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升起》:佛山文学新收获 (2011-06-07)
| |
| 廖东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座谈会在佛山举行,作品获高度评价 本刊记者综合 11月7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作家协会、检察日报社、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我市作者廖东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座谈会在佛山召开。
市领导杨晓光、叶志容和来自国内的60多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编辑对该小说进行了品读和研讨,肯定了作品的价值(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嘉宾名单见附录)。
廖东明是佛山市检察院检察长,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作家莫言为其作序。莫言认为这部小说用一种写日记的真诚,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人也是一代人的成长史,横跨了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它最大的优点是真实。
杨晓光认为,廖东明同志不仅在实务法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在文学领域也颇有造诣,《太阳升起》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更见证了廖东明同志在文学方面的实力。《太阳升起》这部小说,是我市“文化先行”的真实写照;在建立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过程中,廖东明同志是杰出的先行者、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
叶志容认为,原创长篇小说《太阳升起》把人生的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老百姓、对生活的关心、创造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廖东明检察长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佛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卓越成绩,是整个岭南文化建设的骄傲。《太阳升起》的出版发行,不仅圆了东明的文学梦,更应时应景,在我市建立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过程中画上了亮丽的一笔,为提升佛山文化综合软实力,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潘凯雄认为《太阳升起》是一部观察角度与众不同的长篇小说,它不同于同类其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表达和张扬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信念。整部作品大多数人物的基调都是阳光、向上、乐观和充满希望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理想精神的张扬。
廖红球认为,这部作品有着大部分初试啼声之作那样的心灵激流和表达愿望,但它又多了一份沉淀、稳重和理性。《太阳升起》笔触并不在知青进城后戛然而止,也不在知青身份实现转变后画上句点,作者追随知青十年、二十年甚至跨越世纪直到当下,当年那些曾经共患难的知青狭路相逢,在利益与正义的抉择下各寻出路,并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这些无疑是别的知青文学力所不及的。《太阳升起》传达着作家对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逆反,倡导一种面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太阳升起》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社稷民生的忧患意识,既有关乎民族、国家、百姓的博大情怀,也有着对弱者的怜悯之情和关爱之情,还有维护正义、捍卫良知的胆识与勇气。王能宪认为这本书真实再现知青当年生活,具有存实价值。东明的小说实际上是写他自己人生的回忆和感触,很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并认为莫言说的“真实”是很高的评价。张德祥认为,《太阳升起》这部作品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时代,他写的“文革”和知青的事情,都是很客观的、很超脱的一种写作,有人概括说这是“后知青时代的桃花源”,其实桃花源就是一种梦想。所以这是一代人的两个时代,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廖东明写这本书是有感而发,这种表达是对生活的一种积累和感悟,所以他非常朴实,没有技巧,没有玄机。杨凡周认为,《太阳升起》描写了知青开荒对黎族百姓、野芭蕉林、神山以及吉祥鸟、小鹿等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受到的自然规律的惩罚,这些保护生态文明的东西在以前的知青小说里面基本上没有。袁晞认为,这本书对“文革”的观点,虽然写得不多,但是也表现了一些人性恶的东西。今天有很多人开始美化“文革”,对“文革”不了解,以为“文革”很好玩,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觉得有一种心灵上的创伤,这本小说真实记录了这种创伤。梁凤莲认为,读这部长篇,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家国之依的执著,小说写了那一代人的经历,其中的人性、人情、文化背景、气候风物都很活灵活现,为历史留下了难得的记录。
又讯:主流媒体《光明日报》和《文艺报》,分别于11月19日和11月22日,以显著篇幅,报道了《太阳升起》出版和本次座谈会的情况。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领导和嘉宾共29位,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谨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的发言记录。题目为编者所加。
大情、大义、理性的光芒 廖红球 第一,这部作品有着大部分初试啼声之作那样喷薄而出的心灵激流和压抑不住的表达愿望,但它又分明多了一份沉淀、稳重和理性。里面有不失雕琢的淳朴真诚,又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读来会让人心头一紧,也会令人舒心一笑,中间有感动,亦有困惑,有悲愤也有无奈,酸楚五味杂陈,意蕴悠长。作者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充分展现了长篇小说创作之能势,有完整的故事来龙去脉,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作者创作技能和艺术追求的一次综合表现。
《太阳升起》耐人寻味的是,其笔触并不在知青进城后戛然而止,也不在知青身份实现转变后划上句点,作者追随知青十年、二十年甚至跨越世纪直到当下,当年那些曾经共患难的知青狭路相逢,在利益与正义的抉择下各寻出路,并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而兴建海南知青纪念园仿若一个桃花源,从梦想照进现实,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这些无疑是别的知青文学力所不及的。就此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某种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知青”这一身份标签,它展示了一个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成长史、心灵史。“知青”或许在作家的眼中不仅仅是那些个体重要的生命烙印,也是揭示一个宏大话题的引子:历史是与人分不开的,人在历史的格局中如何从困顿走向觉醒?
