第七节 沟通时重在疏导
常言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一道理,多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而因势利导地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强令的禁止是不会有效果的。老子曾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关于关云长的丹凤眼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道士对和尚说,急风暴雨过后寺庙后山上出现一个盒子,百天之后打开盒子就会有一个英雄出现。一阵电闪雷鸣之后,真的出现了一个盒子。老和尚拿到盒子,尽心地去管理。等到九十九天的时候,他有急事,只好把看管盒子的任务交给了小和尚,并告诉小和尚,千万不要打开。说完了便下山去了。
老和尚下山以后,小和尚就守盒子旁边,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终于在晚上的时候,小和尚耐不住盒中的诱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小孩,由于打开的时间早了一些关公就变在了丹凤眼。
这个民间传说,给我们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心理学效应――禁果效应――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想禁止的事情,越难以禁止。这一效应告诉我们不让做的事情不要采有禁止的方式来进行,而是要采用疏导与沟通的方式,往往能起到神效。
下面就是我逆向使用这一效应而圆满处理两起早恋事件的过程。
中学生早恋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虽然每一个学校都明确要求禁止学生早恋。但这一规定并没有阻止这类事件的发生,甚至有逾演逾烈的趋势。当然我也同样遭遇到这样的事情。在我带第二届学生到高一后半学期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班的一位前五名内的一位女同学与另外一个班级一个成绩比较落后的男同学,双双出没于学校的周围的小吃铺内。正在我观察的期间,我的同事也是这位女同学的姑姑找我,向我寻问这件事。我和我的同事说:“情况还没有检实,暂且不要枉下定论。等我彻底调查清楚,再做定夺。”她姑姑就这样被我三言两语打发走了。随后我就向同学们打情他们二人早恋的事情。后来同学们告诉我,他们二人从初二后半年就开始有这种倾向,经常在一块。在我打听清楚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时候,我为自己没有盲目行动而感到庆幸。
接下来我就捉摸如何才能将这一对“鸳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取一个以前从没有采取的办法――鼓励这位女同学将眼光放远,要有远大的志向。于是每当我看到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找空闲时候与这位女同学聊天。聊的内容无非是肯定既能唱又能跳还能说还能写的优点,然后我就告诉她以她的素质应该考上北大。每次谈话的中心基本都是这样的,对她的早恋从未提过一个字。如此的谈话一共进行了三次,在第三次谈话进行完之后,大约是过了两天,她来办公室找我告诉这一事情,她来到我的桌边,低下头只和我说了两句话:“分了”“我和他分了”。说完后还没等我反映过来,她已走出了教室。看着她在走廊行走的背影,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二个来月的努力力,看不是没有白费。
更有意思的是,在女同学将这件事情告诉我的第二天,那位男同学找我,说要和我谈谈,在这个过程中他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让我们俩人分开,我从来不耽误她的学习,我们已经搞了两年半了,你看他的成绩不是仍然很好吗。我们俩个是互相促进,她经常给我讲题。”看着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向他说:“你们过密交往时与没和我打招呼,现在人家和你要分了,你却赖我。这事我管不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能考上人民大学,你来找我,我肯定帮你这个忙,不然的话,一切免提。”那位男同学一听我说的话,立即回答道:“老师,你说的是真的?”“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们。”说完后那位男同学走了。的确,从那天开始,这位男孩子的开始努力学习了。很可惜,由于那个班级换了个班主任,一开始不太了解班级学生,没有即时进行鼓励指导,这个孩子的状态也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我班的那女同学却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高考备考当中。
试想,一开始或找其双方父母,或者采取禁止显然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教育沟通一定要开动脑筋,采取各种疏导方法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