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彭思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3: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彭思龙)
作者:彭思龙时间:2011-10-14来源:科学网博客84次阅读

  很多朋友留言说我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说的不够深入,实际上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总结中,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有关方面的资料读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一直不敢去深谈这个课题。早上突然想到,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贡献点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所以,鼓起勇气说说科研,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
  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

  一、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三者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定旧有自然不用说,不质疑就不能有否定。而改善也是由于质疑旧有东西的完美性才可能发现其弱点,并给出改进的方法。至于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也是对前人眼光和视野的质疑,如果不质疑前人的眼光和视野,就不能发现新的问题。
  质疑能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呢?很多同学说,看论文没有深厚的基础怎么才能做到质疑呢?实际上,就我个人不完善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质疑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应该说是一种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开始,当然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举我个人的例子来说,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我们班的课比较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举手发言,指出老师讲的不好,或者课本上例子举得不好。比如,一门课叫高等代数,用的是北大的教材。书写的很好,但是这样好的教材也非完美。课前我都已经看明白了书上写的知识,然后听课重点听老师如何理解,如果老师理解的和我的有不同,我会举手说明,说说我的看法。其次,很多例子举得并不是最好的例子,有的例子的解法也非最优的解法,经常举手说,这个例子有更简单的解法,老师都会瞠目结舌。老师是老教师,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多。但是这能够说明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来,让我们拥有质疑的习惯。实际上,也正因为,对教材的不断地质疑,使得我对这些课程学习比较扎实。虽然后来也学了几十门数学课,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那几门质疑最多的课程对我今天的科研帮助最大。虽然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考到几乎满分。
  二、归纳总结能力。在怀特海关于《思维能力》一书中,提到人的理解力很大的一点来自于归纳总结能力,我是深表赞同的。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在科研上,就是能够迅速的将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拿出现有科研成果的发展路线图,并且中间的所有的分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把握全局能力的一部分。很多同学看论文都是边看边忘,不能把论文之间的东西总结出来,结果食而不化,看不到整体,就很难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经历,对身边人的行为,也要进行不断地归纳总结,从其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成分加以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写过一篇文章,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不光是对学术范围有效,对自己也很有效。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得失,包括自己对付自己的方法。比如,有段时间精力不集中,精神不好,这是很差的状态,那就要总结出自身的问题,并且拿出有效地手段对付,并形成经验。很多同学在学习阶段碰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些问题可能是新问题,但更多情况下是不会总结自我造成的。
  三、逻辑分析能力。应该说,中国的哲学早期是充满了思辨性,里面有不少逻辑分析的影子,在庄子时期,公孙龙子等学派是非常思辨的,谈论到白马非马等思辨。后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只是一味的否定这个结论的可笑,但是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和思想,这是一种遗憾。西方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逻辑分析,而非模糊的论述。前几天翻看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才知道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专门的辩论课,而且是最高阶段的学习才有这个课程。这说明在近2000年前,人们就对逻辑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古印度,佛学的论战是非常激烈的,其关于逻辑的重视更是达到了人类的顶点。可以参考《佛教逻辑一书》。而我们的教育,很少注重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缺陷。可以参看康德的《逻辑学讲义》,黑格尔的《小逻辑》(也可以参考列宁的注释版),罗素的《逻辑和知识》等书进行补课。这些书其实讲的非常简单易懂,作为逻辑学的入门是可以的。我们教科书上很突兀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说明其来源的合理性,会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全局逻辑性,只能在局部进行小的自我论证。
