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微知著,革故鼎新 文/孤独心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20:3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微知著,革故鼎新
  源地址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25480.html



    题目虽大,事情却小。吾之本意,莫过于从细处着眼,发挥创新能力而已。

    说起创新,以前总以为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很远,仅是张贴在墙壁上的一句宣传口号而已,是领导头头们操心的事。 近日,偶观一文,其中一段话语忽然撩拨起自己的心弦,逗引久已迟钝的十指敲出几行文字。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产琐碎的小事。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常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抗争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很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隐形的翅膀》(执行主编:赵庆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诚如斯言,吾辈同仁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然而,我并非要就“细节决定成败”之类的道理而大谈特谈,仅仅是就日日重复的那些无休止地消耗着我们精力的备、教、批、辅、改等常规教学上的琐碎之事而言,怎样才能将我们从中解放出来,使我们能够专心致力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创新的问题。相信这也是五倍同仁们共同的心声。

    伏尔泰曾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仅仅是单纯地忙于从课标、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中捕捉、搜罗,然后简单地复制、粘贴到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那么。我们的课堂何谈高效?我们的教改之路如何前行?

    前时,浏览一帖——《三进昌乐欲何为?》,文题甚是犀利。首先须坦言的是:吾之有幸能随众而首进昌乐,感之甚深,姑且不表,转入正题。帖中从者如流,大多就目前教师待遇之不公而与课堂教学之低效挂钩,大谈所感。在我看来(等着挨砖头),当我们这些小虾们不能就吾辈之待遇而有所改变时,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了。但绝非牢骚满腹、避而不言的消极怠工,而是改变解决我们目前低效现状的诸般琐碎小事的方式、方法,有意识地来点创新。

    如诸君所见,现在我区教育之现状: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大张旗鼓地宣扬改革创新之热情,一方面是学生年复一年的厌学、不学之惨烈。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教师们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已日趋落后,跟不上变化迅速的学情,以至于疲于应付。我们都知道,教育最大的实际是学情。学情已变,如果我们还固守在原有的城堡里固步自封,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举步若轻,获得如鱼得水之顺畅。

    操点闲心,我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层,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如何取得课堂高效的真经,而应着眼于机制的创新,最大效度和效率地激发和调动我们这些小虾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毕竟诸般高效的举措的实施者是我们这些小虾们。需要强调的:这里所言的激发和调动并非仅仅是物质利益上,更为主要的我们小虾们最为看重的荣誉感与成就感。窃以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思想意识的整体提升是当务之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动参与与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课堂改革的内驱力,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基础。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目前不妨多从日常教学的细处着眼,改变自我的把那些看似平凡而又琐碎的小事尽量落到实处,抓到点上,如此循序渐进。大不可今日洋思,明日昌乐,晕头转向,产生书不知何以教的困惑。少些牢骚,少些抱怨;多些用心,多些创新,既于身心有利,又于学生之发展有利,何乐而不为?选择有目标的主动变化和被迫无奈之举,其结果将会是天壤之别。《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虽然这是老祖宗都明白的道理,可我们真要实施起来,难免困顿。原因在于人在惯性的轨道上,如果试图改变航向,需要在物质上、心理上、精神上积蓄很多的能量和时间点上的机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忍受黎明前的那一段变化无常、动荡艰苦、无望无助的痛苦的,所以,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而不去做任何的改变,其结果显而易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得不客气点,这其实是一种堕落的表现。作为奉为从事最崇高职业的我们,懂得的这些道理自非常人同比,无需我多言。与其仰观东风,坐等雨来;不如自主创新,和学生一起动手摘几颗梅子,以解课堂之枯燥、学生之干渴。


    对于学生而言,借用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我们所谓自主学习的能力,莫过于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而非过而言之的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听之任之。这样的话,还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退而言之,其根本仍然在于教师的调动和组织,传统的方式已难以有效实现这一点了。现在的学生,并不是我们那几种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就能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做法,寻求更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阅微知著,革故鼎新。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个学生做起。各位同仁们,行动起来吧!

                                             
                      ——2011.12.6晚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43 , Processed in 0.8325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