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需要思想革命■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厚。我一直害怕看非常厚的书,而青睐一两天就能看完的书。管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一天就可以读完的。
与众不同的是,在全书182页中,序言部分竟有46页,这是我读过的书中序言部分最长的一本。序言的作者分别是朱永新、钱理群、潘新和以及特级教师周一贯。从序言作者就可以看出该书的分量。
钱理群教授在序言中说,他更愿意将该书称为《我的作文教学实验》。我想了想,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也无不妥,因为这本书的确“革”了许多人的“命”。
一是“革”了不能把一件事做大、做久、做深入的人的“命”。作者用少而精的文字,介绍自己如何将《班级作文周报》做大、做久、做深入,最终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班级作文周报》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也不是什么创举。许多学校都试办过,但能坚持做下来的还真不多,而能做得好,做得有思想内涵,恐怕就只有管建刚了。
二是“革”了不会引领和促进学生热爱写作的人的“命”。作者的确理解了潘新和教授的一些写作理论,特别是《语文:表现与存在》这部大书讲述的理论。我也喜欢潘教授的一些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具有革命性。但是在传统写作理论和应试性写作被奉为圭臬的今天,要想在教学实践上运用革命性理论,在一些人看来,恐怕是“要命”的。
三是“革”了不把学生作品当作财富的人的“命”。除了办《班级作文周报》,作者还帮学生将日记装订成书,并且将其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财富来认识。对此,笔者很是赞同。多年前,我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建议学校图书馆保存每位师生发表的作品。虽然与管老师的保存形式不一样,但把学生作品作为财富来认识却是我们的共识。
四是“革”了从不研究和写作的人的“命”。当教师的都知道,教师职称评定重要的一项是要看教学论文。这一项规定招致很多教师的反对。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一名教师,写论文是天经地义之事,不应该成为一件难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原因很多,但肯定与教师不善于研究和写作有关。我想,如果教师们都认真研究写作,肯定能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进而引领他们的写作。
五是“革”了写文章不考虑“读者”之人的“命”。管老师在书中多处强调,文章要有明确的读者,即使虚拟的,也应该清楚。我也赞同这一点。七八年前,我曾经在《语文学习》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拙作《学生写作应该有实际读者》,写此文一是受美国等国家的写作教育理论的影响,二是对夏丏尊一些言论的喜爱。管老师在书中也引用了夏丏尊关于“读者”的论述。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几乎是全班学生作品唯一的读者。语文教师累了,学生写作水平怎么也提高不了。虽然明确“读者”是一件小事,但不要小看这件小事,管老师把这件小事做大了,让每个孩子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读者”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件小事。
六是“革”了点子少的教师的“命”。管老师的点子真多,在实践中不断生发的点子,真的让读者惊讶。有点子的教师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教师。每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其实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肯定会陶醉于自己的一些“创意”之中,但点子少的,按部就班的教师,估计就不会有这种幸福了。读管老师的书,你会被他的智慧所折服,你会与他一起享受那一个个点子以及促使学生写作成长的快乐。点子少的教师,其实是创造、创新思维缺乏的教师,也是简单、随意型的教师。
七是“革”了思考少、理论少、实践浅的教师的“命”。“一要思考,二还要思考,三要停止思考”是一位学者警告年轻人的话。管老师在写作教学上,理论读得多,思考相当多,实践相当扎实。这一点是很多教师缺乏的,特别在这个浮躁的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反复思考、扎实实践几乎成为一种奢求。
教师是知识分子,是文化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别人指手划脚,因此“思想革命”是最难的。但愿这本充满“革命”色彩的书,能给作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碰撞。
2008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