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滕春友:跳出语文看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2 19:4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滕春友:跳出语文看语文

    我们有许多教师都是在听省小语界活跃在课堂上的名师的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切入点。比如,下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主题:诗意课堂。
    诗意课堂或诗意语文,在我们小语界有不少老师提出这么一个概念,说法。从提法到课堂,这是走上一个比较实在的步骤。从诗意课堂的角度来说,今天的课,大家自己都可以说看得到。记得去年,在杭州相对大规模。我简单说了这么几句话,我想今天我也有必要和老师们再说:语文的立足点,还是语言文字的本体。诗意源自于文本,源自于语言文字。这个诗意,我想可以说是最深层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浅层的东西。挖掘语言文字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是最基本的,不要把诗意语文诗意课堂拔得过高,期望值过大,或用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诗意这个词。有一些课堂有一些文本相对来说,本就是平平淡淡的,朴素无华的,我想他的内蕴就是诗意的(感觉这句话有点不通,不知是我记错还是他说得不顺,反正就是这么记下来了,呵呵,请你们自己理解吧!)。
课程改革以来,一线语文教师积极性很高,在课程理念中不断地探索。但是,我们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我们的师生负担是越来越重,老师们可能更加忙于平时的教学。特别是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担负的任务很艰巨。大家做得很辛苦,经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每一次我都提出不要陷入为设计而设计的状态中。结果,我们的教师还是沉迷于教学设计中,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很难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也很难深入思考。客观原因: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很多思考的时间。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在研究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由于某一个老师有一个见解,甚至不是语文老师的一句话,甚至不是同行,听到这堂课的内容,简单地提出一句话的看法,一语惊醒梦中人。而我们自己却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这样的现象就如我们自己在写字画画的时侯,经常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点上,由于目光过于集中,标题错了也不知道。往往放远一点,有什么问题才会发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跳出语文来看语文。
一、关注未来
我们跳出语文,首先要看看我们这个世界,未来是怎么样的,再看看我们自己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还可以看看我们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是在干什么。我们自己学科之内看看教材,文本之外有一些什么。看看我们的课堂,如何延伸拓展。再看看我们自己的教法。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老师最关注这一点,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儿。不要看得太近。
为什么我要说未来?
我们在做实验时,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可能会更远一点。我们国内有相当一批学者在关注后现代教育理念。其中有一些观点让我觉得目瞪口呆,所以建议老师们关注一下未来。不要局限于课堂和教法。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其中最鲜明的一条,对孩子包括老师,个性人性的一种张扬,一种放大,或者说完全没有拘束。他提出这样一种理念。他否认我们现在提出的一切教育规律。目前我们认可的所有教育规律,他都不认可。他一个基本的说法,立足点是我们的社会到了后现代化以后,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都是执固人性的发展。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对我们现在肯定有帮助。坚定我们课程改革的决心肯定有帮助,对你思维的拓展肯定有帮助。
二、关注社会
有人在问:小学教学研究怎么了?举了宁波的一个例子,就不做叙述了,有点丢小学教师的脸,呵呵。大致如下:巴音朝鲁来调研,请了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进行座谈。最后,给书记留下的印象就是:小学教育怎么了?
