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慧思考 灵性表达 ——作文写作之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2 13:5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慧思考 灵性表达 ——作文写作之魂

冯 为 民


我曾在多个场合下说到我的作文教学之观点,一是要让学生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会写。先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再到说得到位,善说,要言不烦。学生作文如能从写不出,到写得多,再到写得约、写得好,就完成了几次飞跃,作文教学就算是极为成功的了。二是写作一定要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写生活的情景,写生活中的发现,写对生活的感悟。三是写作一定要写出真情,只有真情流淌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真情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是矫情,学生的作文就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了,不仅虚情假意,而且是行文生硬、文体不清。其实作文写作之魂我以为就是8个字,即智慧思考,灵性表达。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真,但却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既缺少感染力,也没有激发人进行理性思考的价值,如果一味批评学生没有好好作文、没有真情投入那是极为冤枉学生的,因为学生已经坐了努力,写的也的确是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也是真情投入写就的,关键就是缺少智慧的思考,缺少对平平常常生活的智慧提炼。如有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件事:母亲早上买了数十条泥鳅准备晚上到家再忙给大家吃,为了不让泥鳅跑掉,还特地把放在塑料盆中的泥鳅又小心谨慎地加盖了一个塑料盆,并且还在加盖的盆子上压了一个砖块,以为万无一失了。结果提前放学后最先到家的“我”却发现,泥鳅撒了一地,有的还钻到下水道中逃走了,弄得“我”不知所措,只好干等妈妈回来收拾残局。只是一件生活味极浓的事,也是有新鲜感的事,但写出来后却缺少应有的情趣和理趣,原因何在?就是缺少智慧思考。这件事可以写出妈妈为生活与工作所作的努力与付出,也可以写出“我”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但如果再有心思考一下,可能还有更独到的令人惊异的发现:拼搏的生命是压制不住的;处于困境中的生命只要不屈服,就有可能获得新生。再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所写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养鸟的事,但文末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智慧思考所得立刻振起全文,非同凡响,可见智慧思考是多么重要?智慧思考还表现于写作时是审题立意上,有时换一个角度会柳暗花明,有时立意的深浅会有天壤之别,只有体现思考的智慧,才能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快感与惊叹。 灵性表达对作文者来说非常重要,立意再好,情再浓,理再深,如果缺少表达的灵性就让思考的智慧魅力大减,有时甚至会付之东流。所谓灵性表达就是能反映自己灵气的个性化表达。其实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从绝大多数教师的角度看,所要抒发的感情,所要表明的道理等多是很少新意的,很多时候,虽然发现作者所用的词汇也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艰涩,也很寻常、普遍,但就是能一新耳目,既能激情激趣,又能启智悟理。看看这一篇文章: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文章短小,但灵心妙运,耐读、耐思。灵性表达需要作者的深厚语言素养,需要对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心安排,没有章法意识,没有对语言的精心选择、又恰到好处的自由运用,就不会产生美感,产生抓人眼球的魅力。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智慧与灵心,有时不能过多指责学生,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智慧点拨和灵性指导,如果能多加个别性的因材指导,则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日日新、日更新,佳作就会迭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18:38 , Processed in 0.1151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