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年2月,我校成立了继承与创新课间闽南游戏课题组,开始了“课间闽南游戏”的校本课程探索活动,以育人为宗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溶入闽南传统中的精华,探索本地学生的乐趣,挖掘教师的资源,共创生活快乐的本质。力求让课间闽南游戏作为一种学生在校的有效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和情感体验,以及理解规则和学习科学知识等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给他们提供展示技能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受益,提高他们对体育、美术和音乐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06年9月,该课题升级为市级课题,学校特意拨出18000元作为本年度课题活动经费,以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段时间来,老师们潜心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小结如下:
本学期工作的重心不在于创编,而是把原有的游戏推介给学生,了解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做总结。然后对原有的游戏进一步改编,使学生乐于接受。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采访、调查、阅读,进一步了解闽南文化的精髓,挖掘可以与课间游戏结合的闽南文化元素,为下一步创编游戏打下更坚实的底蕴。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1、
06.9编辑《课间闽南游戏集锦》一书。
2、
06.10利用班队、体育、音乐、美术、校本等课程学习《课间闽南游戏集锦》中的游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再次改编。
3、
在操场画出游戏用的场地,以供学生课间游戏用。在校园内张贴游戏海报,推介闽南游戏。
4、
开辟校园棋艺角——在校园的角落摆放石桌石椅,并在上面刻上闽南传统棋艺“走直”、“拱猪母”等棋盘。
5、
06.10在市校长年会上做课题研讨介绍,产生较大反响,《海峡导报》专门进行了相关报道。
6、
06.11做“我最喜欢的闽南课间游戏”调查。
7、
06年12月编排闽南童谣节目参加市汇报演出。
8、
07.1采访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原同安文化局局长颜立水先生,讨论“课间游戏如何渗透闽南文化元素”话题。
8、07.1采访闽南山歌王洪参议先生,探讨“山歌引入校园”的话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利用少先队活动将课间闽南游戏在学生中推广,让闽南游戏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形式。
1、07年3月,举办闽南棋艺“走直”、“拱猪母”培训,每班选出4人参训,再由这些人向班级同学传授;此外,还利用全校总集与放学时间,在校园主席台上邀请高手开展“走直”、“拱猪母”展示与讲解活动,基本已经达到普及。
2、07年4月至5月少先队各大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开展课间闽南游戏展示与比赛活动,将闽南游戏的活动推向高潮。
3、巧妙利用校刊与走廊,用海报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各种闽南游戏,营造游戏氛围。
4、课间闽南游戏做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入选3月“我为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的“一分钟学校简介”短片,以及5月CCTV少儿频道“英雄出少年”节目。
二、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心声:
“继承与创新闽南课间游戏”活动探索的这段时间里,老师、家长、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闽南课间游戏的独特魅力。
老师们说,有了这些课间游戏,少了追闹,多了欢笑。课间活动文明了,安全更有保障。孩子们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课间放松放松,课堂更有精神。语文老师最高兴了,因为游戏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的了解,使写作多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课间和孩子一起活动活动,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家长们说,孩子玩的游戏、念的闽南童谣引起了他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孩子一起玩,亲子交流的内容更丰富了。活动有益、有趣,孩子懂得了简单、俭朴也能寻找到无价的快乐。
孩子们不必说,单看他们的表情就能感受他们的快乐。只是都说:“十分钟太短了,真想多玩一会儿!”他们既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又得到了思维能力的锻炼,也增强了体质。内向的孩子笑了,个别孤僻的孩子也变得更加合群。
四、反思与展望:
于快乐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长,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但由于活动实践的时间还较短,许多传统闽南优秀的游戏还未充分挖掘出来,待多向老一辈求教,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迸发新的生命力。创编的游戏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如:有些游戏的趣味性不够,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有些竞技性较强的游戏需要准备的器材太多或参与的人太多或占用空间太大,可操作性不强;所创编的游戏还没有考虑到年龄与性别差异;游戏中的闽南文化元素、游戏的氛围都不够浓。今后,课题组拟朝着“趣味、短小、简捷、地域特色”的方向去挖掘、创编,并把游戏按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分类,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展示或比赛活动,营造游戏氛围。学校还将考虑安排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保证活动的开展。并将继续对学生加强引导,以免因游戏影响了上课,并继续重视游戏中的安全因素。
20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