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欣赏性情中的语文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7 19:4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欣赏性情中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学科性格描述

朱华贤
三、四个教师在一起边吃饭边闲聊,能不能让陌生人一眼就看出或听出,谁是语文教师,谁不是语文教师。假如能被人看出,那么,怎么样?不是能看出的人如何眼力不凡,而是被看出的人真绝。绝在何处?绝在有学科性格,绝在浑身散发着语文学科的光芒。
我以为,教师不但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秉性,而且还应该有自己学科的性格。走进课堂,能马上进入角色,是教语文的,像个语文教师;是教数学的,就像个数学教师。走出课堂时,自然还可以带着点原来的角色特点和学科性格,要完全没有,这是不现实的,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进入过角色,或者在角色中浸得不透。一个沉浸于职业性格的教师,在非职业场所也肯定带着些职业特点和学科性格,正像手浸到水里抽出来后,必定湿了手指头一样。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什么样的人才是有语文学科性格的教师,我以为,是性情中人。我最欣赏的是性情中的语文教师。
——他以吸纳为生命的源泉
他对“以人为本”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决定课程。他常常这样说,这也是他的信念。他认为:教师知识的宽广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即使他采用的教材其内容丰富无比,也可能被他教得单薄和简陋;反之,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并不怎么丰厚,但在一个博大精深的教师面前,完全可以演绎出精彩绝伦来。教师是书,又胜于书本。正是本着这种见解,他在孜孜不倦地拓展着自己的知识疆域,努力钻探着自己知识的深井,以求得更多更好更快的吸纳。
他读的书很多很杂,文学类的自不必说,还有历史、政治、哲学、民俗、经济学等,甚至连宗教学、军事学、建筑学、园林学等也经常涉足。他有一个大大的书架,上面琳琅满目地插着各式各样的书,其中许多是新近出版的。但他很少读被一时热捧的书,比如《品三国》、《论语心得》之类。他的读书观是:读自己想读的、要读的,不趋时,不赶趟,不凑热闹。他有一些教育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书,但不是很多。说实话,对这些书,他的兴趣并不大,只是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才偶尔看看的。他订有好多杂志,《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十月》、《散文》、《杂文选刊》等,有些他一直订。教学类的杂志反倒订得并不多。他的桌上、沙发旁、床边,东一本西一本地都是新买来的书或者新到的杂志。他早已养成枕着书刊睡觉的习惯,睡前,总要看一会儿书报。
他的古文功底也许不能算深厚,有些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子省略,要查一查资料才能确定,有些古音,他也读不出来,但他知道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读过他的作品,他知道刚刚评选出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并且已经买来了,正在抓紧读着……,他知道刚刚上映的国产大片,什么《士兵突围》、《集结号》、《长江7号》等,有些他已经抢先看过,一些经典台词还烂熟于心,并不时在课堂中冒出。
他的阅读口味在轮换,一个时期爱看叙述类,一个时期爱看论证类;一个暑期想读外国的,一个时期想读古代的……他越来越感到奇怪:以前,总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很广的,可书读得越多,好像越来越窄了,越来越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
——他以课堂为展示的舞台
若干年下来,他有了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即展示——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展示并重。展示知识、才能和风采。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自己也应该充分展示自我。展示精彩是会被感染的,也是能产生共鸣的。如果教师不想展示或者没有可以展示的内容,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他的课,没有定式,每一节都不一样。或者是说故事开头,或者以诗朗诵开始,或者以一个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作引子。他的课以知识密度高、生动性、趣味性大而著称。但不严谨,不井然,也不雕琢,有时汪洋恣肆,挥挥洒洒,有时旁征博引,星光灿烂,有时有点儿海阔天空的味道,因而也有人说是扯得太远,不够规范,但学生们非常喜欢,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说“怎么下课了”。许多学生也因为他的课而喜欢上了语文,又喜欢阅读课外作品了。
