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传记主题阅读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改变人生 叶茂樟/供稿 【主题阐述】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改变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因为性格差异导致人生错位的事例不在少数,他们重则江山易主,身首异处;轻则与机遇擦身而过,寂寞一生。其实,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要扬长避短,同样会做好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做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有它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宿命。另一方面,既然性格可以决定命运,那么,改变性格就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缰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摒弃不良性格,发扬优秀品质,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能够铸就辉煌的人生。
名作精选
泣 红
潘国本
日子就是路。过日子,就是人在走一条路。
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工”糊口。日子足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那年代战乱肆虐,偏偏他又怕刀怕枪,闲下来喜欢独在一隅细味感情;如果糊涂一点,也一样可以快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让人瞧瞧。他的路,很不好走。不好走也许让他想到了飞,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觉得还没到位,再前缀一个“瘦”,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发在《小说月报》上的八幕大剧《爱之花》,文章前的署名,已是“泣红”——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做上了老师以后,少年情窦点开了一个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能跨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书生的鄙薄吗?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叫《紫罗小片》,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忆语》,他的花园叫“紫罗兰庵”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也十分自然地,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矛盾错综。铁肩文人已在写《子夜》写《呐喊》了,他出的书是《鸿雁知己》《新秋海棠》;更热血些的,已在办《新青年》了,他在办《礼拜六》,一本“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的杂志;知识分子都无不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呢,他购得苏州王长河头一个废园,辟出个周家花园,在里面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白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之时,就这副骨肠,仍然爱国情挚,仍在坚持正义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又写下《祖国之徽》《南京之国》,21个文人在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的宣言时,也没有少了他。
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
这样又到了“文革”。“文革”是要荡涤一切的,毋庸说了,他是当然的“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在开明大剧院他从来做的是看客,这一次他成了台上主角。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有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那是一个疯狂的海洋,只要在其间,就一定会疯狂。就这个动作,定下了他的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塞死了,他又坚持了两天。院中还有一口井,本来早塞了,应众多“紫兰小筑”来客的要求,他恢复了那口井。他投了井。
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
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摘自《文汇报》,有删节)
【文本解读】
所谓“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无碍于社会与他人,我们就无权干涉他的生活。与时俱进固然不错,只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和情操,“躲进小楼成一统”侍花弄草又何妨?更何况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仍然爱国情挚,坚持着正义和善良。“自古红颜多薄命”,周瘦鹃不是红颜,却有红颜女子的柔情弱骨,自然也薄命。他的死,我们该叹息他缠绵悱恻的个性,还是要归罪于那个疯狂无知的年代?相信聪明的读者自有答案。
名作精选
项羽是诗人,刘邦是小说家
盛晓白
楚汉之争,项羽终以自刎乌江而告终。对此,确实有点不可思议。项羽出身世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刘邦不过是一个无赖,一个酒色之徒罢了。对项羽的失败,人们总抱有无限的同情与伤感。一曲《垓下歌》,让多少人荡气回肠,心存忧伤!历来关于项羽的评论都只局限于某一些方面,如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气量狭窄、儿女情长等,缺少整体性的评述。我认为,项羽与刘邦的区别主要在性格上,且泾渭分明,各居于性格的两个极端。
一、项羽是诗人,刘邦是小说家。
项羽是诗人。诗人感情用事,率性而为,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只图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项梁死后,项羽沉浸于悲哀之中,一心只想报仇,不接受范增的建议攻打关中,让刘邦占了先机。项羽脾气暴躁,一意孤行,感情起伏大,既有坑杀降卒这样令人闻之丧胆、思之心寒的暴行,又有屡次原谅刘邦的“妇人之仁”。项羽还“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生死存亡关头,心中没有天下,没有战争,只有一往情深的虞姬,悲叹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诗人气质,让项羽错失了多少良机!
刘邦是小说家。小说家头脑冷静,理智重于感情。小说家需要考虑文章的结构,考虑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能深思熟虑,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广泛延揽各种人才。刘邦理智过度,近似于冷血,与项羽形成鲜明对照。两军相持不下时,项羽在军前架起大锅,绑上刘邦的父亲,高声叫喊:刘邦,你再不投降,就让太公下油锅!刘邦却语出惊人:我们既已相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真要烹煮你的父亲,就让我尝一尝肉汤吧!在危难之际,刘邦还几次把自己的子女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二、项羽是孩子,刘邦是成人。
项羽是个孩子,尚未成熟。项羽拒绝知识,少年时读书、学剑均半途而废,并口出狂言:书只能记姓名,剑只能敌一人,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领。后项梁教授其兵法,项羽略知其意,便又不肯深入学下去。项羽拒绝人才,因早期名震天下,英雄竟相归于帐下。项羽自视甚高,没有把这些人当回事。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在项羽那儿得不到重用,只好到刘邦处另觅出路。当时的很多文人武将,都是在项羽帐下难以施展抱负,不得不投奔刘邦的。项羽的刚愎自用与上述种种,均体现出孩子的无知和任性。项羽对自己的力量评价过高,是孩子般不知天高地厚。
刘邦是一个成年人,为人大度,思想成熟。他虽然酷爱金钱、酒肉、女人,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进入关中后,刘邦不杀子婴,不取财物,不掳妇女,与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且退出秦王宫,还军灞上,买尽了天下人心。
三、项羽是本色演员,刘邦是性格演员。
项羽是本色演员,在人生舞台上展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他率真,毫无遮掩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既不怕得罪任何人,也不计任何后果。刘邦是性格演员,在人生舞台上,他把真实的自我深深地掩盖在面具之下。他被人称为“仁义”,其实这是假象。大局已定后刘邦大戮功臣,仁义何在?他不过是假仁假义,收买人心,借用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诗人、孩子和本色演员,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个诗人通常有着孩子气,通常非常真诚。他们张扬个性,沉浸在自己的梦幻之中,对社会、对人类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的社会中,项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为什么项羽可以成为推翻暴秦的首席英雄?原因在于,此时众英雄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不需要花费精力收买人心,笼络众人,需要的只是推翻强秦的信心。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跟随着神勇无比的项羽,奋勇向前。项羽的人格缺陷,并不妨碍他的成功,甚至反而有助于他的成功。他用自己的热血染成一面鲜红的旗帜,始终呼喇喇地飘扬在队伍的最前面,所向之处无不披靡!
但是,推翻秦朝后,群雄失去了共同目标,都为着自己称霸天下。此时,得人心者得天下,善于团结群雄者得天下,这正是项羽的弱项、刘邦的强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也就势在必然了。
(摘自《人民日报》)
【文本解读】
楚汉相争的历史烟云早已随风远去,徒留下一片叹息和伤感之情。如今,我们已无法想象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乌江自刎的瞬间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情,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苦果终将到了自饮的时候。此时,再多的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本文作者以形象的语言,结合历史史实,从整体上对项羽和刘邦性格的差异进行比较,揭示了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根源,别有一番新意,也让“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至理名言的内涵得到更好的诠释。读过本文的读者,一定会心有所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