从以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经常要看看教育和社会及经济是什么样的关系,不要把教育太当回事。不能指望着,政府就是要天天来搞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我认为宁波经济的发展才带动了我们教育的发展。教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对社会的关系,其实我们教师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的教育目标要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匹配相符合。我们原有的教育,目标理念是一条直线,一个箭头。希望我们学语文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希望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成为诗人,……语文知识体系有一个很清晰的网络体系,我们的教法也非常详尽地要和学生谈。
三、谈学科
我们语文学科之外,其他学科在干什么?我们的教师要关注其他学科在干什么,其他学科的教师大部分都在帮我们语文教师落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所有的课堂都基本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师生对话出现,有对话场景,都是在为我们语文完成目标,他也有口语交际,也有读写结合,有写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其他学科学习,比如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渗透人文的意识,尤其是要向我们的美术学科学评价,降低语文学科的门坎,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1、以美术为例,谈评价。
说起美术,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儿童话。美术教师对儿童画的容忍可谓到了极限。儿童画没有透视,没有层次,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们一般的学校搞兴趣活动的时候,或参加青少年宫,很多孩子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学画画,学作文的比较少。为什么?因为学画画时得到的表扬特别地多。我们评作文时还要硬生生地扣他错别字,一篇作文有五六个错别字,我们就毫不留情。相对来说,我们语文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所以我们要看看其他学科在干什么。
  2、谈教材
再看教材,我们必须破除教材中心论。语文课的教材,他不能包含所有的语文知识和素养,我们教文科不同于理科。理科的内容和目标是一致的,是重叠的。语文把教科书编得再厚,孩子把古诗都背下来,也不见得语文能力和素养就能到位。正因为这样,我们整合的目标要更加明确。今后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我请小学教研员研究高中课程标准。他们采用学分制,选修制。高中的课标是非常先进的,理论上可以选这门不选那门。如果只选数学,不选语文,我们怎么办?就是说数学课将会有很大的人文性。
举例:我在美国考查时,发现他们中学没有英文课。在中学里怎么样落实英文的素养,他们在其他学科落实了。如学历史,要读文本,要写,对历史人物评价;对地理,说说这个地方的理解;上艺术课,我们有音乐的欣赏课,他们欣赏完还要写鉴赏的文章。所以到中学没必要单独开设英文课。读和写及说,其他学科都在完成这些任务。我们的教材,就是要教师首先用好教材,其次做好教材的建设者。
现在我们有两种趋向很严重现象:去文本化;非语文化(泛语文化)。
说说我的三步骤:跳出教师的身份(用普通读者的目光解读);跳出教师的角色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读了这篇文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再以教师的身份想怎么样去教。
解决最本真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抓住。对文本解读,一定要挖掘文本的内容。文本的人文既是深刻的也是最浅显的。所有的教法都源自于语言文字本身。人文不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东西,不游离于语言文字的东西。开掘人文当中的本真。不要象名师学习,拔得很高深,那也是不现实的。比如王崧舟老师的课只能欣赏,不能学习。对文本钻研的力度,不能模仿。
3、说课堂。
课堂改革,最大的成果,是我们的课堂变了,以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的,现在转向开放的深层的有活力的大语文。课堂如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如何走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自然,如何进行拓展?
我觉得:拓展这一块开展得如何有两条标准:拓展的内容是否是语文;如果内容不是,那么形式一定得是语文。形式与内容必居其一。这样的评判,我们的拓展不会走样。最终我们还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假设一个班的孩子其中有那么几位尖子生,他能够从欣赏教师的拓展到主动寻觅拓展,这样的孩子的语文学习不得了。
课堂要做到拓展延伸,要关注:课内外的打通。要指导课外阅读。不要用课外的时间去指导课外阅读,要用课内的时间去指导课外阅读。在一个星期内挤出一节课专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解读好文本,用好文本,也要对文本重新组合。考虑精讲,考虑单元式的备课,整组的备课,分层的备课,从内容上的备课。压缩讲读的课时,腾出一节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系统地,细心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的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重组教材(重点课)一个学期下来,我精上十篇课文。其他用整组备课的方式进行。
4、说教法。
考虑要提高教学效率。课时量多,投入精力大,效果成反比。
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的多,抓住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的少。


