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木工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5: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木工学校
  匠士,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学位
  
  以鲁班的名义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平民教育在职业教育上的尝试
  
  本报记者 吴梅
  
  毛银奇老师举着一把斧子,侧身坐在讲台的一根木工凳上:“左手拿凿,右手拿斧,左大腿压料。大家注意了,用左大腿,不能光用臀部。臀部是压不住料的……”这是一堂木工理论课。黑板上,是毛银奇留下的板书,关于第九章的凿眼问题。
  实训车间,教官教学生打榫头:“半个屁股坐在上边……凿的时候表面要轻一点。同学们,你们看,刚才他凿这个眼,为什么凿得有点往左边斜?就是因为拿凿的这个手,有点往右边倒。”
  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50个木工操作台,或刨或凿或锯或拼的数十个少年,全神贯注,无人旁视我们的到来。刨花横飞,木屑在光影中浮沉,实训车间的墙上,是一大行标语:“我确实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我有认真学习(工作)的态度。”
  黑云压城,一声暴雷滚过,我注视着他们,这些筋骨暗藏的少年。安徽省休宁县万宁街,距陶行知当年读书的地方2.5公里,中国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木工学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中国当代平民教育的一个践行之所,让我肃然起敬。数十个少年,都是来自休宁一带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他们将在这里学习两年的专业木工知识,然后,在递交合格的毕业作品后,成为一名“匠士”——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学位。
  
  一.妙想
  
  聂圣哲有很多妙想,作为一个思维奔溢的诗人,这很正常,但聂圣哲又是一个实业家,不大会让一个妙想仅仅停留在妙想的程度上,他喜欢实现它们。鲁班木工学校就是这些妙想之一。如果你了解徽州的过去和现在,你就会同意,这真的是一个很妙的妙想。
  聂圣哲,从休宁爬出去的一个农家小孩,当年蓄意从呆了八年的美国折返祖国办了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就是为了能有经费在教育上做点什么,尤其是在可怜的老家。
  聂的老家,中国文化重镇、昔日程朱理学发源地、徽商奔忙敛财的古徽州,如今已成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山区之一。所幸,辉煌的古徽州文化虽湮灭,其物化形式——徽派建筑、家具、木雕、刻板等仍以化石形式保留着,徽州土地上仍随处可见已经屹立数百年的精美绝伦的古屋,这些古屋提醒我们,有一个群体是人们不该忽略的,那就是徽州工匠,尤其是,徽州木匠。徽州木匠曾经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他们散落山村,技艺已几近失传。与此同时,徽州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仅休宁,27.4万总人口中就有5万多外出打工人员,这些人大部分身无一技之长,以一身劳力莽撞地飞身出外,又贫贱地、伤痕累累地回来。
  在休宁,聂圣哲和时任县长的胡宁(现黄山市政协副主席)数次彻夜长谈。怎么办?办教育。没有问题。办什么教育?想法也很清晰——继续徽州先贤陶行知的方向,办平民教育。然而,怎么办?平民教育在中国,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能够推行的路。
  有一天,为陪同客人参观,聂圣哲来到万安古镇。看到古民居上精致到让人惊叹的木雕,一个想法在聂圣哲脑袋里跳出来:“如果把祖先们的巧手加上现代化的设计和先进的设备、工具,不就成了德国车、瑞士表的生产体系了吗?”这个想法可谓前无古人。谁都知道,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有了木工做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然而,有谁想过要办一所木工学校呢?
  这个念头一经冒出,就太清晰了,就好像从来都应该如此。之前所有散乱的环节都在这个地方相连、打通了。聂圣哲和胡宁握手。救家乡、救中国乡村的一条平民教育之路找到了最贴切的方向。
  职业教育当时在中国其势也汹汹,然而,其发达程度却很可疑,聂圣哲甚至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还没入门,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一群闭门造车的人弄出一套闭门造车的体系开始闭门打造职业大军。“一个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家,必须是既了解制造业的规律,又熟悉教育界的情况;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经验;既懂经营管理,也懂人力资源配置与优化……”聂圣哲说。
  这话说的是谁?很明显,就是聂圣哲本人。摆明了,他的公司正需要这样一批高度职业化的工人。
  2003年9月1日,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出资(后转至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与休宁县政府合作,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开学了。
  