第二,《太阳升起》传达着作家一份感同身受的精神信号,即是对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逆反,倡导一种面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作品在对事物的评价上,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道德的判断上,体现正义和良知;在人性的表现上,更多地描绘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在价值评判上,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可以读出作家内心要表达的理念和观点。
第三,《太阳升起》有一种理性的光芒,它集中表现在大情、大义上,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社稷民生的忧患意识。既有关乎民族、国家、百姓的博大情怀,也有着对弱者的怜悯之情和关爱之情,还有维护正义、捍卫良知的胆识与勇气。
面对千变万化的文学潮流,作家在纵横捭阖、恣肆挥洒、率性驭笔之间,一方面如何写出人所未言,另一方面又如何拨乱反正回复“知青文学”的正轨,《太阳升起》作出令人敬佩的尝试。
附录
出席《太阳升起》作品座谈会主要领导及嘉宾名单 佛山市:
杨晓光(佛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叶志容(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廖东明(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太阳升起》作者)
商学兵(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徐东涛(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
检察系统:
王洪祥(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博士)
马丽莉(最高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部长)
王雁林(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赵
信(《检察日报》副总编辑)
孙
丽(方圆杂志社总编辑、女)
朱香山(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太阳升起》出版单位):
潘凯雄(社长)、李明生(主任)、赵
萍(主任、女)、
付艳霞(编辑、女)
党委宣传系统:
吴佳联(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女)
钟
健(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员)
作家协会系统:
胡殷红(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网主编)
廖红球(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
孙丽生(广东省作协党组副书记)
廖
琪(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
谢望新(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主编、一级作家)
吕
雷(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陈世旭(江西省作协主席)
邓
刚(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作协主席)
郑启谦(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出版系统及新闻单位:
宁小龄(《人民文学》副主编)
张德祥(《当代电视》主编)
程小琪(《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委)
何
龙(《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
黄咏梅(《羊城晚报》文艺部副主任、女)
龚丹枫(《羊城晚报》文艺部副主任、女)
文艺评论界人士:
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
袁
晞(《人民日报》政闻部高级记者、评论家)
谌
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记者、《文化遗产》主编、诗人、文艺评论家)
徐南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赵镒生(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王
坤(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运长(广东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女)
杨凡周(佛山市文联专职副主席)
陈宪年(佛山科技学院教授、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用文学将我们这一代记录下来 ——《太阳升起》作者廖东明创作感言 我当时写作这本书时,是把自己逼到绝路,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去。
写完后我就给吕雷先生等专业作家看,我想看看他们对我这部作品的看法和想法。后来在他们的建议下,我把书稿递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心想我反正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经历。大不了我自己印刷几本赠送给我的亲朋好友们看一看,交流交流。
知青时代对我们这代人是一件意义很特别的事情,在认知积累以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要怎样走,怎样对待爱情、友情、亲情,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这代人和这个群体的一个总结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和记录,希望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在我的身体和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我还是来做做这件事情,我尽力去做了。
怎样扣紧这个主题,我想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用了《太阳升起》这个标题。当时社会给我们这代人的教育就是要有理想,要学雷锋,当时的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蕴就是这样的。但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多样化、个性化。但那个年代是不允许有个性的。正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是这样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一帮年轻人是那样地狂热,在面对个人与家庭、亲情、友情的冲突,在上山下乡时能坚守困苦,那时候的生活,按照现在的标准是达不到基本生活水平的。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中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一群这样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为什么只写到2000年,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改革开放迈出的第一步,非常短暂,还不能算一个很成熟的阶段,所以我用笔较少。为什么选择写检察官,一是我自己对这行比较熟悉,另一个是我认为一个社会只有走向规范化、民主法制道路,它才能走向文明和进步。我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写这部作品。
我虽然爱好文学,但我真的不懂文学,我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也不知道长篇文学应该怎样写。但我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很多专家和作家对我内心的想法看得非常透,不愧是大专家,能够接受你们的检验,我感到非常荣幸。
不管怎样,文学是人类的,是人的,所以不管作者是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检察官也好,其他专业也好,都是写的人性的东西。文学是人类共性的东西。怎样写好,让社会怎么感觉好就是最大的理论和要求,读者群和社会群希望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大家看不懂的作品不是真正的文学。
谢谢大家!
用文学将我们这一代记录下来 ——《太阳升起》作者廖东明创作感言 我当时写作这本书时,是把自己逼到绝路,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去。
写完后我就给吕雷先生等专业作家看,我想看看他们对我这部作品的看法和想法。后来在他们的建议下,我把书稿递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心想我反正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经历。大不了我自己印刷几本赠送给我的亲朋好友们看一看,交流交流。
知青时代对我们这代人是一件意义很特别的事情,在认知积累以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要怎样走,怎样对待爱情、友情、亲情,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这代人和这个群体的一个总结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和记录,希望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在我的身体和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我还是来做做这件事情,我尽力去做了。
怎样扣紧这个主题,我想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用了《太阳升起》这个标题。当时社会给我们这代人的教育就是要有理想,要学雷锋,当时的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蕴就是这样的。但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多样化、个性化。但那个年代是不允许有个性的。正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是这样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一帮年轻人是那样地狂热,在面对个人与家庭、亲情、友情的冲突,在上山下乡时能坚守困苦,那时候的生活,按照现在的标准是达不到基本生活水平的。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中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一群这样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为什么只写到2000年,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改革开放迈出的第一步,非常短暂,还不能算一个很成熟的阶段,所以我用笔较少。为什么选择写检察官,一是我自己对这行比较熟悉,另一个是我认为一个社会只有走向规范化、民主法制道路,它才能走向文明和进步。我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写这部作品。
我虽然爱好文学,但我真的不懂文学,我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也不知道长篇文学应该怎样写。但我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很多专家和作家对我内心的想法看得非常透,不愧是大专家,能够接受你们的检验,我感到非常荣幸。
不管怎样,文学是人类的,是人的,所以不管作者是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检察官也好,其他专业也好,都是写的人性的东西。文学是人类共性的东西。怎样写好,让社会怎么感觉好就是最大的理论和要求,读者群和社会群希望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大家看不懂的作品不是真正的文学。
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