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教育生态记录:大师远去 学风焉附 2011年12月29日 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又有几位大师走了。
2月26日,朱光亚;3月2日,吴阶平;6月20日,何泽慧;7月21日,王大珩。如同2009年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师辞世那般,此间四位科学界泰斗的远去,让公众在感叹中国“从此再没有大师”之余,还多了些对现世学术之风的痛斥与反思。
这一年的中国科学界颇不平静,先有研究员段振豪“包二奶”涉嫌腐败,后有饶毅等人落选院士再度引发学界的名利之争。这让人有些难为情,大师的远去,一次次敲响后辈对于学术本真的追求,而这样的提醒在当下学术水平良莠不齐、道德作风极其混乱的学术环境中,却又一次次无疾而终。
朱光亚:和老部下一起坐专机
“两弹一星”23位功臣中,除了王大珩,今年辞世的还有朱光亚。
多数人对朱光亚的了解,多是源于一封信,那是他在1950年年初亲笔起草的《致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在美留学生回国效力。就是这样一位被公认为爱国的科学界大师,在生活上却从未给人距离感,“平易近人”是后人回忆起他用得最多的词之一。
那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地下核试验。现场自然缺少不了一手操办地下核试验的朱光亚。
回忆者说他们一行人乘军车,在戈壁滩上崎岖不平的沙石路上行驶,沿路在兵站休息、吃饭。在天山脚下住一宿,凌晨乘车翻越天山山脉,下午到达某处基地。在招待所住宿休整,之后就进入试验现场的“南山”。
在两山之间的山坳平地扎营后,一行人去参观坑道,从洞口进去,坑道如“L”字形,直道约有500多米长,最端头有一个爆室。巷道里面布满测试仪器、电缆,到处是屏蔽物。这一行人在爆室亲眼观看被试爆的“原子弹”的安装全过程,在原子弹爆炸当天,不少人看到全山头的各个山缝里直往外冒白烟像似“怒发冲冠”。
试验完后,朱光亚特地来看望这一行人,由于都是他的老部下,“熟悉、相识、有亲切感。”
朱光亚告诉他们可以搭乘他的“专机”,随同他一起回北京。听到这一消息的不少专家拍手欢呼,“可以免受再次遭遇沿途折腾带来的劳累之苦。从心底里十分感谢老首长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关怀。”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夜空中那颗第10388号行星“朱光亚星”却依然闪耀。
这是人们在纪念朱光亚逝世时写下的话,缅怀的不仅仅是他的学术造诣,更有做人的真意。如今,大师一个个驾鹤西去,谁能接过大师的接力棒?
有人说,像何泽慧这样“求真”的科学家不多了,如果有,也只是被打入冷宫的下场。因为他们不会弄虚作假得不到经费,没有经费就做不出好的科研项目,终究出不了头。
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消极,但在学术环境劣化的当下,除了假借大师们的几件小事,寄存于此,诫勉后人以外,制度上的保障的确更为需要。毕竟,学风早已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