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为何"圈养"成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7 19: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为何"圈养"成风?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灵山中学       梁柏明


  据北京晨报报道,通州区的刘先生反映,他家孩子在课间不允许到操场活动,孩子只能逗留在教室说话或整理书本,至多去上个厕所。家长们怀疑,学校是怕学生课间活动出事时需学校担责,才出"圈养"学生这种下策。(北京晨报,2010年11月23日)
  其实,关于"圈养"的教育新闻并不鲜见,扬子晚报就曾报道过,在南京某小学,虽然第一堂下课的铃声已经打过,但操场上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学生在走,大多小学生都缩在教室门口玩耍。(扬子晚报,2006年12月17日),可见,对学生活动的"圈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圈养"之风,日益盛行。
  "圈养"怪招,是谁想出来的呢?
  在安全责任成为悬在校长门头顶的第一条"高压线"的今天,谁也没胆量让一个孩子单独在操场上肆意玩耍。作为学校管理者,最明白个中的"利害"关系:孩子自由活动无事则"天下太平",一旦发生身体损伤,或者酿成群体事故,小则家长兴师问罪,寻求赔偿,大则媒体暴光,主管部门问责,"官纱不保"。考虑到安全和担责,学校对学生活动如履薄冰。
  鉴于此,如今,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在校的活动表现相当"警惕",恐防节外生枝。对于活动课的操作,学校要么采取"严防死守",尤其是在课间、上课前和放学后这些"空挡"时间,安排值日教师在楼梯口、操场、走廊值班,确保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或者干脆圈定活动范围,对学生的活动可谓"如临大敌"。要么选择如前所述之做法,对学生活动一律"封杀",直接取消一切学生活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典型的教育"圈养"。
  学校和老师重视校园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再如何着紧都不为过。可是,希望通过苛刻的格式化"圈养",来根治校园安全的死结,值得商榷。
  学生的课间活动或是特定时间的自主活动,是属于学生在校的正常教育内容。以课间活动为例,经过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往往呈现精神疲劳和倦怠,在情感上,学生也希望"活动活动",从紧张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暂时的"解放"。而我们设置课间十分钟的初衷,也希望通过"一动一静"来协调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活动过程中,因为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活动设施不完善或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身体损伤时有发生。可是,为了不发生意外,免于担责,而对活动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措施,明显是教育"矮化"者因噎废食自我主张,是教育的畏缩。
  对学生活动无情"圈养",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讨论为何对孩子活动实施"圈养"的时候,大多的学校和校长表达出的是迫不得已。他们认为,不否定活动对于学生虽然有放松和强健身体的功能,可是,对于安全和责任,他们还是谈"安全"色变。(扬子晚报,2006年12月17日)其实,在我们禁止了学生活动的同时,似乎杜绝了安全事故,可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没了,但教育却可能出更大的问题。"圈养"孩子,是对活动的完全学习化和制度化。学生没有了活动和休息时间,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过度抑制孩子的活动,看似杜绝了"安全事故",一片天下"升平"的景象,却令学习效率严重降低,产生更为严重的"学习事故",日积月累甚至产生"心理事故"。 研究表明,长期牺牲锻炼时间,并处于"圈养"状态的孩子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已经显现,"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精神在逐步丧失"。(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0日)
  显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安全事故"和"学习事故""心理事故"的选择上,会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基于教育测评的不可预知和不稳定性,成绩再差的学生,心理再不健康的学生我们都有一万个理由去搪塞,而一旦发生学生的伤亡,再对也是学校的错。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重庆晚报,2010年11月24日),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除了严格限制或取消孩子的活动之外,我们还严格限制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由此,就出现了作文不可以将太阳写成绿色,画画苹果不能长眼睛,实验结论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即使出现意外也可以得出一样的实验结果。从我们的孩子第一天进入课堂开始,我们就教育他(她)要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题。而我们作为老师,也在显眼的教育场合无数次的灌输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课堂要认真听讲,主动发言,课间要严守纪律,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这才是一个好学生。只要学生的脚一踏在学校,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自主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学生的生活自由和学习自主受到最大的限制。各种种类繁多的纪律和制度像绳子一样将学生的屁股绑在了座位上,一旦有学生跑出"圈养"的"围栏",则大加以批评和警醒。学生的生机和活力荡然无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想而知。
  对孩子的学习 "圈养",尤堪于活动之"圈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的各类人才,而人才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我们大力为之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一个个体,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长期处于格式化"圈养"生产线上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被早已设定的各种程序、规则所淹没,创造的天性在一次次的挣扎中泯灭。难怪全球儿童读经运动发起人,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北师大讲座时发出"我们的教育是在残害儿童"的感叹。
  我们有能力用近乎军事化的手段对学生数字计算、天文地理、诗书词乐,甚至是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改造,却忽视了学生自由和放纵的尊重,践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本应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该放手时就放手,"圈养"是无能的教育,是教育的自我矮化,应予以杜绝之。
  放手的教育,才是培养人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9:37 , Processed in 0.0585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