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中国人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05:4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中国人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报告2009-08-19 21:48:1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b2a61f00100epea [查看原文]
当代中国人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工作小结】
曹政钧
一、情况说明
从2008年7月开始,我们开始了一项旨在针对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工作,到今天刚好是一年的时间。作为第一阶段的情况小结,在此我们撰写《当代中国人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报告·第一阶段工作小结》,向社会公开本项目在第一阶段的工作情况。
在第一阶段,我们重点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调查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状况,其目的在于了解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普通问题,希望通过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分析他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以及他们在思维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三个问题既有一定的矛盾性,又有一定的统一性,既有理论上的思辨价值,又需要有实践上的执行技巧,看似简单,内藏玄机。它不但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也可以间接分析出一个人的心态特征。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在匆忙和偶然的情况下得到这些提问的,这些提问他们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完全凭着一时的心情和兴趣。恰恰如此,它能够真实自然的反映出参与者日常的思维特征和思考力状况。这三道题目是:
(1)如何理解:盈利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
(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不变的;企业经营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铁面无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者之间是否自相矛盾?
由于这三道题目看似简单,而且参与方式比较自由,因此参与答题的人的人很多。根据统计结果,一年来我们共收到1563份有效电子邮件参与答题,同时我们也都一一给予了回复,其中大部分网友与我们进行了多次交流和信息反馈。参与答题主要人员的构成比例为:
1、在校大学生约占:35%
2、企业管理人员约占:32%
3、研究生约占:21%
4、教授约占:4%
5、宗教人士约占:2%
6、社会其他人士其他约占:6%
从他们的答题情况来看,基本上表现为以下特征:
1、辩证法观念深入人心。几乎所有参与答题的人都能够程度不同的运用辨证法分析以上三个提问。辩证法几乎成了中国的 “圣经”,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式思维”。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个潜在危机,即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过于片面、机械、僵化和表层。过分倾向于辨证逻辑而贬斥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不能在认识上达到有机统一,思维矛盾和存在矛盾混为一谈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辨证法作为一种思想模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如果说辨证法对于反对“形而上学”和八股文具有进步意义的话,那么,从1563份答题情况来看,辨证法将可能成为“新的形而上学”和“新的八股文”窒息着人们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我将会在下文展开分析。
2、思考力水平与学历没有必然联系。参与答题的有博士生导师,也有中等水平的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其他人员,从他们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表现出来的差别仅仅是文笔上的差别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从思考力水平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说明:思考力水平与学历没有必然联系,而知识广度和表达能力与学历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其中似乎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着高等学历的博士生不一定比一个没有文凭的骗子更具有思考力。那么思考力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其中的原因有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思考力同样遵循这样的力学原理。决定思考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大小和方向,其大小取决于信息量及其知识结构的统一性,其方向取决于目标的一致性。知识和信息如果不能达到思考力体系上的整合,就很难产生较强的思考力,思考如果没有方向的一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也很难产生较强的思考力。因此,当前学校片面强调文凭教育,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弊端从本项目第一阶段的思考力分析调查中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
3、思考力体系不完整,思维方式不完善。从这次思考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思想高度的人往往满足于自己的价值观念而缺乏思维深度,导致了思想观念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客观现实。排斥现实,无视矛盾、逃避矛盾,忽视客体的制约力量,片面夸大主体的精神意志,这种现象从一些宗教人士和具有国学知识的人的答题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其中甚至存在思想高度排斥思维深度的现象,产生了思考力体系上的“内耗”和“无序”。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过于执着于科学思维,使自己的思维陷入了一种深度而不能自拔,导致片面和极端。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考力体系不完整,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缺乏有机统一造成的认知现象。相比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严重。
从答题情况来看,所有的人都习惯于用辩证法来解答以上问题,思维不能从科学思维上升到价值思维,进而形成应变思维,因此思维方式比较僵化和狭隘,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混淆不清,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完善性。
4心理存在压抑情绪,影响了思考的冷静。在我们收到的答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用一种挑衅的方式和激烈的言辞回答问题,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某种压抑情绪,本来这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不属于文化诊断学这次思考力调查的范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这种情绪严重干扰了思维的冷静,束缚思考力,因此情绪就转换为思维的问题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压抑情绪可能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这涉及到改良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公正的问题。
……
如何评价当代中国人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民族化的标准来评价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水平,应该说,当代中国在吸收科学精神,解构西方文化,借鉴古今思想等方面确实有许多可喜之处。如果我们要超越民族思维、振兴中国文化、参与时代竞争、引领全球化潮流,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水平上存在许多不足。因为全球化时代对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科学主导的时代,它比任何以往的时代都需要思维深度和科学精神,才能谋求社会和文化的新发展;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价值重建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思想高度,才能超越民族主义的狭隘,构建全球和谐;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思维广度,才能形成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全球化时代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速度,才能把握竞争的关键,引领时代潮流。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创造力整合的时代,它对一个人的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及其统一性关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我将站在全球化意识对思维的要求上,对本项目第一阶段的三道提问及答题情况展开分析和说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5:50:16 | 只看该作者
二、辩证法与思维禁锢
