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市民间信仰的当代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 23: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都市民间信仰的当代走向
——以广州“城中村”为例
储冬爱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01日 03 版)
广州城中村 新华社发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城乡二元社会民间信仰原有生态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城中村”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为范本,可以窥见传统民间信仰从原生态乡土社会向都市环境的迁移、调适,乃至重新整合的大致走向。广州珠村的“拜猫”即为一个突出实例。这一独特信仰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在都市文化向乡村渗透的同时,乡民所拥有的历史久远的原住地信仰,也会随着信众向大都市的涌入而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并且随着“城中村”与中心城区的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而影响着城市文化。重建都市民间信仰,已经成为当下城市文明不可回避的话题。

  “拜猫”流行于天河区珠村、前进村、横溪村等几个村落,尤以珠村香火最为鼎盛,几百年来未曾中断。

  “拜猫”的时间在正月十六,据说这日是“猫神”的诞辰,“拜猫”是除清明拜山、端午扒龙舟、七夕摆七娘这些岭南共有的节庆习俗以外,村内最隆重的集体性活动。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主持人和组织者,祭品也由香客们自带,按传统程序各行其是,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来分钟。

  传统的“拜猫”仪式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前者有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吃猫饭等环节,与一般的神灵祭拜似无分别,但无论供品或“猫饭”,颇有自己的特色。“拜小人”和“拜猫”看似不搭界的两个活动,却始终“捆绑”在一起,成为“拜猫”非主要却必经的一个程序。

  作为南方都市“城中村”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珠村人对猫或猫神的顶礼膜拜,都令人感动又好奇。它或许透露出了一个族群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心理传统。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拜猫”表现为猫崇拜的显性,但其实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同时又潜藏着多种动机,是祭社神、祭白虎、打小人、拜财神、虎崇拜等多种俗信结合的产物。

  珠村原是广州的市郊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逐步融进广州这座现代大都市,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调查中,见闻所及,均有来自广州市内拜“猫神”的香客,他们身居闹市,慕名而来。据介绍,类似的香客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当然是复杂的。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它似乎隐含着一种事实:城市化对乡村民俗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在城市文化不断改变乡村民俗的同时,乡村民俗中一些传统坚固的成分,也会随着“城中村”与中心城区的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从而逐步向城市文化传播渗透,这是值得注意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乡村民俗能够向城市文化渗透呢?就珠村的“拜猫”而言,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它与传统道教的联系而具有的深厚宗教根基,因而得以延续和传播。但是,经过崇拜物的替代转换之后,“拜猫”毕竟已经不是道教本身,那它又是如何吸引外乡、都市“他者”的注意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几点:

  首先,替代的崇拜物与人类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城市的现代感,正如猫可以成为现代城市人的宠物一样。

  其次,新城市居民的心理投射。“拜猫”的根本目的,是企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种不指涉具体人事的“祛恶”,这对于邻里空间密切而心理疏离的城市人,或者往日是乡村而今天是城市的居民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城市居民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能或只能是陌生的“他者”。“猫神”的“形猫而实虎”就暗含着“亲密的陌生他者”和“使他者变得亲密”的意义。

  再次,商业文化冲击下生存焦虑的精神慰藉。原住民身份的改变是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生产生活方式。从对土地和族群的依赖,改变为纯粹的商业化个体经营,接踵而来的便是生存的焦虑。“小人在,生机亡”,这是最为朴实的经营理念和商机判断。对“小人”的恐惧,也就成为新城市居民的生存焦虑的直接表征。因此,集“拜小人”和“打小人”于一身的“拜猫”之所以受到青睐,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猫”的族群边界正日益模糊,并随着珠村的城市化进程,由农业文明的实用宗教转变为城市文明的精神宗教。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内核的蜕变。

  如何看待当今都市民间信仰,其实是一个如何认识文明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拜猫”一类民间信仰的顽强生存及向城市文化不断渗透的趋势,说明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民间宗教信仰也完全有可能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民间文化依然有被改造为符合改革需要的可能。

  事实上,如“拜猫”之类的民间信仰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在乡民、移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旧的地方秩序被打破,寻找新的认同方式、认同途径成为必然。无论在商业竞争的需要上,还是文化心理上,族姓群体或地域帮群(老乡)都仍是他们所能够依赖的最直接的力量,族群、帮群之间的相互照顾也将成为一种主要态势。但是,就族群认同而言,任何直接强化宗族势力的传统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害于不同族姓之间的友好商业交往的。这就必须寻求一种既符合传统的形式和心理要求,又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文化所接受的方式。以族姓群体参与的方式举行的“扒龙舟”、“摆七娘”、“菠萝诞”、“做年例”、“飘色”等就成为首选的活动。这些与族群情感生活、信仰世界、集体意识紧密联系的重要符号,在融入城市文化后正成为一种群体身份的表征,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构建此类的崇奉空间,显然不是为了强化宗族观念,而是正视宗族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策略,“祖先认同”有助于解决当下中国日益显现的深层次矛盾,如文化断裂、代际冲突、价值认同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46 , Processed in 0.0743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