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长篇小说创作印象扫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3 17:0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繁荣中的沉静与蓬勃
——2011年长篇小说创作印象扫描
梁鸿鹰
来源:文学报  

不惊,总体看没有什么特别显山露水的热点与亮点,但整体态势很好,名家竞相推出新作,人才成长显现良好迹象,多种题材百花齐放,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内涵式发展成为主调,生动反映了当前文学创作繁荣的景象。
  
一、乡土小说魅力依然
  乡土文学或说乡土叙事在2011年长篇小说创作的众声喧哗中,依然显现了异常主流的地位以及异常旺盛的生长能力,作家们从历史的、现实的多个维度上艺术地展现农民的命运,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的多种可能。贾平凹直接从自身生命记忆出发的《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选取的是西部“古炉村”最底层乡民在“文革”时代的日常生活,作品在展现那个特殊时代人性善与恶,农民艰辛与尊严的同时,剖析了串联、武斗、破四旧、批斗走资派四类分子等活动与家族势力、个人恩怨等搅和在一起深层原因和可怕后果,给人以深刻警醒。孙惠芬的《秉德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描写了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北方女性秉德女人从辛亥革命、反对帝制、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迎来解放到解放后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命历程,反映了社会巨大变革无一例外地作用于她的个人命运,使她一次次遭遇风雨摧折,一次次在挫折中顽强重建生活信念的所有痛苦与欢乐。葛水平的《裸地》(作家出版社)通过灾难深重的旧时代农民命运的呈现,表现“中国农民与土地目不斜视的狂欢”,反映生命繁衍、血脉延续意识如何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农民,以及女性在旧制度之下作为“仅仅是供耕种的土地”的悲惨遭际,唱出了一曲宗法社会彻底崩溃的挽歌。刘增新的《父老乡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农民与土地的深刻联系作为核心要素,着意书写农民为革命胜利付出的辛劳与血汗,表现了老一辈农民当家做主的幸福,以及新一代农民奋力开拓与父辈背靠黄土面朝天完全不同生活的图景。刘玉栋的《年日如草》(作家出版社)像《高兴》、《我叫刘跃进》等一样,关心的是农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作品通过农村青年曹大屯从十八岁走进城市之后的经历,探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特有的“农转非”现象,反思了农转非后农村人“身份变成城市人了,但心还是农村人的心”的尴尬状态,是延伸的乡土小说。
  
二、历史题材焕发光彩
  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在2011年度焕发出格外引人注目的光彩,作家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斑斓而蓬勃的呈现,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展现历史长河中那些绚丽的景观,给人隽永的感受。王安忆的《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过去历史里的顾氏露香园演绎成小说中的申城天香园,通过家族手艺、手艺人及手工传统在明末社会剧烈动荡中的盛衰,非常得心应手地描绘了一幅晚明清明上河图,让我们重温一段江南绣品传天下的坊间历史,透过风云起伏一窥上海历史之博大、上海文化之灿烂,体现了作家向传统致敬、向“埋首绣工的女性们致意”的温情。方方的《武昌城》(人民文学出版社)写的是1926年那场起因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沉重打击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战役,作者的智慧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革命领导者和战事本身,而是从一份阵亡者名单入手,循着武昌城中几个青年学生对革命道路的探求,沿着这些年轻生命基于亲情、友情、爱情而生发的对革命道义的向往,来解读历史、领悟人性的复杂,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战争与人性的关系。范稳的《碧色寨》(云南教育出版社)围绕1910年建成通车、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列被誉为世界三大工程的滇越铁路的一段特殊历史展开叙事,反映一条在艰难环境下修建起来的国际铁路带来的不同文明的冲撞与对话,表现古老民族对工业文明如何从仇视、反抗、拒绝到反思、学习、借鉴的曲折历程,展现了西方现代文明虽一时灿烂地绽放于古老边地但随即迅速凋零的命运,给人很多沉思和教益。北北的《我的唐山》(海峡文艺出版社)以几百年来成千上万台湾土著居民和大陆移民辛勤劳作,把宝岛变成美丽家园的史实为依据,围绕陈浩年、陈浩月兄弟,曲普圣、曲普莲兄妹,秦海庭、朱墨轩、丁范忠等人由大陆进入台湾,在新的土地上开拓新生活的历程,反映了台海两岸的骨肉深情,小说温婉、细腻、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郭雪波的《青旗:嘎达梅林》(新星出版社)将20世纪初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卫草原家园、捍卫游牧文明尊严,组织义军奋起反抗军阀与数十年后人们为保卫草原生态的努力两条线索结合起来,提醒人们尊重游牧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精神和现实借鉴意义。高仲泰的《阖闾王朝》(书卷出版社)成功再现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开始转型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矛盾,着重描写了吴王阖闾开明、睿智、豁达的性格和兴邦强国的大志,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士阶层不断兴起,宗族体制开始土崩瓦解,首次民族大融合得以实现,活力大为增强的情形,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三、红色及军旅叙事生机强劲
  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积极体现主流精神价值追求,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思想内涵提升上下工夫,取得一批相当不俗的成果,比如海飞的《向延安》(浙江文艺出版社)融谍战、悬疑、抗日、青春成长为一体,通过酷爱厨艺的富家少爷向喜从懵懂的革命青年,最后成长为沉着、坚定、成熟的革命者,再现了一批革命青年和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对理想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寻,表达了特殊岁月中的年轻人“即便把我们撕成碎片,每一片都将写满忠诚”的鲜明主题。张品成的《红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红军在赣南山区重建后方医院为中心事件,用个体的视角、极具亲历性的语言,怀着敬意书写红色队伍治病救人那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深入地刻画出革命者人性更本真的一面。当代部队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作依旧以其旋律昂扬、阳刚之气盎然赢得人们青睐,苗长水的《军事忠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聚焦一个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怀有强军强国梦想的军事指挥员,表现了那些反复历练自己的当代军人不论面对何种考验,始终没有丧失理想信念、激情和创造力,始终以军人式的坚定为党分忧、为百姓做事,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价值,实现对祖国、军队、事业赤胆忠诚的业绩,为我国军事文学提供了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歌兑的《坼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2008年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为横断面,以男女主人公在现实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相互寻找作为主要结构线索,通过对大地震中世间百态的解剖,揭开日常生活的面纱,洞悉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深刻矛盾,其特点是把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怪诞与荒谬端到人们面前,以期引领人们共同重新进行灵魂的拷问。有过部队刻骨铭心经历的刘长富的《神圣的守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写的是1969年我军某连所在炮兵团按照中央军委命令,紧急开赴珍宝岛战区,准备参加自卫反击战,因边境形势有所缓和,由临战状态转入紧张状态,后又进入正常驻防,在珍宝岛地区驻守六年的故事。作品以四五百平方米大小的一块高地、一百多人的炮兵连在雪原的包围中静悄悄地固守自己阵地的经历,反映了革命军人恪尽职责、守望祖国领土、坚守理想信念的崇高精神。
  此外,2011年里在长篇小说领域还有值得充分注意的一些现象,如:影视剧热播对长篇小说热销带动十分强劲,《李春天的春天》、《裸婚》、《男人帮》等在登陆图书市场之后即取得很好销售业绩。“偶像”作家安妮宝贝的《春宴》善于发布、推广、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各种官衔为题目的所谓“官场小说”往往习惯成自然地以离奇的情节、耸人听闻的议论吸引人们的眼球,更多的读者担心其在追求市场效益时失却更多内涵。网络小说及青春小说写作势头很好,所有这些都呼唤理性的研究、评论、引导及时跟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9:14 , Processed in 0.0621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