  四、自省能力。自省能力一直是儒家强调的个人能力,人通过自省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也能发现自身的优点。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一味的迎合别人的胃口,而不是自我审视,这种能力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真正能够做到“君子日参省乎己”的人,做科研也一定进步很快。否则,一旦有了错误的习惯,那就很难改掉,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理念,也很难更新。当然,自省也是一种好习惯,每天扪心自问,是否浪费了时间,是否有重大的过失,都是自我不断激励,不断调整的表现。有了良好的自省能力,永远都可以从很低的起点开始。
  五、自学能力。这些本来是做科研的基本功。可是这个能力成了我们中国科研人的阻碍。中国的学生非常依赖老师上课,离开老师不会学习,这是自学能力低下的表现。其实,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不管什么老师上课,自学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形式,而老师永远都是辅助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一味强调老师的作用是一种误导。梁漱溟在他的书《我的自学小史》中,就强调这个道理。到了科研阶段,自学就尤为重要。很多知识没有老师来讲解,只能自己去通过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掌握不住自学的节奏,一味突进,导致看到后面,学不下去了。这些都有相关的书籍可以参考。
  六、勇气。最近在看罗洛.梅的《创造的勇气》一书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这些书都强调学者应该充满勇气。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同学做科研缺乏自信,其实自信需要成功来培养,但是自信只是表现,而勇气则是自信的底层。我们可以没有在某个课题上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不能是我们没有勇气做某个课题的理由。勇气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赖,是对某些信念的一种信赖。其实,大多数学者并不是没有看到问题,只是缺少做问题的勇气。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我们成人之后,似乎都已经成了绵羊,年少的勇气不复存在。这是阻碍我们成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弱点。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做毕业论文。系里的李世雄教授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交给我他编的一本关于小波的讲义和当年别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我的任务就是,看懂文章,用他讲义里的知识解决那篇论文的毛病,那篇论文的毛病就是方法过于复杂,不适合计算。我是糊里糊涂就上手做这个问题,从来没考虑能否做出来,一个月后,得到了一个定理,那篇论文是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虽然这篇论文最终在李老师的劝说下,没有发表,但是在几本教科书中也都有提到,引用的是我大学毕业论文。从今天来看,那时候的我既没有做科研的经验,也没有具体到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对小波分析有深入的理解,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能做出那个定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重大成果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我们可以通读无碍,这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基础是具备的,而不具备攻关的勇气。
  七、献身精神。做科研其实是在摸索别人没走过的路,而且有较高的无收益的风险。尤其在充满了物质诱惑的时代,做科研需要一种献身精神。有些人天生就是要做科研的,人类总需要一小部分人站出来,为人类的贡献做点事。我们大多数同学把读博士当成了就业的梯子,把做科研当成了任务或者职业。虽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这不是科研需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前人的身上能够看到,真正的大科学家都是有献身的精神。这种献身精神一般情况下并不是非要真的献出生命,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真的需要献出生命,比如,伽利略,为了捍卫自认为正确的道理,就要有付出生命的准备。一旦有了这种献身精神,什么都是浮云。一旦我们缺乏,那么我们聪明的大脑就会给我们的懒惰和堕落找到无数的借口,让我们顺从于世俗。
  八、联想能力。做科研如果就事论事,往往会碰壁,因为显而易见的一些路线并不容易留下来给我们检漏。往往是在各个不同的课题和学科之间寻找彼此的联系,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好的联想能力,对于所读过的各种不同的技巧不能融会贯通,导致思路欠缺。这种联想能力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全局观,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能够把看似不同的方法和事物建立关联,就是一种很高的科研能力。
  九、异想天开能力。很多情况下,好的思想来源于异想天开,并不是老老实实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但是好的想法可能更多的要靠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增强了的想象力。中国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尤为不足。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不敢想象,不能想象,这就扼杀了创新的潜力。
  我相信,创新,如何创新,永远都会是哲学中的一个课题。就我个人简单而粗浅的经验,我认为科研需要的能力应该远远不止上述九种。但是,只要具备上述九种能力,似乎也足以成为大师级人物。虽然我能说出来这些能力,但是不代表我本人就具备了这些能力,我也一直在努力中,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身体力行之,并能够为未来的中国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

  彭思龙,
silong.peng@ia.ac.cn2011年10月14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599


