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是有趣,一面是底气
刘杨
在一列开往柏林的列车上,一向爱搞怪的辜鸿铭把一张报纸倒过来读。旁人以为他不懂德语,大声讥笑他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辜鸿铭放下报纸,用纯正的德语说:“你们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过来看根本没意思。”接着,他当众表演了倒读报纸的本事,让周围的人甘拜下风。
这是发生在19世纪的趣事,像这样的故事,在《民国的底气》中还能找到很多。书中挑选了12位民国文人,有当众大骂蒋介石的狂狷之士,也有会说33种方言和多国外语的语言天才,有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大学校长,也有从来不判卷子、所有学生成绩都给及格的教授。他们在各自领域中追求完美,却在生活中保持真性情。
陈平原说:“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颂,是一大遗憾。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因为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民国的底气》在记录轶事趣谈的同时,没有将轶事的“可悲”进行到底,作者用各种趣闻将他们之间的交集勾画出来,并且试图在这种交叉叙述中挖掘更加深刻的民国精神。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如此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一个世纪前的民国,那片土地上衍生了战乱与动荡,同样也诞生了至今仍让人仰望的文明。当时有一批文人志士,面对家国动荡与社会变革毫不退缩,他们坚守信仰,他们保持怀疑,他们不断失望却仍充满希望,他们即便一无所有也要担起匹夫之责。
生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乱世出英雄”的真正意义,况且“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尘沙掩盖之下,昔日大师的背影也早已一去不复返。但也许正是这种消逝,才让本书的记录更加弥足珍贵,那些由民国文人所铸就的底气,会在每个读者的心里建造一间屋子,给我们提供一份精神上的安全感,让我们去接近那些已经丢失的中国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