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语文教师的10年诗意路——给理想泯灭者以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9 14:5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语文教师的10年诗意路——给理想泯灭者以力量

                   中山叶才生

1994年。盛夏。我17岁。粤西山城信宜。太阳发呆。池洞镇新洞管理区永新村一位少年同样烦躁不安。
     我到初中母校池洞中学领取了一份师范录取通知书,是四川成都铁路运输学校的,赫然的字注明专业:中等师范。我向伯父汇报的时候,又惊喜又堪忧。好啊,做教师工作长期稳定,吃国家皇粮,好啊,你是咱们村第一个中专生啊。他走奔相告。村里人普遍溢美,甚至夸大其词,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啊,以后有出息了不要忘记我们啊。我始料未及。

       新中国最后一批国家公费中专生的命运,发生在我的身上。应试教育的成功毕业生,初中毕业的优胜者(中考班第一名,校第三名),面对未来的,我心潮涌动的却是自卑与恐慌。

这是不能怪村人的。千百年大山重重的阻隔,造成了父老乡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窘。他们多生孩子是为了传种接代,为了人多力量大不被别人欺负,为了多分田地在村占一席之地。所以,初中毕业即工作,连小学毕业即工作的也占了相当比例。其的命运是可以预见,小学毕业,外出打工,结婚生孩子,年老了回家耕田,孩子初中毕业,出去打工,结婚生孩子……周而复始,又化为这土地的一部分。中国农民轮回的宿命!
      而我是幸运的。饱受文盲之苦的父母是开窍的,观念越过了狭隘的藩篱,二十多年的流浪让他们深信了读书有用论,是农民中尊师重教的典范。父母结婚后即外出求生,几经辗转,后在海南开荒拓地之间近二十年,期间奔走于海南与信宜之间,每每读一封信、写一封信,寄点钱等等有文字有关的事情都必须到邻居家求助。他们更深信读书能飞出大山,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说了且做到了,只要你能读书,我卖掉家里最后一片瓦片也送你。我五兄弟姐妹中,除了大姐读到二年级因老妈结扎带来的后遗症住院而辍学外(照顾几个弟弟),四兄弟都读到他们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为止。

村人的愿望朴实无华。能识字,有文化,工作稳定,能捧铁饭碗,就是跳龙门的了。我领到师范录取通知书,对他们而言,这意味着我将来有一份公办教师的饭碗,跳出农民世代命运的轮回,破纪录了,就是村里第一个“准大学生”,村里第一个“先生”
但是,谁能了解我内心深出的苦衷啊。报读师范,本不是我高攀的报考专业。我记得,中考填写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是“电子专业”,第二个志愿是“机电专业”,报考的学校一个在无锡,一个在上海。第三个是“中等师范”专业,估计是班主任的“明智之举”。班主任黄老师给我洗脑,让我尽量报读外省的,冷门专业的,无一例外写上“服从分配”,多几分录取的胜算。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当年的中专生,尤其是公费中专生,是提前批录取的,每一个地级市例如茂名地区,多则录取三五个,少则一个。后来,我了解到,成都铁路运输学校,茂名地市仅录取我而已,除了免除学费外,委培公司羊城铁路总公司还每月补助45元的生活费。初中后读三年中专即工作领薪,是许多农民家庭的不二捷径。
其时,我沉迷于电子。房间的墙壁上张挂着好几台的裸体收音机,几个喇叭拉在楼上楼下的木窗旁,这些是别人扔掉的废品我改造后的杰作。一拉灯,音乐就响起来,一关灯,音乐就嘎然而止。这是无知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打探,也是寂寞山区一个少年的精神寄托。初二那年,刚学习了物理,接触到了相关知识,我花了12元钱买了配件,成功组装了第一台收音机。师范求学以后,我对电子仍恋恋不忘,对物理对宗教情有独钟,还购买了《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等高深书籍,企图洞穿物理人情背后的真相,令许多同龄人百思不解。
      对于师范的恐惧,在于我龙飞凤舞、不忍卒读的书写。从小学以来,我一直是三好学生,书写却是我的偏头痛。练过,无实际效果;苦练过,没有名师指点,仍没有效果。板书如何面对公众?学生作业的批改如何见人?如何接受领导的检查?从接到师范录取通知书那天起,我就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中。

