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的母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8:2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远的母校

作者:姜广平


我其实已经是一个没有了母校的人。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个我曾经度过了美好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兴化县唐刘乡(镇)蒲场小学连同她的附属初中,早已被撤并了。而随着唐刘被撤去乡级行政建制,那个我的青春开始出发的唐刘高中,也被另一个经济发达乡镇的中学合并了。
我的大学——扬州师范学院,随着她与其他几个高校合并为扬州大学,我的大学母校也终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为我的母校一一消逝而流过感伤而痛苦的泪。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越来越像飘萍,再也没有了庞大的根系;甚至像飘絮,飘浮在一无所依的天空。这里的痛苦,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然而,母校之魂,却满注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明白,我是母校的教育对象,也当然是母校的教育结果。
当人们痛切地表述文革时代对教育的戕害时,我觉得我无法对我的母校有半点指责。
那时候,无论是在我的小学、初中的母校,还是后来在唐刘中学的三年,我都觉得,我享受到了世间最美好的教育:
我们在进入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教育虽然还在“文革”的肆意践踏下,然而,一些有良知的底层教师,仍然在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我们认真读书,是他们真真正正地让我们在“文革”的夹缝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在乡村的地头场边做过童年的游戏;我们在田野里放飞过我们少年的野性;假期到来的时候,学校放农忙假的时候,甚至在学校的学农课上,我们到田里干活,真正以一个农民的姿态与心态在田野里、农场上劳动;有时,我们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向居民点,或登台表演,或组织墙报与黑板报……
在蒲场小学,我学会了拉二胡,学会了诗朗诵,学会了唱歌,学会了演讲。
我的语文老师夏志章,文革伊始他初中毕业。他后来成了我们那所学校的象征。蒲场小学作为一个村级小学在兴化县声名远播,与这位老师相关。他的苦学的故事,在我们乡间到处流传;他寒冷的冬天练毛笔字的事,更是被所有家庭当作家教的材料。然而,这位老师,小学生们是多么敬畏他!他是那么高大,高远!只有初中生,甚至只有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才有幸获得他的教诲。
然而,我与夏志章老师结缘甚早。我读小学时,他兼过我们为时不长的几天副科课程。小学自然课上,夏老师教会了我记课堂笔记,历史课上,夏老师讲明朝苏州葛贤起义,让我惊诧于“资本主义”一词也可以与“萌芽”这个词语进行榫接。而初中的语文课上,夏老师讲《藤野先生》的情形,我到现在记忆犹新,他指导我背诵《木兰诗》的情景历历在目。虽然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课上,有时候还会出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夏老师是一个严谨得近乎刻板的人。他永远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永远以庄重的学者模样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他的藏书永远堆放得整整齐齐,所有的书都不会有卷角,甚至比刚从书店买过来的书还要整齐。我真的惊讶于书竟然可以叠放得如此美丽,如此精神。我到现在还记得,夏老师曾替我整理好我当时正在读的一本书的卷边儿,他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地整理好,并用一堆书把它压好。
在我的语文教育之路和学术生涯中,夏老师是最初影响我、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老师之一。他的认真与执着,他努力打拼,由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是我人生教科书中的重要一页。
我进入高中时,文革结束了。但教育界所呈现的青黄不接的状态,让现在已经进入中年的人还记忆犹新。然而,却鲜有人知道,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当时在“五·七”反右或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更多的还遗落在民间。八十年代初,这些人才陆续落实政策回城。而这却给了我们乡村学子莫大的幸福:因为在乡村里,这样的人,都其实被安排进了学校做老师。这一来,受惠的正是我们。在我的高中时代,我的语文老师华岳,是我们兴化县非常有名气的书法家,他能够将《古文观止》从头到尾一字不拉全部背诵,如有讹错,老先生自信地说,只是因为版本不同;我的另一个语文教师,我视之如父亲的孔沁梅先生,是兴化非常有名的演讲家,全县之内,雄辩之才无人可比。孔沁梅老师曾拿着《中国青年》和我们上语文课,读上面潘晓的文章,把那场全国性的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搬到了课堂上,和我们一起谈什么是人生观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
我的数学老师刘汉银,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可以用英文写作日记。他的数学课,是那么幽默、生动,我的数学成绩之所以后来一路领先,与我的这位数学老师太相关了。
我的物理老师李青茹,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孔沁梅校长称道她上下班准确得如时钟一样准确。我曾经做过她的物理科代表,作为一个钟爱文科的学生,我的物理成绩,竟然可以在县里的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不能不认为是李老师教育有方。现在,李老师在北京安度晚年,每次打电话给她,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知道,我与李老师之间还有一层尚未挑破的关系,她知道,我也明白:因为我母亲早逝,李老师早就在内心视我如子,而我也早把她当作我的母亲……
很多次,我都想非常冲动地对着话筒,叫李老师一声:妈妈!
李老师听她的学生讲起过我,她在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广平,听到你在教育上的成绩,听到你在文学评论上的努力,我多么高兴啊!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最认同学生的,还是在学问上学术上有自己的成绩,有的人看重钱,有的人看重家庭,我看重你的所有学术努力……
听电话的时候,我在电话这端默默流泪了。
这些可敬的人们不但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前辈学养丰赡,做人大气,给了我们浓郁的文化熏陶,在打通知识体系方面也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还将一种精神与梦想根植进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心田。
生于六十年代,在常人看来或按常理,可能会因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灾难而染上教育的贫血之症。可是,在我们,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健康成长,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看似“错位”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历史馈赠。而我竟然就这种历史馈赠的接受者与享有者,幸何如之!
而我的大学母校,给予我的则更为丰赡。
1982年,我走进扬州师范学院时,中文系名家云集。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这个与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敦煌学大师,创立了任氏散曲学的著名教授,在我的大学时代,由扬州师院向国家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这几乎是我们中文系所有学子的骄傲。先生于艰难时世中苦苦研究敦煌学,卓然而成大家,给了我们多少前进的动力啊!
顾黄初,这位国内最为著名的语文教育理论家,我是多么幸运,曾经作为他的学生,听他讲中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实习时,我选择了鲁迅《狂人日记》一课。评课时,顾老师鼓励我:姜广平就是现在到中学任教,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因为这句话,我到现在都为自己不再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惋惜。
曾华鹏,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当年复旦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我有幸在他的课堂里,听他讲鲁迅。我的第一篇不像样的论文,就是老师布置的《野草》阅读心得的文章,老师不但认真阅读,还给出了差不多与我文章相当长度的点评与分析,并鼓励我要在学术路上走下去。
大学母校培养出来的著名学者汪晖、著名作家毕飞宇、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和费振钟,现在,也同样在影响着我……
是母校的大师们的影响,使我在语文教学之余,一直紧紧抓着文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两个世界。如今,我以对话体文学评论在批评界有了自己的位置与影响,是因为大学母校惠我以智慧与学养……
母校给我的财富就是如此庞大,无论我走到哪里,母校的精神与传承,都在我的血脉里……
母校,永远的母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2:41 , Processed in 0.1201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