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应拥有多重教育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应拥有多重教育智慧
  爱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并拥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孙增美 摄
  班主任工作无疑是琐碎而忙碌的。而一旦有了正确的工作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就会找到适合自己也适用于学生的工作路子,从而在工作的反思中不断得到提升。
  ■盖淑贤
  管理不等于教育。许多班主任工作没有成效,教育失败,往往是因为没有掌控好教育与管理这两驾马车
  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刘令军看来,班主任工作是由管理与教育两方面组成的。用管理代替教育,分不清管理与教育界限,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他在《如何管出好班级》一书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班主任刚接手班级不久,就把该班里的“问题学生”封为副班长,结果该学生反而利用班主任给的权力拉帮结派。班主任大怒,转而撤了他的副班长。学生觉得班主任的惩罚让他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用出走的办法对付班主任。刘令军分析,该班主任在没有对这名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就封了他副班长,有失妥当。因为“问题学生”的转化是教育问题,而“封官”是管理问题。班主任第一步就走错了方向。
  根据经验,刘令军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封官”来“招安”:一是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背景、成长历史、问题产生的根源等情况有了深入研究后,需要引导学生为班集体投入时间、智慧、精力时可以用;二是当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了较高威信,与那名要转化的学生相比,在班级的影响力明显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是向自己的学生示弱。因为学生会认为这是班主任怕他,就给他一个岗位讨好他。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班主任没有增加尊重,反而有了小小的得意。当班主任受不了学生的轻视,再次用管理代替了教育。这样,学生的反抗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更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王宝祥在书中指出,班主任要研究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归纳出来,对于班主任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由于归纳出来的特点往往是普遍性的,班主任应该根据普遍性的东西去研究自己所在学校、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做班主任,要把研究班情、研究学生的特点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育计划、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教育与管理应当融合于班主任工作之中,两者不能偏废。在工作中,班主任应时刻思考自己是否一直在单边用力,不能只注重管理,而弃教育于不顾。
  能说话不等于会说话。班主任工作要掌握说话的艺术,抓住教育的契机,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身为人师,言传身教都非常重要。言传是对身教的一种补充和强化。身教的教育意义影响深远,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凸显,而用话语劝慰,效果则快得多。赵坡在《班主任如何说话》中指出,在班级管理中,处理眼前的突发事件,有时更需要班主任善于言传。班主任的话语应以爱心为血肉,以智慧为骨骼,以教育教学规律为灵魂。充盈的爱心、过人的智慧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是班主任必须练就的本领。班主任应当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用高超的说话艺术把班级事务处理得更加完美。
  班主任说话是工作的常规方式,却牵涉到许多其他方面。比如,遇到一件事,不仅要详细调查事情始末,还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不仅要把该说的内容说清晰,还要考虑说话对象的特殊性,包括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以抓住说话对象的心理,更好地引导说话对象接受和采纳自己的观点;不仅要说话,还要注意调整表情和语气;不仅要分析、解决问题,还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原则。也就是说,班主任在说话时,要进行情景特征、对象心理、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比较、判断、预测、以及评价,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说话本身。
  教育故事不等于案例分析。对案例加以解释和分析,找出对策,再用实践加以检验,才是案例研究的重点
  科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班主任教师同样需要学习、提升自我。从现实角度讲,案例分析不失为一种学习、提升的好方法。
  而今,班级管理不再轻松容易。王晓春认为,无论是准班主任,还是一线班主任,案例研究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这里的案例研究,是指研究班主任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教育理论加以解释和分析,找出对策,再用实践加以检验。教育是一种应用科学,不能具体应用于案例研究的教育理论不能算作教育科学,至少是可疑的。
  很多班主任写过随笔和总结,但在王晓春看来,其中多数只能算作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与案例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看不清研究过程。教育故事往往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而案例研究的重点恰恰在于对问题的干预过程以及作者的思维过程。在《今天怎样做班主任》一书中,王晓春针对一位老师讲述的自己学生知错不改的案例,指出有些教师的说法“包含着似乎不言而喻的逻辑前提”,然而这些逻辑前提本身就有问题。
  知错不改暗含的逻辑前提是知错能改。可是,这个逻辑前提并不成立。言与行、想和做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且不说学生,就是教师自身能做到知错就改的都未必占多数。为什么人知错未必能改呢?有可能是人家根本不想改,也可能是想改但做不到,其中有习惯问题,也有意志或者能力问题。还有一种可能,即认错是为了敷衍过关。总而言之,认为学生“认了错就会改正”,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认错只是教育的开端,并且认错也不是特别重要的——有些错误不需要让他们承认也可以帮他们改正。教师的任务应当是找到具体原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反思自己的逻辑前提,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其实,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究自己所在的世界,不能要求世界总是给出现成的答案。探究是教师必备的专业品质,也是班主任必须做好的功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37 , Processed in 0.1024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