  二.做事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这都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20张八仙桌,40张雕花太师椅。这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谁见过这样的毕业论文?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是独立制作一把方凳。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独立制作一根长条凳(长条凳的制作程序比小方凳复杂了许多)。
  第三学期期末考试,独立制作一对太师椅(太师椅增加了雕花工艺)。
  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也即毕业考试,试题是一张八仙桌。
  在古徽州,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就意味学徒“出师”了。一个木匠的雏形,就这样,经过两年的磨炼,出来了。
  很明显,这不是一所纸上谈兵的学校。
  首先,它的实训时间比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的都长,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是3:7,实训时间占70%之多。
  然后,教材是自编的,内容非常实际。其实木工教材很多,“摞在一起,有一米多高。一看这些教材,我说,完了。这都是些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东西,按照这种教材教,学生哪里学得出来?”德胜公司一位参加筹办的高管回忆道。所以,必须自编教材。编教材的任务交给了原先教数学的毛银奇,原因很简单,他出身木匠世家,姐夫又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木匠。这本教材最后被命名为《木工理论与实践讲义》。回忆这段经历,毛感慨“非常艰难”,他四处走访能工巧匠,几乎就是做了一次关于木工技能的社会调查。编完教材他发现,“木工是一项对准确度要求非常高的技艺,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马虎,任何细节上的不注意,都将影响到最后的整体效果。一个好木匠绝对是一个认真有责任心的人。”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毛甚至认为,即便不是职业需要,适当的木工训练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好处。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被很多教育者念在口上,却很少实行,但在木工学校它得到了毫不含糊地执行。学校开设有木工专业理论课,向学生讲解木工基础知识和看图操作能力;同时,教官手把手教学生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从劈料、开料、刨料到划线,从凿眼、直角榫接、单面斜角榫接、双面斜角榫接到制作方凳,从家具构件制作到家具装配,从简单的方桌、方凳到复杂的八仙桌、太师椅,每道工序、每条流程,教官逐条示范,然后让学生操作,直至熟练掌握。最后,给出木料,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完成整个流程,做成成品。当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学生和教官的自豪都难以言表。
  为什么很多职业学校不用这种方式培训学生?除了不懂职业教育,还因为用这种方式实训学生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钱。修一个大的实训车间需要钱,工作台需要钱,工具需要钱,而每天消耗的木材,更是需要钱。据统计,木工学校的学生每年人均消耗木材达八个立方。八个立方是什么概念?可以打150把太师椅。算下来,每个学生每年交2000元学费,接受的是每年成本高达1万元的培养。
  这让其他职业学校的老师非常羡慕。“我们也很清楚,要想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没有大量的实训是不行的,但我们没钱啊。”
  