作者:彭思龙时间:2011-10-14来源:科学网博客84次阅读

  很多朋友留言说我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说的不够深入,实际上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总结中,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有关方面的资料读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一直不敢去深谈这个课题。早上突然想到,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贡献点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所以,鼓起勇气说说科研,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
  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

  一、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三者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定旧有自然不用说,不质疑就不能有否定。而改善也是由于质疑旧有东西的完美性才可能发现其弱点,并给出改进的方法。至于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也是对前人眼光和视野的质疑,如果不质疑前人的眼光和视野,就不能发现新的问题。
  质疑能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呢?很多同学说,看论文没有深厚的基础怎么才能做到质疑呢?实际上,就我个人不完善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质疑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应该说是一种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开始,当然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举我个人的例子来说,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我们班的课比较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举手发言,指出老师讲的不好,或者课本上例子举得不好。比如,一门课叫高等代数,用的是北大的教材。书写的很好,但是这样好的教材也非完美。课前我都已经看明白了书上写的知识,然后听课重点听老师如何理解,如果老师理解的和我的有不同,我会举手说明,说说我的看法。其次,很多例子举得并不是最好的例子,有的例子的解法也非最优的解法,经常举手说,这个例子有更简单的解法,老师都会瞠目结舌。老师是老教师,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多。但是这能够说明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来,让我们拥有质疑的习惯。实际上,也正因为,对教材的不断地质疑,使得我对这些课程学习比较扎实。虽然后来也学了几十门数学课,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那几门质疑最多的课程对我今天的科研帮助最大。虽然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考到几乎满分。
  二、归纳总结能力。在怀特海关于《思维能力》一书中,提到人的理解力很大的一点来自于归纳总结能力,我是深表赞同的。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在科研上,就是能够迅速的将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拿出现有科研成果的发展路线图,并且中间的所有的分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把握全局能力的一部分。很多同学看论文都是边看边忘,不能把论文之间的东西总结出来,结果食而不化,看不到整体,就很难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经历,对身边人的行为,也要进行不断地归纳总结,从其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成分加以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写过一篇文章,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不光是对学术范围有效,对自己也很有效。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得失,包括自己对付自己的方法。比如,有段时间精力不集中,精神不好,这是很差的状态,那就要总结出自身的问题,并且拿出有效地手段对付,并形成经验。很多同学在学习阶段碰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些问题可能是新问题,但更多情况下是不会总结自我造成的。
  三、逻辑分析能力。应该说,中国的哲学早期是充满了思辨性,里面有不少逻辑分析的影子,在庄子时期,公孙龙子等学派是非常思辨的,谈论到白马非马等思辨。后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只是一味的否定这个结论的可笑,但是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和思想,这是一种遗憾。西方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逻辑分析,而非模糊的论述。前几天翻看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才知道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专门的辩论课,而且是最高阶段的学习才有这个课程。这说明在近2000年前,人们就对逻辑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古印度,佛学的论战是非常激烈的,其关于逻辑的重视更是达到了人类的顶点。可以参考《佛教逻辑一书》。而我们的教育,很少注重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缺陷。可以参看康德的《逻辑学讲义》,黑格尔的《小逻辑》(也可以参考列宁的注释版),罗素的《逻辑和知识》等书进行补课。这些书其实讲的非常简单易懂,作为逻辑学的入门是可以的。我们教科书上很突兀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说明其来源的合理性,会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全局逻辑性,只能在局部进行小的自我论证。