由于电脑没电了,后面一些就没记了。

跳出语文看语文——《夸父逐日》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01
跳出语文看语文——《夸父逐日》课堂教学反思
当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处在语文中都还是云里雾里的,就想跳出语文来看,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但我还是想写,只因为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这个学期的前一段时间,我虽然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的完成了,但对于语文的思考却很少。可也没有闲着。为了准备公务员的面试,我看了一些书和散杂的文章。现在这件事情结束了,猛然回头观望语文,自己却已经不想用语文的思维看语文了。
通过准备公务员面试,我分明的感到语言重要,但是思维更重要。在和我一起培训面试的同学中有人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从说的量和运用词语的角度来衡量,他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应该不弱,但是在模拟面试时,总是不理想。他的问题就是出在思维上。没有一个好的求同思维,那他就只能就事论事,没有一个好的求异思维,那他就只能钻牛角尖。
丢开自己语文老师的身份,我意识到了,语文教不到思维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与发展,只用几个词语模仿着说几句,写几句,表面精彩,实质无效。为教语言而教语言,那是无效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教学教到学生的思维本质上去才有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为语言而语言,只是一种装饰。当然适当的装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真正提升修养还是需要在内在本质上下工夫,修炼其内功。
抓住思维本质来审视语文教学,那么你对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宽容,你对课堂就会有新的理解。
一、无效的辨证思考
411日上午在三中上完《夸父逐日》后,我对自己课的第一反映就是无效对话太多了。可后来,冷静思考后,自己又觉得要辨证的来看待无效的现象。这也许是出于自我的保护,但更多的应该是出于对自己设计理念的坚持。在上《夸父逐日》之前,我就想在这一堂课上一定要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关注,让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于是,我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原有思维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有学生展现了原有思维,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纠错提升。出于这样的思考,那么对学生在课堂出现一些不着边际的回答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教师对学生出现非正常的回答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教师的错(要在教师问题设计科学的情况下),而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写照。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觉得这与我课的中心没有关系就放过去,而是应该抓住,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本质,然后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会让你的课堂变得散乱,但我觉得要是你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纠正,那课散点又何妨呢?比如: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有一个学生说:夸父喝那么多水简直是资源浪费。乍一看,这是个无效对话,但仔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落在了节约资源的点上,这样的思维本质并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放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就显得不对劲。教师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引导,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夸父要喝那么多水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所要付出的艰辛,以及神话的特点——夸张。这样就可以把无效的信息化为有效,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好这一点。
当然,我对自己在《夸父逐日》这一课堂上出现的无效会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我有前面所述的思想,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了,抓学生思维本质的能力和矫正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是这方面的能力加强一些,那么在我的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无效对话。
二、原生态课的思考
我在上完两次《夸父逐日》后,有老师说:这是原生态的课,前后两次完全不一样。这老师的话,让我陷入思考。前后两次课设计没有太大区别,为什么可在课堂上的表现出来却是截然不同呢?这就是学生不同,课堂生成的内容也不同。这又让我想起去年特级教师邱才妹老师在二中上的《秋天》,当时,我很不理解,怎么特级教师上的课和我们平时上的很多课没有太大区别呢?也没有和我们平时听到一些公开课那样整体、那么完美。现在,我上了《夸父逐日》之后,有了点顿悟,邱老师的课,不就是一节原生态的课吗?