  三.做人
  
  校长汪丽庆已经在休宁一带山区转了好几个圈。每年,他都要爬山涉水,逐一走访那些报考木工学校的学生的家庭。木工学校的招生条件是苛刻的:必须是能吃苦的农民的孩子;必须诚实守信,不赌博,不抽烟;即便是父母亲赌博的学生,学校也不招收……
  品行,首先是品行。汪丽庆说。纵使生源一直不宽松,木工学校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品行的要求从未妥协过,宁缺毋滥,有一个就培养一个。因为对品行的严格要求,木工学校学生的淘汰率高达20%。
  走进木工学校,抬眼能见校园里那幅非常大的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前面三条都不算超常,最后那条“不走捷径”确实让人惊异——我们从未见过有学校以此为标语并把它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对做人的强调是鲁班木工学校最突出的地方。这种强调弥漫在木工学校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说一个很小的细节。我们到食堂参观墙上挂着的223名历届毕业学生身着匠士的头像,同行的何先生惊讶地说,你摸摸这些桌椅。我摸了一下,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又说不出奇怪在什么地方。何先生说:注意了吗,没有一点油腻。我反应过来:食堂的桌面干爽清洁,没有丝毫我们通常在餐厅桌椅上能摸到的油腻感觉。我再低头看桌子脚、椅子脚,纤尘不染。墙上,如此;门,如此,房内的窗框,如此。干净到什么程度?不夸张地说,你戴着白手套去摸,绝对不会留下痕迹。最让人震撼的是,出了门,来到户外,站在户外,我们玩笑般地又摸了一下食堂外面的门和窗,依然没有一点灰尘,没有一点油腻,每一条窗棱每一道门缝都干干净净。我是突然跑去的,学校不可能做出安排和准备。事实上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状态,这里每一天都这样干净。
  木工学校的孩子们坐车会排队,第一个上车的人会径直走到车厢的最后一排坐下,把方便留给后面的人;就餐时为了不影响后来者,先走进餐厅的同学会坐在离门口最远的位置;学校大门整天都开敞着,但很少有学生敢跨越一步;在这里,晚上,学生们宁愿选择聊天、打篮球、散步的方式,也不去校外的网吧和游戏厅……
  说到做人,必须提到木工学校的另一本自编教材——《木工道德与修养讲义》。编写者是木工学校校长汪丽庆。编这本教材的时候,聂圣哲给了汪丽庆一个思路:不要讲太多深奥的道理,就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把诚实、勤劳、友爱这些做人的最基本的东西教会。
  “说白了,这些都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的内容。但是要做到,太难了。”汪丽庆最后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翻开上下两册《木工道德与修养讲义》,几乎全是古今中外的故事。至于实践这些道德修养内容,则放在了每天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
  除了道德修养的教材,学校还有一本制度性教材《学生制度读本》。那是聂圣哲亲自一条条拟定的。这个读本和一般学生守则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实在、细致和可操作性。围绕这个读本,学校制定了226条行为规范,细化到吃饭、睡觉、打招呼。
  在木工学校,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六戒》,那也是聂圣哲逐条拟出来交给木工学校的学生经常诵读的:
  一戒,不许把人作为偶像拜;
  二戒,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戒,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戒,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戒,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戒,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就两个字:做人。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难。”汪丽庆说。
  
  四.“匠士”
  
  从2005年起,每年在木工学校的木坊下,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毕业典礼。毕业生们身着隆重的“匠士”服,头戴“匠士”帽,庄严肃立,在学生代表发言,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发言后,同济大学的徐政教授将一个一个地授予他们匠士学位。
  “匠士”学位是聂圣哲的创造。在聂的诠释里,“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终生信奉并恪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
  有评论说,“匠士”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诞生了职业教育学位。
  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办学8年,毕业7届,总共培养了247名匠士。
  据调查,一个匠士的年平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休宁县前县长胡宁算过一笔账,“对于我们山区,一个匠士的就业,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脱贫。对于年平均家庭收入5000元的休宁山区农村家庭来说,年收入4万元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假如说我们每年有100个匠士毕业,那就意味着每年有100个家庭脱贫。”
  林飞是木工学校第一届毕业的学生,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官。更多的学生在德胜公司或别的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在德胜公司苏州总部见到3个昔日的匠士,他们已经在总部的销售部门、财务部门、设计部门分别担任了重要职务。
  2007年11月8日, “德胜木工匠士”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成为中国木工人力资源市场的知名品牌。2009年,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办学经验在联合国农村教育工作大会上得以介绍。
  遗憾的是,2010年12月,休宁地方有关部门宣布与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终止合作,基金会在木工学校的影响正在被逐渐剥除,2011年度的匠示毕业典礼也被迫移至苏州的德胜公司总部举行。这所著名的职业学校还会继续其往日的辉煌吗?这个著名的品牌还会存在多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0 , Processed in 0.0732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