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简介:姜广平,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兼职硕士生导师。以对话体文学评论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从事二十年基础教育工作,曾被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赞誉为“中国教育写作第一人”。主要作品有《重塑生命》、《经过与穿越》、《打开教育一角》等。
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自己。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一个行走于教育与文学之间的教育工作者与文学人士。“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段生活经历?
姜: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其心态、家境、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家教、家族故事,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我。那时候,我们在乡下,走过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
但我们这一代,参与社会的程度不及上一代作家。文革与上山下乡,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亲历了这些历史的那一代,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思想与精神显得苍白了点。
您从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是受到哪个人(或哪件事)的影响?
姜:我天性里似乎就对文学有着特别的敏感。这里面,来自于家庭的影响要大些。我祖父是办私塾的,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他的藏书,我都一一通读了。我父亲是一个军人,但父亲多才多艺,棋琴书画,几乎全拿得起来。此外,他还是一个书虫,抓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这些,都影响了我,直至今日。
第一篇作品是什么时候发表的?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姜:第一篇作品,严格地说起来,是大学毕业那一年,我的两篇散文被收进《大学生散文选》。但尴尬的是,因为出版周期的问题,我拿到样书的时候,已经不是大学生而是一个乡村教师了。因为这一层尴尬,就没有了太多的激动。当时,有个老教师,看到了这篇文章,说了句,他一个晚上可以写出十篇这样的文章,同样让我的成功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这组作品中的第一篇《生命册》已经在我读大学时发表过,是在校内的《扬州师院报》上发表的,且得了大奖。和我一起得大奖的,还有著名作家毕飞宇。当时,他得的是一等奖。唯一的。我得的是二等奖中的第一名。说实在的,那次获奖情况,我历历在目。为了评奖,我们大学搞了一次作品朗诵会。我的《生命册》被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在舞台上配乐朗诵,在学校引起了很大反响。我当时在外地实习,得到通知,特地回来参加了这次作品朗诵会。这是一次美的历程。坦率说,《生命册》在当时我的大学里,热过一阵子,很多人都知道。我也因此成了当时的学校名人。当然,也是这一次,让我明白了得奖背后的许许多多。从此,我对作品得奖,并再也没有多少热情与冲动。写与不写,是自己的事;得奖与否,是别人掌握的事。
中学时代的你是作文高手吗?
姜:那毫无疑问了。我在高一时,就被借到高二参加县里的语文数学竞赛,为的就是去拿县里的语文大奖的。那一年,我的作文拿的是全县最高分。后来,作文被我们的语文老师拿着到全校各个班去朗读。
您如何寻找写作素材?没有灵感的时候您会逼着自己写东西吗?
姜:寻找?我不知道别的作家的写作状态,我从来没有寻找过素材,总是素材与我兜头相遇。其实,一般来说,在我们的作品中,很难说是一样什么素材支撑起了作品。支撑起作品的东西有很多,譬如,作品的品质与韵味,作品主题的深度,作品的智慧与技巧,作品的色彩等等。可能素材最后倒是最为次要的。但是,素材又是宿命的,它必然属于你这个作家。至于说灵感的问题,我觉得也不是灵感支撑起作品。灵感,对开头啊或结尾呀或谋篇布局,无疑是有帮助的,但灵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品质,我觉得倒非常难说。灵感的方向、内容,因人而异。这个时候,我倒觉得“寻找”一词来得非常恰当。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寻找:寻找你的未来生活,寻找你已经丢失但曾拥有的生活,寻找出各个不同生活时期之间暗含的某些元素,还有,这些元素之间的联结点。这是我对写作的理解。
写作过程中遇到过那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
姜:困惑当然有很多。最大的困惑则是,我们在写作时,还有多大的胆量与勇气。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在写作时,是否还能真切地指向心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非常头疼的问题。可能,所有中国作家,都得面对这个问题。
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姜:写作是一种生活:有时候是为了谋生,有时候是生存方式,有时候是一种表达与一种参与。
您最喜欢的作家是?最喜欢的作品呢?他们对你有何影响?
姜:这方面的作家有很多。我喜欢《红楼梦》的大波若平,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够扛得起来的。我还喜欢鲁迅的东西,鲁迅作品的庞大与深刻,是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至于卡夫卡、威廉·福克纳、福楼拜、海明威、纳博科夫、萨特、马赛尔·普鲁斯特、亨利·米勒、兰波等,我都非常喜欢。他们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另一扇门。有一段时候,我还着迷于米兰·昆德拉。真正喜欢过的还有塞林格。
你如何评价韩寒和郭敬明?
姜:我觉得他们还不能作为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除了有社会理想以外,还必须要有成熟的文学观与上乘的作品。不过,他们还没有定形,将来如何,也只有等到将来才能作出判断。但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将来,韩寒可能会成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而郭敬明,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儒商。至于文学上的成就,我觉得他们缺少很多底层的经验与体验。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最近,郭敬明与韩寒都有不小的动作,但可惜,都远离了文学本身。
您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何影响?
姜: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东西。是这个时代业已为主流的社会与文化元素。它是水,中学生们是鱼。你说这是什么影响?
互联网本身无罪。所以,不要过分强调。任何人都在这样的时代受到影响并发生了改变。如果要对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提出点看法,我倒觉得,要回头看。要保持一种传统的高贵,虽然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已经形成。要有阅读纸质文本所带来的从容、优雅、高贵,否则,一个人的内心会形成真空与苍白。
您认为写作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姜:这要看中学生们怎么认为。我不管怎么说,都代替不了他们。但我要对中学们讲一句,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别太功利化了写作。同样,既不要太神圣化了写作也不要亵渎了写作。
您认为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请给出建议。
姜:多介入生活,多体验丰富多采的人生。观察,是一种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习惯(本雅明语),真正要做的是介入,是参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讲的,没有说错。否则,怎么写都是白搭。
如果请您给中学生推荐几种必读书目,您的意见是?
姜:《水浒传》:描写的传神,中国式农民理想的图景认知,底层的无告,缺乏宗教把控的人性挣扎,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西游记》:读懂其中的隐喻,读出其中的精彩的现实主义成分。
《鲁迅全集》:初中生们则可以选择《呐喊》与《朝花夕拾》。了解鲁迅的幽默、深刻、有趣,并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的全貌。
国外的,我推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对于后者,要寻找到这部杰作中的道德望远镜,同时明白,文学的伦理,其实与道德伦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从此建立起真正的文学视角。因为,现在大多数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学,大多不具有纯文学的品质。
对中学生有何寄语?
姜广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