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山水画缺少评判标准
作者:佚名
来源 :《东方早报》
一幅高几米的立轴只是由大字和模糊的背景组成,这件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作品,也是昨天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20世纪山水画大展”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山水画吗?为什么会在总结20世纪山水画艺术的大型展览上出现?不少观众一头雾水。
当代山水画专家也迷茫
此次展览包括自清末至20世纪末150位画家的共200余件代表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与底蕴。展览分“传统在延”、“走出倦怠”等几个部分,将金城、张大千、傅抱石和程十发等20世纪各个阶段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推出。
最后一部分“走向多元”主要是阐释山水画在当代的状况,其中既有萧海春等典型中国画家的作品,也有赵无极的抽象水墨,更有加入当代材料,甚至脱离平面的画作。“这样的画没有山水画的味道,不能产生令人向往的美感,我是欣赏不了。”77岁的书画爱好者江先生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同样是当代艺术家的徐冰,参展的一幅画作以符号组成,甚至用变形的“窗”字来画窗户。一位观众说,这样的画跟传统山水唯一的联系就是使用相同的纸和颜料,根本不能归入山水画的范畴。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李维琨表示,当代画家中有坚守传统一路,也有打破小桥流水的形象、引入新鲜元素的,这体现了山水画在当代的多元化状况。“谷文达的作品名为畅神,其实就是古人画山水的宗旨,只不过他以文字直接地表达出来了。”他说。
无论是宋元作品、明清画作,还是近现代山水,中国传统书画一脉相承,有着公认的评判标准。而对于极具当代性的部分展品,此次展览主办方负责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汤哲明也觉得有些迷茫。他坦言,这些画作受西方影响,观念性很强,跳出了传统山水画的评判体系,虽然这些画是山水画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挑选时只能选有代表性或名气响亮的艺术家作品。
“红色经典”打破文人追求
展览以“传统在延”开篇,晚清至民国初期深藏清宫的宋元画作逐渐流出,金城和南方的一些画家的作品不再单纯以“四王”为学习对象,而直接从宋元名家那里汲取营养;张大千、潘天寿、蒲华等画家的大写意作品打破宋元山水层层相应、细笔描摹的状态,笔墨新颖,画面更为生动活泼。
底楼一个展厅呈现的是建国后“新山水画”的历史,傅抱石的《龙盘虎踞图》和吴湖帆的《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被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陆俨少的《引水上山》、亚明的《争分夺秒》和程十发的《建设工地》等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生产建设的写照,以写实的画法反映生活,被一些研究者认为脱离了山水画的写意性,打破了这种文人追求的纯粹。“这些画反映了一个时代,让山水画开始走近普通人。”李维琨说。
据悉,这一首个梳理、整合20世纪山水画成就的大型活动,还包括出版、专题讲座和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的“20世纪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汇聚了60余位中外专家,全面研讨20世纪山水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