对于师范的恐惧,还在于我的无比腼腆。2007年暑假,我驱车500公里回老家看望外婆。听说有亲戚从远方回来了,舅舅的儿子马上躲进房间里。吃饭了,不敢出来。我们走了,不敢出来。直到晚上,舅舅说才敢出来。这是初二学生啊!妈妈说,你当年就是这个样子,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面对几十双眼睛发话?如何在国旗下讲话?未来师范的生活预设而来,充塞着我过于苍白的头脑。一纸通知书啊,暴露了应试教育带来的人生短板,以及带来的苦楚,仿佛判刑书,加剧着少年深处的本领恐慌。
对于师范的恐惧,更在于我偶尔的口吃。上天真会开玩笑,让一个说话结巴的人读师范(也可见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严重不完善)!我性子急,胆量小,遇事一急就结巴,难堪极了。不过,治愈口吃的还是汉语,普通话里的汉语!感谢汉语词汇的丰富,感谢汉语句式的多样,遇到广东人说不准的字音,或者口吃的字音,我就选词代替而暗渡陈仓。例如,“表征”我换为“特点”,“样式”我换为“花样”等等。这些心理隐秘的独门绝招,我一直使用到师范毕业,挑战着诸多极限。在后来的作品中,我还调侃地写道:五千年平平仄仄的诗词,就是结结巴巴念出来的;游遍楚河汉界,我始终是《诗经》305户人家。
书写不堪入目,胆量如鼠,不善言辞,毫无才艺之长,甚至靠一张口授业解惑的必备武器也是残疾的——结结巴巴的!这位年方17的少年,携带着一个世界的全部大雾,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位年方17的少年,除了是应试能手之外,他的视野是大山、河流、茅草房、水稻等原生态世界,亲密接触的无非是放牛、砍柴、插秧、收割等自然词汇,童年的关键词里他还没有能力去汲取去切换。
这种痛,或者补痛之举我一直带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2008年,我新带初一语文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诗教实验。和班主任黄建军老师合作,我们提出培养具备“领袖素质”的现代人才,也制定了相关的“领袖素质”标准:树高远志向;终身学习力;多元竞争力;卓越领导力;人类责任感。其中“卓越领导力”中把“出色口才”摆在首位,要求实验班的学生都能自信、大方、洪亮地表达自我,发出自己的语文的声音。此外,抓书写,抓书面表达、抓综合实践等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有谁知道,后来经过10年自修的苦修,我才基本治愈应试教育带来的心灵疤痕,对为人师表,对教育者的本领恐慌才复苏一点自信。
    这种痛,教师绝不能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痛,必须作为一种免疫力注入下一代的血液之中。

      应试教育机制下成长的几代教师,铭记应试教育之痛,铭记应试教育之苦吧。为人师表,我无形有感觉有人在敲打着警钟,始终铭记着并提醒着自己,素养、素养,能力、能力!中国教育发展的三大障碍是:一是中国国情带来的体制障碍;二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文化障碍;三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本领恐慌。普通教育工作者,最可为的无非就是第三点。

魏书生说过:我把教书放在第三位,第二位是育人,第一位是强己。在教书生涯里,我还把这句话转向学生层面:我把学生知识学习放在第三位,第二位是品德习惯,第一位是学习力。
外部接受村人膜拜,内心却自卑不已!这位年方17的少年,携带着一个世界的全部大雾,懵懂与恐慌之中,被一张33元的半价火车票,从粤西湛江带到了西南中心成都,其间站立55个小时。
前晚,他梦见连绵的青葱山脉下开垦的山岭,山岭下裸露的黄土山坡,黄土山坡下的红墙红瓦古香古色的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2:13 , Processed in 0.1338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