文化诊断学为了有效开展这次思考力分析调查活动,设计了一系列提问,其中有针对思考力的,也有针对执行力的。第一阶段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其目的在于从一个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判断出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体系。其实,这些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问题的答案可以很多,没有绝对标准,但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思考力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特征。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1563位参与者文化层次都不一样,但是答题的结果却基本相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即,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似乎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束缚着。
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的用辨证法的统一性来解答这些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矛盾。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和教授,他们甚至认为在辨证法面前这些问题幼稚得不值得回答。有些教授回答这些问题最初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出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一时无聊漫不经心的参与答题。只有在得到我的回复和多次交流之后,他们才感到辩证法的窘迫,从而向我询问文化诊断学或参与学习的有关事项。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三组问题在形式逻辑上都构成了矛盾,但是从辩证逻辑上,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具有不同思考力水平的人其调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调和方式不一样或者不恰当,就会导致矛盾反应,以此可以诊断出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
要弄清楚我的提问中是否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必须首先弄清楚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中: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是A;矛盾律则要求在思维过程中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排中律要求A是B或不是B;形式逻辑要求,任何人对一个命题的肯定和否定不能持两可或两不可之说。那么在这个意义上,3问题都存在形式逻辑上的思维矛盾性,并具有二律背反的某些特征。从我收到的关于3个问题的回答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对于存在的这种形式逻辑上的矛盾性给予了否定,不承认形式逻辑上的二律背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差异性、统一性和相互转换性关系缺乏清晰认识造成的。
形式逻辑是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思维工具,一切思维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法则。辨证逻辑在认识上也应该遵循这些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就会产生思维混乱。目前,在教科书和辞书上辩证逻辑的公式通常被写作:A是A,亦是非A,这样与形式逻辑就直接构成了思维上的对立。如果承认了形式逻辑的科学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辩证逻辑就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如果承认了辩证逻辑的科学性,那么形式逻辑就不能成立。对此,一些教科书中进行了无力的申辩,认为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法则和规律,辨证逻辑是关于思维内容的法则和规律。这种解释似乎承认了形式和内容可以自相矛盾,一旦形式与内容可以自相矛盾,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可以存在这样的不统一性,各种诡辩论就有了广阔的市场,那么到底形式逻辑是正确的还是辩证逻辑是正确的,人们将变得无从选择。
有鉴于此,文化诊断学将辨证逻辑的公式改写为:
A是A,不是非A;
当且P,A是B,不是A。
“当且P”表示认识角度、条件、事物的多面性等发生了变化。这样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就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很好的统一起来,辩证逻辑就不再违背思维的逻辑规律了。所以,在辨证逻辑中,A是A,A是非A,或者 A是B,这些判断是否成立,关键取决于P。如果离开了P这个相对性条件,辩证逻辑就不成立,命题的矛盾在认识上和现实中就无法统一,思维也就无法破解二律背反的难题。因此,对条件P的把握程度,可以诊断出一个人的应变思维能力。
如果撇开了条件,从形式逻辑上讲,3个提问中的命题都构成了自相矛盾,但是从辩证逻辑上,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然而辨证逻辑是离不开条件P的,离开了条件P,辨证逻辑就不能成立。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统一来调和事物的矛盾性,具有不同思考力水平和理解力水平的人,其调和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调和不但取决于具体条件P,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然而,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完全忽视了形式逻辑的合理性,片面强调了辨证逻辑,甚至用辨证逻辑取代形式逻辑,并且撇开了条件P来谈辨证逻辑,这是思想被禁锢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辨证逻辑的一知半解,更会给形形色色的诡辩提供理论依据。理解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统一性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三个提问。

三、盈利和诚信
在本项目第一阶段关于思考力的一般性分析中,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盈利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
绝大部分的答题都认为诚信与盈利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即使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矛盾,也是微不足道的,是完全可以调和的。也有不少参与者没有直接回答诚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只是重申了盈利和诚信各自的重要性,有答非所问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我对参与答题者给予了这样的分析和回复:

在盈利和诚信之间的关系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老板都能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诚信和盈利能够二者兼得。在舆论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老板也都高举着诚信的旗帜,但在现实的经营过程中,在利润面前失去诚信的企业其实很多,这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难道这些老板们不懂得诚信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把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有的企业却做不到?其实并不是这些企业认识不到诚信的重要性,而是他们受制于现实的条件。一般来说,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它能够很从容的处理好诚信与盈利的矛盾,甚至把诚信的价值排序摆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但当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连自己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时候,面对诚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很多企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盈利。即使有些企业会经过一番道德的痛苦思考,最终还会选择盈利而放弃诚信。
当然,这也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道德素养,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他们的意志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相同的困难面前也会做出不同程度的诚信选择,所以有杀身取义的说法。面对诚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的回答显得那么轻松,这是因为您只是看到了它们在理想条件下的一般关系,而它们之间现实性和矛盾性的一面您的思想并没有深入触及。……因此,建议您在拓展思维深度方面有所加强。
……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道德理想和竞争现实的关系,必须使自己的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才能在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到盈利和诚信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必然性关系,今天的竞争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深度。关于如何拓展思维深度,《文化诊断学纲要》在第一章第一节的时空扫描技术中做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53 , Processed in 0.0848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