他的普通话很地道,音质也优美。对感情真挚的课文,他常常喜欢范读,读到深情处,他会噙满泪水,有时还唏嘘不止;读悲愤处,他会拍案顿足,声嘶力竭。他处理教材十分大胆,不是按部就班每篇课文都是根据参考书说的2节课或3节课,有些课文,他会花上4——5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对于有些课文,他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只是一句“这篇课文你们自学吧”。至于教材中的所谓知识点,他不主张一个一个地练。他经常补充课外时文,每遇妙文,快速复印,供大家一睹为快,并组织讨论。讨论中,他是拨火棒,这里一点,那里一拨,引得两派激烈争斗,此时,他自己退至一隅,袖手旁观,见争执渐渐回落,他才站出来,或坦陈己见,或主持公道。他还发动学生推荐自己看到的经典美文,并张贴于后面的黑板上,名曰“美文共享之”。他要学生记和背的作业极少,要学生读和想的作业却常有。他的板书,字写得很大,龙飞凤舞,遒劲有力,但不讲排列,兴致所至,随手挥写,一黑板往往没几个可写。写满就擦,擦了又写。他上课从来不看备课笔记,书本中却写得密密麻麻。他会做课件,但他基本不用课件,他觉得,语文课不能用课件来吸引人,不是读连环画。语文教师的本领应该是自己的嘴,嘴的雄辩与灵巧,应该是写,一是文写得独特与精彩,二是字写得潇洒与漂亮。他讲课总是热情四射,声若洪钟,滔滔不绝。他有上课脱衣服的习惯,每到激动处,他就会脱下外套,像农民翻地时,越脱越单薄。有时,他会在课堂上表现失态 会随着课文的情感起伏或哭或笑。
他也上公开课,有些重要活动中的课堂展示,许多人不敢承担,领导就会叫他上场。对此,他坦然接受,但随后就会提出条件:我不想一次次地试教。理由是,他喜欢原生态,他也不大赞赏七嘴八舌地“集体创作”。其实,他不大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他认为,上语文课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有时集体研究也不如个人发挥,不如自己慢慢找感觉。这样,他的公开课最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好得很,而另一种则会提出疑问:这能算好课吗?值得借鉴吗?
他从来不与别的学科抢时间,课外也不硬性布置作业。但他经常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目。他认为,课余时间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谁也不应该去主宰。有时他还一再向学生强调:先把其他学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可好多学生总是想看一会儿他推荐书后再做作业。
他教的学生,先前,考试起来不一定都考得过人家,但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因为学生们经常在家长面前称赞自己的语文教师。一说起语文老师,有的学生会眉飞色舞,两眼放光。后来,他有了应对考试的办法。考前,他会搞突击,用一二个星期补一补有关知识点,虽然有点恶补的味道,但可以说稳、准、狠,效率很高,学生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真的能补上,考得并不比别人差。期末考试后,他从来不去关注自己班级的名次。他知道,不为最好,也绝不会中下。事实上,总有那么几次,名列前茅。对此,他总是淡淡地说:学生给我撑面子!
与学生交流最坦诚,最不用设防我的乐趣在教室。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他觉得课上得学生喜欢,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他多次拒绝学校领导想提拔的暗示。
——他以个性追求为品质生活
情商须高于智商。这是他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智商一般就可以了,但情商千万不能低下。对人、对事、对景,都要有饱满的热情,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不但要无比地热爱,还要用欣赏的眼光,要懂得赞美。个性就是品质,品质生活就是个性化生活。人不能时时都另类,但必须有某些另类。
他的爱好相当广泛,最大的爱好自然是文学和艺术。中学时代,他曾做过作家的梦,后来因高考,在父母亲与老师的多重夹攻下,他不得不把对文学的嗜好转入地下;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他仍然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学上。他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他特别喜欢浪漫主义作家,比如屈原、庄子、李白,比如歌德、拜伦、济慈、雪莱、惠特曼等。但他一直是读而不作。他自己说是眼高手低了。真正开始写作,是工作后的第二年,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觉得自己应该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了。于是,就开始写,散文、小小说、杂文等,都尝试尝试,先是偷偷地写。没想到,路子还很顺,没几下,就发表了。“大作”上了报刊后,便喜滋滋地拿出来给学生看。他文笔优美,富有文采,写得最多的是散文和随笔。如今,不时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几篇豆腐干。得了稿费,就会乐呵呵地对弟子们说,我要请客。他的学生呢,很有几个在看师学样,在偷偷地写,在悄悄地投稿,多么想像老师那样,自豪地说:我要请客。
