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7-06-21
来源:孝感教育 作者:黄诚全
|
汉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科所)于1999年6月挂牌成立,与汉川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教研室)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教科所的诞生,无疑在教研室的基础上拓宽了研究领域,提升了研究职能,赋予了新的研究使命。同时,也给教研机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我们着力在“整合”、“提升”上下功夫,做工作。一是理顺教研室和教科所的关系,摒除“先后”,“大小”、“高低”等不利于全局工作的观念,努力搞好合二为一,使之真正形成一个整体。领导之间分工不分家,工作以教研为载体、科研为中心,使之人人肩上有科研,个个身上有动力。二是合心,做到形式上合并,心理上相容,心灵上相通。我们坚持不懈地向教科研员灌输教育科研兴教的思想,使教育科研入脑入心,促使教科研人员过好情感关,转变教研理念,提升研究水平。我们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充分认识科研兴教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自觉增强教育科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遵循教育科研规律,牢记自身的职责与任务,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制订了汉川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育科研规章制度。通过几年的努力,汉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跻身于湖北省1999—2000年度教育科研10强院所行列。
一、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教科研素质
要使教科研人员迅速进入角色,由外行变成内行,由实干型向理论型转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型,把握大方向,关注新动态,研究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抓好教育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大搞智力投资,订购了一批教育科研图书、杂志、报刊、微机,组织教科研人员远赴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深圳等地专题考察,近到武汉、宜昌、荆门、京山、仙桃和潜江学习取经,取他人之长,补我之短。并对教科研人员提出了读书任务与研究指标,创造条件让教科研人员锻炼成长。每人每学期至少作一次教育科研辅导报告,做50张学习卡片,写1万字的读书心得,2篇教科研论文。并开展学理论竞赛活动,每学年评选一次学习标兵,汇编一本研究论文集。
实践出真知,不亲口尝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不亲自参加课题研究,就难以掌握教育科研之真谛。只有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懂得教育科研,没有研究就没有指导权。我们采取压担子的办法,逼着每一位教科研人员下水科研,先后有7人独立承担了省“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并指导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还要具体负责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实践,提高教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实践的结合。
二、殚精竭虑,当好参谋
市教研室、教科所是市教育局教育科研工作的参谋部和智囊团。我们一是当好宣传员,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地市教育局的科研兴教精神向市教育局领导汇报,并结合汉川教育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或建议,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二是为市教育局的教育科研工作决策当好参谋。我们从汉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争创湖北省教育科研兴教示范县市为契机,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转变教师的科研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为重点,实施科研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相结合的策略。几年来先后成立了汉川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创办了《汉川教育》,建立了56所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召开了三次教育科研工作专题会议,举办了四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召开了全市教育科研总结表彰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教育科研政策法规。三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好教育科研管理,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规章制度,拟定了教育科研视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抓好研究管理。
三、尽心尽责,搞好服务
教育教科研人员要淡化行政意识,强化业务意识。我们到校检查工作,不以行家自诩,不摆架子。第一,平等地与教师们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教师们的呼声和意见,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经验,真诚地与第一线的教师交朋友。第二,尊重教师们的创造精神和科研主张,讲求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第三,尽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全方位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一是送研到校,上门培训,深入课堂,面对面地研讨问题;二是送信息,为课题组选课题、定课题、查阅文献资料,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三是送资料,搞好科研资源共享;四是帮助课题组推荐攻克难题的能手和骨干,协调全市教育科研力量,打整体战;五是帮助课题组成员克服心理障碍,搞好心理调适,战胜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使之信心百倍地开展研究;六是帮助学校理顺教科处(室)与教务处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处(室)的作用。
四、恪尽职守,做好指导
1.重视抓好教师教育科研业务的继续教育。我们采取县市集中培训骨干、乡镇集中培训学校领导,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办法,帮助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和强化科研意识,鼓励和组织教师看书学习,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努力提高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加强管理,规范科研行为。我市下发了“九五”、“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帮助学校和教师选择研究课题,同时,采取教科员蹲点包片的办法,具体指导课题的选择、论证、申报等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十五”期间,我市已申报立项省级课题26个,还有19个2004年滚动课题待批。为了规范科研行为,克服课题研究的随意性,我们先给承担课题任务的学校提供课研范例作参考,并对他们进行方案编制的培训,当面指导和审定方案。然后组织他们开好课题开题论证会。在研究过程中加强管理,督促他们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要求他们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写好阶段小结,总之,将过程管理与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和档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做好评价、总结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帮助课题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培养研究者的自我评价能力。督促他们适时做好阶段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搞好定量评价,又搞好定性评价,努力提高归因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帮助课题组成员提高成果意识,注重研究的积累和总结,争取多出成果,并能在《汉川教育》、《孝感教育》和《湖北教育科学》上发表有关文章。做好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使课题研究成果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由A学科向B学科迁移,由A年级(班级)向B年级(班级)推广,由A校向B校辐射,使之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实现科研兴校。
4.把常规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学习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研究学法与教法,评选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出现的新问题列出专题,组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科研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使研究系列化、规范化。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中国入世后的教育改革新形势,必须切实提升研究理念,改变研究思想,把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教科研切实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为了落实教科研月工作考评量化制度,我们坚持开展“1234工程(即驻校一周:讲两节课,听3节课,与4位教师座谈)”。将教科研人员的政治与业务学习、本职工作情况、深入一线指导研究实绩和投入产出结果与其待遇挂钩,鼓励教科研人员到学校去,到教育科学实践中去,到课题研究小组去,帮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