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锺书读书笔记中的学术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23:4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锺书读书笔记中的学术价值


 
    2003年《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出版,如今,沉甸甸的20册《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钱锺书先生去世后,年届九旬的杨绛先生陆续整理出多达7万页的中外文笔记手稿。它们是钱先生一生心血的凝结,更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
    一座思想的宝库
    对于钱先生写笔记的方式,杨绛先生曾这样说:“他看书的时候并不是说现在要钻研《楚辞》才去看,他每读到一些内容,发现可以归为这个题目,就又把它们放到一处,所以它们才会重重叠叠。研究有关题目的人到这里去查,这是一个宝库。”
    这的确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在《谈艺录》、《管锥编》里,钱先生的旁征博引令世人叹服,而这些思路和灵感正是来自他数十年间不断积累的读书笔记,在笔记的取舍和材料的钩沉之中,钱锺书先生的治学思路、点滴心得一览无遗。
    责任编辑陈洁在对笔记长达三年多的编辑中,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发现《管锥编》中谈到的《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典籍,《谈艺录》中谈到的黄山谷诗、元遗山诗、《随园诗话》等文学作品,还有《宋诗选注》所据的宋诗选集、别集和笔记文献等,在《中文笔记》里都提到了,而且钱先生还在这些材料里做了不少圈注。也许他在写《管锥编》的时候用到过这些圈注的材料,对研究《管锥编》的人就有意义。”
    更为珍贵的是,《中文笔记》中记录了钱先生许多未及完成的著述计划。钱先生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又对杨先生说他“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而这些珍贵的材料和心得恰恰就包含在他的笔记手稿中。
    《中文笔记》的原稿多达1.5万页左右,手稿中涵盖书的种类有3000种出头,内容非常可观。
    钱先生读书涉猎之广,也让负责编目工作的学者李小龙惊叹不已:“他读的书太多,脑子里东西太多,所以联想特别多,从《中文笔记》的目录就知道他看书杂到什么程度,甚至包括期刊、传教士的教义,只要能找到的书他感兴趣的话都读,读了都做笔记,做笔记的时候就会牵三挂五地想到很多。就像《管锥编》一样,中文笔记里他也抄录了大量原文,但是精妙之处也正在于此:他把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原文录在一起,把人类文化里很多共通的东西放在一块,就呈现出新的意义了。”
    正如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曾言,手稿里面集中了许多钱先生的灵感和智慧,暗含着各种各样的思路和思考,研究相关问题的人,从里面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灵感和帮助。
    聪明人的“笨功夫”
    钱先生一生用于读书的时间远多于写作,并且“每读一书,必做笔记”。
    杨绛先生保存下来的笔记手稿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一直做到上世纪90年代钱先生重病住院为止。世人皆知钱先生博学、记忆力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厚厚的二十卷《中文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
    在笔记手稿里可以看到,一部书,他从开篇一直记到卷末;一套书,他也一本接一本地记下来,如《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诗》、《古本戏曲丛刊》、《词话丛编》、《永乐大典》、《太平广记》等,无一例外。有的书他不仅读一遍,还读两遍三遍,每读一遍都做笔记,笔记中常有自注“参观××册”、“又见××册”、“续”、“补”等。许多笔记除了著述时在上面勾勾画画,提炼素材,平日也时常拿在手边翻阅,有了相关材料和心得体会就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
    在手稿集的序言中,杨绛先生回忆,钱先生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养成的,自那以后,这个被称为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聪明人一生都没丢下这项“最笨”的功夫。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薛鸿时先生回忆道:“钱锺书先生早年读书下苦功,一本书要读四五遍,晚年大家觉得他读书快,其实那时他借书只是为了核对材料,重要的部分早已在他的笔记里。以前我们认为钱先生读书有高超、巧妙的办法,那太幼稚了,他的才华的确出众,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勤奋!”
    正是靠着这些笔记的积累,抗战时钱先生完成了《谈艺录》,“文革”中完成了《管锥编》。
    外文笔记,更为丰富的宝藏
    在钱先生的笔记手稿里,外文笔记数量最大,共178个大小笔记本,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3.4万多页。题材不仅包括文学、语言学、哲学、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等各领域,还包括通俗小说,侦探故事、笑话,以及大词典和百科全书。
    外文笔记价值也很大。钱先生曾经想用西文写一部类似《管锥篇》那样的著作,综合西方文学的论著,取名《〈管锥篇〉外编》。
    外文笔记的规模庞大,编成册有可能达到40册。其编辑难度超过了中文笔记,语言是其中最大的障碍,必须有相关知识领域的人来做。
    (《文汇报》11.4 李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43 , Processed in 0.0681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