对于原生态的课,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思考了一些,但始终不能明白,现就思考到的一点写在此。
(一)、原生态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原生态课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教育机智,课堂千变万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教师要有把握课堂中任何情况的能力。我自认为还没有上原生态课的能力,所以在上中就有好些地方显得引导不到位,对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对话。
(二)、原生态课对学生思维发展更有好处。原生态课的行进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定的,而不是根据教师在课前设计环节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样的课对学生发展来说就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更能发现学生的原生状态。
(三)、原生态课可以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但绝对不可以成为我们逃脱责任的挡箭牌。不管什么课,都需要教师充分的备课,原生态课也一样需要老师充分备课。我个人认为当一个教师还不能很好把握课堂的时候,还是少上原生态的课为佳,先一板一眼把课堂的基本要求掌握了再说。我会把原生态课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不会急着要求自己上好原生态的课。
三、素材的选择
这一次新课程培训,有四位教师同上《夸父逐日》,而且有三位教师用到了《夸父逐日》的动画。这里有两个版本的动画,一个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哪吒》中片段,一个是FLASH动画。就两个素材的本身而言,《哪吒》中的片段要优质的多,但是我在思考,我们上课是选用素材的原则是什么?是素材本身的优质,还是与教学所需的结合?假如说为了让学生欣赏动画,那无疑是要选择优质的动画素材,那如果为了让学生寻找动画中的不足,那恐怕还是不要选择太漂亮的动画为佳。所以,我认为上课素材的选择,不是从素材的本身来衡量它的是否合理,而是要考虑你需要怎样的素材来辅助你的教学。我上《夸父逐日》时选择了FLASH动画,就是因为我觉得它本身不够完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和我所要设计的教学环节——看动画,根据《夸父逐日》,寻找动画中不足的地方相吻合。《哪吒》中的片段虽然漂亮,不管人物,还是画面都比我所选的FLASH动画要优质的多,但是如果我选择了它,却反而不能辅助我的教学。
四、
课堂生成对于我来说还是个说不明道不清的问题。曾有人说:要让学生很好的在课堂上生成,就要给学生一个好的预设,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方向。我把这称为给生成。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么去做,去追求,但学生的生成的内容绝对不会跑出我教师头脑中预制的那几个方案(这其中有我设计问题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的因素)。于是,我就想寻找另一个方式来让学生生成。就是编一个筐,让学生在这个筐里装内容,学生会往这个筐里装什么,我就更难预设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了。我把这称为给生成。但是,给生成,学生很容易把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这样就会生成很多无效内容。这次我上《夸父逐日》,我的预设是”——给动画找不足。于是学生就难以抓住本质,说一些动画中不是中心的内容。要是我给”——动画中的夸父形象合理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许就能说到我想要他们说的上面去。但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从思维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想法,我还是选择了,因为我觉得社会总是纷繁复杂的,人要有从杂乱信息中搜索出有用信息的能力。当然,我这次用了给生成,并不是说给生成就比给生成要好。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需要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式,不能简单的去说某种方式好,而另一种方式就不好。离开了目的去谈手段,是没有意义的。
我认为语文是语文,而又非语文。语文是语文,因为它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教学手段,也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课程目标。语文又非语文,因为语文有其他学科一样的教育总目标,那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应该站在人的发展高度去俯视语文。所以我想说:用非语文的思维思考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试试跳出语文教语文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名叫《题西林壁》。其内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跳出庐山,能有一二两句的意境吗,不跳出庐山,能有三四句的哲理性的认识吗?这恐怕很难。中国有一句俗语“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跳出去,便能为所要认识的事物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跳出去,便有了把握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跳出去,便有可能看到事物间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跳出去,才有可能从这种内在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几年前自己接手一个新班,第一节下课后,跟学生闲谈,我问他们“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他们告诉我说,“老师,我们最不喜欢上的就是语文课,学语文没意思。”接着又说了许多理由。怎么办?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喜欢唱歌,而且课前歌唱的很好,于是我跟他们商量,“我发现大家喜欢唱歌,而我呢,也喜欢听歌,咱们课前唱歌由集体唱,改为独唱好不好?”“好!”在同学们一片掌声中,每节课课前独唱音乐会便拉开了序幕。慢慢的学生由喜欢唱歌,转到喜欢我这个老师,由喜欢我这个老师,转到喜欢上语文课,在不知不觉中语文课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一节课。这里用得就是跳出去看问题的办法。外来听课的老师问我这叫什么教学方法,我说是“情感迁移法”。喜欢才能去做,而喜欢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屋及乌”讲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在解决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个问题上,我并没有先从学习语文如何重要的道理上入手,而是先从情感这个与教学相关因素入手,“尊其师,信其道”,解决了情感问题,下面的问题就好办了,培养学生素质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跳出语文教语文,能使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语文教学,能使我们从与语文教学诸多相关因素联系中,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素质问题。

跳出语文教语文,将发现一个任我驰骋的新天地。


2#
发表于 2011-12-13 19:22:17 | 只看该作者
眼界不同,观点鲜明!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52 , Processed in 0.0885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