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年前的一首获奖儿童诗谈起时间:2011年04月12日
来源:光明日报
1980年,国门乍开,西风徐来,一些国际性的少儿写作比赛渐次向中国儿童敞开机会的大门。也就是在那一年,当时只有九岁的湖北小男孩刘倩倩以一首题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的诗歌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大奖。当年的比赛主题是“儿童帮助儿童”。全诗如下: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是一首“孩子感动大人”的优秀诗作。来自世界多国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国际评委们一致肯定这首诗,它才能获奖。31年过去了,这首诗至今仍然感人至深。我有时于合适的场合,比如课堂上朗诵它,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语气和表情,却往往令大学生和研究生感到震撼,一些好动感情的女孩听后甚至抹起了眼泪。
说实话,每当念起它,我仍忍不住眼眶发热,声音哽咽。对于成天琢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运用传播技巧说服人的各类职业传播者,对于作品很多而感动很少的文学界来说,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媒介氛围、技术条件,以及诗歌内容所体现的文学理想和传播效果,足以引发文学界深思。
首先,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电视。处于湖北鄂州的刘倩倩也不例外。他们课余接触的主要大众传媒是书籍,也许还有广播。很显然,在创作参赛诗歌之前,刘倩倩读过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他的印象和感动也足够深刻,他才能以稚嫩的童心发出如此纯真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