  四、自省能力。自省能力一直是儒家强调的个人能力,人通过自省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也能发现自身的优点。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一味的迎合别人的胃口,而不是自我审视,这种能力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真正能够做到“君子日参省乎己”的人,做科研也一定进步很快。否则,一旦有了错误的习惯,那就很难改掉,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理念,也很难更新。当然,自省也是一种好习惯,每天扪心自问,是否浪费了时间,是否有重大的过失,都是自我不断激励,不断调整的表现。有了良好的自省能力,永远都可以从很低的起点开始。
  五、自学能力。这些本来是做科研的基本功。可是这个能力成了我们中国科研人的阻碍。中国的学生非常依赖老师上课,离开老师不会学习,这是自学能力低下的表现。其实,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不管什么老师上课,自学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形式,而老师永远都是辅助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一味强调老师的作用是一种误导。梁漱溟在他的书《我的自学小史》中,就强调这个道理。到了科研阶段,自学就尤为重要。很多知识没有老师来讲解,只能自己去通过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掌握不住自学的节奏,一味突进,导致看到后面,学不下去了。这些都有相关的书籍可以参考。
  六、勇气。最近在看罗洛.梅的《创造的勇气》一书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这些书都强调学者应该充满勇气。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同学做科研缺乏自信,其实自信需要成功来培养,但是自信只是表现,而勇气则是自信的底层。我们可以没有在某个课题上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不能是我们没有勇气做某个课题的理由。勇气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赖,是对某些信念的一种信赖。其实,大多数学者并不是没有看到问题,只是缺少做问题的勇气。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我们成人之后,似乎都已经成了绵羊,年少的勇气不复存在。这是阻碍我们成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弱点。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做毕业论文。系里的李世雄教授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交给我他编的一本关于小波的讲义和当年别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我的任务就是,看懂文章,用他讲义里的知识解决那篇论文的毛病,那篇论文的毛病就是方法过于复杂,不适合计算。我是糊里糊涂就上手做这个问题,从来没考虑能否做出来,一个月后,得到了一个定理,那篇论文是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虽然这篇论文最终在李老师的劝说下,没有发表,但是在几本教科书中也都有提到,引用的是我大学毕业论文。从今天来看,那时候的我既没有做科研的经验,也没有具体到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对小波分析有深入的理解,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能做出那个定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重大成果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我们可以通读无碍,这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基础是具备的,而不具备攻关的勇气。
  七、献身精神。做科研其实是在摸索别人没走过的路,而且有较高的无收益的风险。尤其在充满了物质诱惑的时代,做科研需要一种献身精神。有些人天生就是要做科研的,人类总需要一小部分人站出来,为人类的贡献做点事。我们大多数同学把读博士当成了就业的梯子,把做科研当成了任务或者职业。虽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这不是科研需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前人的身上能够看到,真正的大科学家都是有献身的精神。这种献身精神一般情况下并不是非要真的献出生命,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真的需要献出生命,比如,伽利略,为了捍卫自认为正确的道理,就要有付出生命的准备。一旦有了这种献身精神,什么都是浮云。一旦我们缺乏,那么我们聪明的大脑就会给我们的懒惰和堕落找到无数的借口,让我们顺从于世俗。
  八、联想能力。做科研如果就事论事,往往会碰壁,因为显而易见的一些路线并不容易留下来给我们检漏。往往是在各个不同的课题和学科之间寻找彼此的联系,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好的联想能力,对于所读过的各种不同的技巧不能融会贯通,导致思路欠缺。这种联想能力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全局观,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能够把看似不同的方法和事物建立关联,就是一种很高的科研能力。
  九、异想天开能力。很多情况下,好的思想来源于异想天开,并不是老老实实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但是好的想法可能更多的要靠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增强了的想象力。中国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尤为不足。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不敢想象,不能想象,这就扼杀了创新的潜力。
  我相信,创新,如何创新,永远都会是哲学中的一个课题。就我个人简单而粗浅的经验,我认为科研需要的能力应该远远不止上述九种。但是,只要具备上述九种能力,似乎也足以成为大师级人物。虽然我能说出来这些能力,但是不代表我本人就具备了这些能力,我也一直在努力中,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身体力行之,并能够为未来的中国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

  彭思龙,
silong.peng@ia.ac.cn2011年10月14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5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40 , Processed in 0.0813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