至今,他还没有写过像样的教研论文,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智商有点低。领导好几次劝导,该写写教研论文啦。他知道,评职称是一定要教研论文的,那散文什么的,是一点也没用的。可他总是没有兴趣,觉得这劳什子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太劳命伤财了,不是值得干的事。为这,他在点苦恼。
他还酷爱旅游。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到暑假寒假。学校组织旅游,那好,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学校不组织,他也会自己安排,或与家人一道,或单枪匹马,晒一身黝黑,背一包土货。因爱上旅游而爱上摄影。他会把沿途各地的旖旎风光拍下来,先前用相机,近年改成摄像。每到一地,他都会买来一些介绍风景名胜和神话传说一类的书籍。他会下棋,象棋、围棋都还不错,可不常与人对弈,因为太费时,把大量时间耗在棋上,那是退休后的事,现在有点奢侈。他也崇拜体坛明星,乔丹、刘易斯、刘翔等,他不大喜欢超女超男之类。
他的服装比较特别,总是走向极端,要么土得丢渣,要么洋得出奇;有时不修边幅,有时引领时尚。
——他的关系往往有点蹊跷
无为而治,任其自然。不为别人的好恶而活着,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他大大咧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引得不少同事的赞赏。但他又经常说些大实话,不合时宜地说些让同行们吃惊的真话,他有点儿口无遮拦。有时,还说些领导听起来也不是那么味道的话。年终评先进工作者什么的,他经常被提名作为候选人,但最后往往没他的份,因为总有那么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对他有看法,总不欣赏他。有人说他年纪不小,可还那么天真可爱,童心依旧,难得,有人则说他幼稚无知,不懂事务,也有些说他不大会做人;有人说人他有诗人气质,有人则说他是书呆子一个;有的当面说他才华横溢,做教师委屈了他,背后则说他过于张扬,喜欢买弄,自然也有人嫉妒。他呢,常常是笑而不语,走着自己的道,拉着自己的车。
他在学生们的民间评比中,常常被评为最有魅力的老师。他的不少习惯被学生模仿,比如走路,比如写字。自然,他是学生的偶像,尤其是在异性学生面前,他成了暗暗追捧的明星;他还是学生的朋友,有些大胆地同性学生敢当着面会喊他“哥们”、“姐们”,甚至只叫名字。学生家长是有限度地接受了他:鉴于孩子们的热爱和考试成绩比较好,他们是接受的;可从平时孩子的言谈中透出来的信息,总觉得这位老师有点儿玄乎,有点超常,让他们一时难以彻底放心。

他是“这一个”他,也可能是“这一个”她。他活在自己的性情之中,他乐在语文的学科之中。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9:44:3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个性应当缓提
韩 军
  仿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是“莫急于提倡、莫极力主张”之意。去年,一位朋友,参加教育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其间,来我家做客,聊起语文教育,说他们当地教委官员,让他回去后,给全县青年语文教师做个报告。我问讲什么题目,他说,就讲青年语文教师的“个性”。我沉思半天,建议还是不讲此题,若讲,当慎重些为好——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对众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青年语 文老师时。
  其一,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复杂一些,更难把握。正是这种复杂,使得“出落”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比“出落”一个合格的数理化教师更难。大家想想,师范大学相应专业毕业一个大学生,走进中学,成长为一个大体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快的三年(一轮)就够了,就成了;而不少青年朋友教了五年语文,还徘徊在语文教学殿堂之外,仍不能“入其道”。何为大体合格?这是个模糊概念,一般来说,就是,上课,学生喜欢,考试,成绩不错,教师能独当其任,校长因此也喜欢。到底要历经多长时间,每人具体情况各有不同,领悟能力各有参差,我说不准,也不好说。据我个人观察,整体来说,修炼成大体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比修炼成大体合格的数理化及其他学科的教师,耗费时间长。
  据我个人非常不成熟的意见,一个青年教师,尤其刚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还是先求共性为好,缓提“个性”。青年朋友宜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多看,多思,多仿。先看看前辈先贤是如何上课的,仔仔细细地琢磨体会他们的教学思想,认认真真琢磨他们上课的一招一式,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丝不苟地模仿。待个三年五载,自己对先贤前辈的思想经验已基本领会,对语文教学已经大体入门,再追求自己的“个性”,为时不晚。
