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代名人教子诗联
姚老庚
无论古今,教育孩子是个永恒的话题。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诗联。
·
晋代大诗人陶渊有曰“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郑板桥写的一副家教对联,他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中写道:“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薰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终生无子,却能超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其德行岂能与那些信奉“男大读诗书,女大逐鸡狗”的庸俗之辈同日而语。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但是他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极严格,他曾撰联勉励子女,他留下一副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荼.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这副对联使林则徐终身受用不尽,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但如何使儿孙能健康成长呢?林则徐继承家风,也给子女留下了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不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此联说明林则徐不愿后代在自己营造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而是希望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成为有用之材。其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 ·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训子联”最感人肺腑:“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这首绝笔联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岳母给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相映成辉。
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清代教育家朱柏庐《朱子家训》中的一副对联,充分体现了他对儿女生活的关心和希望。明朝徐渭有一副家教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的读音不同,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告诫儿孙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 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
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对此很是焦急,她思来想去,特地手书一联悬于正堂: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又体现了严厉的训教。据说,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幅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顿悟,改邪归正。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联语告戒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副家教对联。他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有一副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充分体现了他对儿女生活的关心和希望。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字联: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这幅对联告诉人们: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勤以耕作,惠以为人,还需要读书求学,更新知识。清代另一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洁、清贫,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甘守清贫,力行克己;厌观流俗,奋勉修身。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对联,底蕴厚重韵味长,或提导为人处事,或勉励勤奋求学,或促其养德积善,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