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虚构文学”这个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3 06:4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虚构文学”这个筐2011年12月08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邱华栋
  在很多国家的书店里,我们都会看到,和虚构的文学——小说、戏剧书籍相邻的区域,摆放的都是非虚构的作品。非虚构的书籍包括了传记、历史著作、报道、写实文学和调查报告等等,文体和品种很多,是非常重要的出版物,可见非虚构文学这个筐里可以装进很多东西。
  非虚构文学的提法,诞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为美国作家痛感无法将丰富无比的社会现实以小说的形式完全地表现出来,或者在用虚构的文学表现的时候,缺乏更为深广和尖锐的力度,因此,非虚构文学就大行其道了。代表作有杜鲁门卡波蒂的《残杀》,诺曼梅勒的《白种黑人》和《夜幕下的大军》、汤姆·吴尔夫的《名利场大火》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以美国的真人真事作为描写的对象,但广泛地调动了文学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种技巧,使非虚构文学充满了文学的表现力和张力,在表现美国社会急速变化的过程中那些社会事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们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的变化也是无比巨大,每天发生的社会新闻有时候甚至超越了作家的想象力,因此,非虚构文学有着旺盛生长的环境和强大的动力。我想,非虚构文学,首先就是来自大地和生活中的,传达的经验是活生生的,要有人气和地气,要很具体的,都是发生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的事情的文学表述。
  我所就职的《人民文学》杂志在两年的时间里,在非虚构栏目里发表了自传、历史重述、田野调查、当代社会写真等多种文体的非虚构作品,目的就是引领更多的优秀作家投身到非虚构写作当中,去最大可能地表现复杂、生动、多变的当代生活。由于《人民文学》最近两年的大力倡导,“非虚构文学”表现出一种别样的形态,发表了一些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比如《梁庄》和《中国,少了一味药》。
  “非虚构”到底是什么?作为编辑,我也说不完全,但是收到的稿子,哪些不是非虚构,我却马上就看出来了:带报告文学腔的,一定不是我们要的非虚构。为什么报告文学丧失了原先的魅力?是因为有些报告文学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吹鼓手和工具,因此丧失了非虚构文学的无限接近事实的独特品性。有人问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就不算非虚构文学?我回答:算啊,凡是不是虚构的文学,那就都是非虚构文学。可报告文学将非虚构文学搞得狭窄了,媚俗了,而我们倡导的非虚构文学,就是要恢复非虚构文学的生机、文体的生动和表现内容的广阔。
  最近面世的《十四家》是一部非虚构文学的杰作。此作写了甘、滇、晋、贵四省14个偏僻乡村的农民家庭,在21世纪头十年里的变化。这14个家庭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他们生老病死,顽强地生存,在生活面前抗争、收获、溃败、欢欣,他们借债还钱、远走他乡,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家乡和外地,世界和国家的道路。在他们的内心里,有着什么样的愁闷和期盼?有着什么样的哀伤和呼唤?一幕幕生活的日常景象的下面,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对人的命运、本性的理解?在这本书中,都有精细的、平实的呈现,使这部作品显现了朴实无华而又具有特别品质的非虚构美学特点。
  (作者系中国作协《人民文学》主编助理、著名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3:51 , Processed in 0.0652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