  一般来说,“共性”就是多数他人、前人所追求的、所做的,“个性”就是你自身所追求的、所做的。对于一个以“个性”为事业的最终目标的人,在事业的起点上,是求共性,还是求“个性”呢?自不待言。只有建立在对共性了然于胸的基础上的“个性”,才会根深叶茂,才会焕发盎然生机。
  目前语文学界情况是,有青年朋友,受学界浮躁学术气氛和世间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刚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就把追求教学“个性”当做旗帜,在还没有基本了然“语文教学自身是什么”“ 语文教学历史上曾有过什么”的情况下,就专欲谋新,执意求异,一味猎奇。此勇气可嘉,此精神可敬,而此做法欠妥。多少带有一种鲁莽,一种虚无。如此追求”个性”,最终结果,可能是,苦心孤诣创新,辛辛苦苦复归 —— 回到前人原点。举例说, 叶圣陶先生可谓陈矣,他的语文教学理论可谓旧矣,而概览当今教坛,实事求是说,有多少以“个性”为标榜的探索、经验、模式,是从整体上冲破了 叶先生理念的?是跳出了 叶先生掌心的?几千年的传统中国语文教学,可谓古矣,可谓老矣,但五四至今百年各种新的、洋的语文教学方法、实验,百花齐放,有多少不是由于背叛传统而最终成为昙花、成为前鉴与覆辙的? 钱梦龙先生20多年前就风行教坛的上课方式可谓过时矣,今天想来,无非是诱诱逗逗、问问答答,一点不时髦了,(至今我仍记得20多年前读 钱先生上课实录《愚公移山》时所受的感染)可今天有谁的以”个性”为标榜的上课方式,敢于超越并能够超越这种诱逗、问答呢?(当然我并非说诱逗、问答的上课方式是 钱先生独创,而是说诱逗、问答在 钱先生那里已然炉火纯青,已然成了他“导读”理念的重要部分。)
  “个性”当然要讲,且要大讲,不过是对那些已大体合格的教师、非常优秀的教师而言。
  其二,在教育教学中,“个性”是一个第二层次的附属概念,教育教学的第一层次、核心概念应是“学生所需”。学生所需与教师之“个性”,二者在教学中难免冲突。任何时候,“学生所需”都比教师的“个性”更重要。若教师“个性”凌驾于学生所需之上,冲击了学生所需,这“个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三,今日倡言“个性”不合时宜。环顾全国,如今教育现状已然是:教师已经日益“科员(officer)化”,学校已经“工厂化”“ 军营化”,教学流程已经全面“操作化”“ 工业化”甚至“流水线化”。不信,看看教材,已细密得不透水不漏风,已经没有“个性”的“插足”“ 立锥”之地,看看“教参”、练习、试卷甚至教案,已经“分工协作”“ 批量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我对此痛心疾首甚至深恶痛绝,我相信恐怕许多人都跟我一样。但,我要说,这已然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趋势,已经是一个不可能阻遏住的“必然过程”。在此种“必然”的教育现状下,由几十万人组成的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已然变成(蜕变,亦或正常?)一支浩浩荡荡、整整齐齐的“科员(officer)队伍”与其说他们是知识分子,不如说他们是熟练的操作工人、操作员工(officer)更为恰当。因此,他们崇尚操作、崇尚简单、崇尚容易、崇尚“拿来就用、用完即弃”的“现成产品”“ 公共产品”(如现成的大批量的教案、作业、试卷等等),他们不渴望自我创作、不渴望激情,甚至不愿付出感情、爱心。我并无指责、贬斥之意,我只是说,这是一个让人黯然神伤的现实,却是一段无可奈何的“必然”历史!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在这个历史关口,对这支几十万人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讲谈什么“个性”,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不合“史”宜!
  再从管理者角度说。一个已然“工厂化”“ 军营化”的学校,其校长,可以容忍一个两个甚至三个五个有突出“个性”的老师,但是断然不能容忍十个八个甚至全校整个教师队伍个个都有自我的“个性”。如果那样,他统领学校、驾驭教师的难度,将高出何止百倍!尽管,许多校长也倡言“每个教师要有个性”,但你宁愿相信那不过是一种“姿态”!若有老师“不识时务”“ 不识大体”“ 不会听话”,专心一意于自我“个性”,那可真要小心你的生存环境哟!如果有谁仍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你对比一下“今日北大”与“过去北大”吧。在任何时候,大学都比中小学有更大的自由度、宽容度。也就是说,大学比中小学,在任何时候,都更提倡、更容忍有“有个性”的教师。过去北大,像辜鸿铭那样有个性、特立独行的教授,济济一园!而今日北大,特立独行的教授,还有几个?今日北大这样的高等学校,都不能容忍教师“个性”,你中小学还能怎样?
  “个性”过去曾有,让人怀想;“个性”未来会有,让人向往。而“个性”,目下没有,这是“必然”。
  我深感,教师个性,之于教育非常重要,之于语文教学、教师,更其重要。众兄已论述得非常圆满。我非故意“反弹琵琶”,而是吐出胸中久郁之“块垒”。
  我想说的,无非是,倡“教师个性”“ 教育教学个性”,实在需要太多太多的“现实前提”和“历史前提”!若断然掐断这诸多“前提”,笼而统之谈什么“个性”,甚至众口一致喧哗,那本身就是一种浮泛。掐断“前提”属“四舍”,张扬“个性”是“五入”,结果当然是 —— 历史与时代的“不准确”。如此之言,乞深长思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58 , Processed in 0.1281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