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成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7 16:0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成意味着什么 
霍军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
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
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在关键性教学环节上让学生展开的活动。
但是,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特殊场域,尽管教师会因为长期与本班学生的接触,而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反应有所预计,但是,学生面对新知识和能力要求发生的思维变化,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生成在此具备了意义。因为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反应,生成便有了存在的价值。如果教师除了自己预设的课堂讲授内容外,完全接纳学生面对新知的种种反应,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表现,不但应该看作是合理的,而且,也应该被看做自己进入教学的最佳契机,最方便的通道,最便捷的桥梁。
以往公开课、观摩课产生过许多成功的课堂,好看,热闹,学生反映也比较热烈。但是,这些课堂中的相当一部分,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表现的时候,依然做得不够彻底。究其原因,正是教师为了照顾到“表演课”或“展示课”的特殊性,力求课堂进程流畅,节奏鲜明,富有高潮,甚至华丽好看,并没有完全彻底向所有学生或学生的所有可能表现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师的顺利、高潮,其实都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比如,因为挑选了理解透彻的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学生的“反响很热烈”,学生的表现“很主动”,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们的回答“很精彩”。不能说这样的课堂一无是处,而是说这样的课堂有所蒙蔽,并不忠于课堂的真实和学生学习现状的真实。
日常课堂中常有的学生走神、学生口齿不利、学生回答不清等让人烦恼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完全看不见了。我曾经反复观看过一些为推广新课程而摄制的课堂视频,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班额小,每节课坐个二十几个学生,因此教师开展的活动往往很充分,提问涉及面也很大。但是想想全国各地的真实情景,有几个地方的班额在五十人以下?只要不要超过六十人,算是谢天谢地。第二,那些课堂上的优秀教师,提问对象的重复率也很高。一些口齿伶俐反应敏捷的学生被反复提问,而他们的表现也着实令人满意。
讲生成,就不能不面对最真实的课堂,日常化的课堂。在五十几个学生的课堂上,时间紧,教学任务多,学生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负担很重。满堂灌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教师讲完了事。而现在我们要讲生成,研究课堂上因为学生的各种表现而生发的教学应对策略,就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
所谓生成,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远非尽如人意的群体的学生,就是要对他们彻底开放教师的课堂。这个开放指的是,教师必须在自己对基本教学程序有所设计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敢于面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表现。学生回答不准确,思维不敏捷,思路不上轨道,这也许才算真正呈现了他们的困境,这也许正是教师进入教学的最好时机。经过教师的引导,肯定有学生走上思维正途,但肯定有不少学生依然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所授内容,不能领会教材的内容。许多教师苦恼的就是这个。许多教师责备学生的理由也是这个。但是,真正具备开放心态的教师,有着生成意识的教师,就应该从这儿出发,去找到解开学生思维症结的钥匙。
这时候,也许真正的备课才开始:你没想到学生会因为这样简单的问题而卡壳,你没想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或者,你的学生说得不好,那么,他结巴的时候,不正是给他机会练习口才的好时机吗?他迷惑的时候,不正是让他找到最信任的同学,帮他解答的时候吗?而那个“爱出风头”、爱表现的同学,也正可以借助这样的时机,获得表现的机会,获取交流的快乐。或者,一个学生的迷惘,正代表了大多学生的难点。那么,这就是号召学生们分组研习、讨论、争辩,然后交流的好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生成,其实可以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候展开。也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表现,甚至是个别学生恶作剧似的表现,都应该被视为合理的,合乎学生此刻当下实际状况——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或者说,这就是他们此刻当下的精神状况,知识状况,能力状况。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为此欣喜。有经验的教师,具有开放心态的教师,懂得生成规律的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欣喜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永远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对你的课堂永远会有种种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一些是积极的,比如精神状态饱满,全体求知欲望强烈,发言积极,有突出表现,有闪光点,等等。但是,也有许多时候,一些反应是消极的,如气氛沉闷,思维不活跃,有人捣蛋,有人睡觉,精神状态普遍低落(比如刚刚公布了考试名次,一两个欢欣,大多数沮丧),等等。但是,只要有表现,开放的教师就是兴奋的。他兴奋的理由来自一种生成的准备:他的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给他提供了进入课堂的理由。学生并不是完全理解了,或者都成了狂热的知识追求者,或者心态良好的人,才来到课堂上的。本质上,学生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不完善的人——人类本身就不完善,在上帝面前,没有完善的人,因此,教育永远具备可能,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教师永远有存在的必要。
教师因为课堂的生成而存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因为有了生成,所以才有了教育。教师面对的,本来就应该是人的种种不完美。学生说得不好,想的不对,做的有失误,表现甚至恶劣,那么好,这才有了教导的必要。教育是引导人们走向完美的永远没有尽头永远充满探险乐趣的事业。
还可以说,过去某些所谓好看、流畅的课堂,有一些可能做了无用功。因为那些把课堂搞得极为热闹好看的教师,由于严密的设计,精心的挑选,只让自己的讲授面对了学生的“已然”,而没有面向学生的“未然”。他们可能根本没有面对课堂的任何真实问题。他们因为表演了伪命题而获得成功。比如,他们让本来口才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学生表演了口才,而没有让口才不好的学生有一次发言的机会。播音员永远演讲,哑巴永远沉默。这不是教育,这只是向现实投降。他们让早就想通了的学生展现了他的超前的能力,而没有让真正不理解的学生暴露他的思想症结,展示的困惑所在。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其实很轻松,除了让自己导演的热闹话剧顺利完成以外。
真实的课堂处处是荆棘。教师因为去芜存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有价值。
我们当然都明白,在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格局下,学校早已根据其距离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的远近而做了精细的分类。学生也早已根据其排名、家庭实力、对学校的有用没用而做了精细分等。所以,今天的课堂很难展现学生的真实状况。尤其是那些开放给大家看的课堂。某学校要承办教学观摩活动,校长往往会安排最好的班级给那些前来表演的老师。一则,主办者要的是成功和好看,要的是“精彩纷呈”。另一则,承办的学校要乘机向来宾展现自己学校学生的“良好风貌”。正因如此,即便在一个所谓的实验班、奥赛班、尖子班上课,教师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的真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真实。
真正的教者应该懂得,“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些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教学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成的:面对人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发现、感受、体验、思考,并积极参与引导。所谓道,就是进入教学的契机。学生表现优异,说明学生已经生成。学生表现有问题,那么好,教师出场了。教师永远应该面对学生的不好表现。教师应该都是苏格拉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话中,循循善诱,把你懂得的,用最为人性化的方式告诉他。用你的不着痕迹的方式,让他自己感觉到,体验到,思考并领悟。
不要认为这样的教学太理想,在今天的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里没法实现。不,正因为今天的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课堂太不理想,你才要去实现你的理想。理想存在的理由,不就是不理想吗?你看见了不理想,你的教学才刚刚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8:37 , Processed in 0.0640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