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165万青年共同的梦是什么颜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09: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研:165万青年共同的梦是什么颜色?2012年01月11日  作者:宋晓梦   来源:光明日报
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全国共录取10708人。(资料图片)
  编者按
  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165.6万名考生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再创历史新高。在经历过寒窗十载的高考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又一次选择了厉兵秣马的苦读来考研。有的人想深造学问,有的人想更好找工作,有的人想圆高考失落的名校梦……每个人的梦想都五颜六色,那么,他们共同的梦想——研究生教育又是什么颜色?
  访谈专家:
  袁本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正在经历所谓“文凭病”的时期,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文凭是一种信号,所以对找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人才市场渐趋理性化,读研不能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读完之后还是要面对。
  记者:今年165万青年参加考研,又创历史新高。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许多本科生是为了缓解或者推迟找工作的难题才选择考研,并不是因为本身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由于竞争激烈,不少本科生本科大二大三、甚至大一就开始复习准备考研,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意味着什么?对广大青年来讲,这是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袁本涛:考研人数又创新高,有几个因素,一是本科生规模在增长,二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2010年大约为47万多,2011年是49万多,所以参考人数肯定会同步增加。当然,就业的问题在这中间起作用,这是个现实存在。
  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条件没有同比例增长,包括师资、经费、一些研究设施等,所以人数增加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稀释。但是稀释不会对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大约70%的博士生和50%的硕士生是研究生院高校培养的,其中大部分是“985”高校,“985”高校条件本来比较好,国家投入也大,培养经费、科研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保障。同时“985”高校招生规模一直比较平稳。很多在普通高校和研究机构新增的硕士、博士点,基本条件够,但是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陈洪捷:学生不是出于兴趣考研,这与社会大背景有关。社会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把学历作为自身员工素质的标志,而忽视工作岗位本身的需求,因而不断提高学历门槛,这就逼得大学生毕业生不得不考研,硕士毕业生不得不考博,一浪推一浪。同样也有大量的不是出于兴趣而考博的硕士毕业生。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西方社会也是如此,只是在中国或许更突出一些。对学生来讲,也是个实际的选择,有一个好的学历,会带来许多好处,会找到好一些的工作,收入会好一些。
  袁本涛:我对一些用人单位做过调查,目前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问题不大,用人单位反映我们的毕业研究生普遍存在团队合作能力不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研究生培养有关,研究生培养还主要是“师徒制”,老师带学生,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一小块,团队合作机会不多,一些有大项目的学校学生团队合作完成研究工作的机会相对比较多,大量学校很少有这种机会。
  许多同学为了更好找工作而读研,和社会环境有关,社会正在经历所谓“文凭病”的时期,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文凭是一种信号,所以对找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现在社会的人才消费观念也在变化,用人单位要考虑每个岗位的成本,随着人才分层成本增加,人才市场渐趋理性化,这种情况下,读研不能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读完之后还是要面对。
  未来,研究生学历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会下降,门槛会降低,成为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给本科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通过这个过渡,一部分人读博,一部分加强职业训练之后工作。
  记者:近几年,考研人数增加的同时,高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名额也在增加。有媒体报道称,这令统考生感到压力很大。从提高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统考和推荐哪种方式更好一些?或者说这两种方式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最合适?
  陈洪捷:传统的方式的确面临不少问题。既然一次考试可以“定终身”,那么不少考生就把终身的希望压在一次考试上,不少本科生把考研作为一个工作来做,大三、大四就把重点放在准备考研上,有些人一次考不上,就第二次、第三次考,用几年的时间来准备考试,他们通过多次参加考试、掌握了不少考试的技巧或窍门,最终也许会考出高分来,但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的能力并不会因为准备考试而提高,一旦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其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因此有的大学、有的专业就内部决定,对于某些大学的考生,一般不予考虑,因为他们考分虽高,但大都是通过专门的考研训练而获取高分的,研究能力、知识结构、专业基础都不好。而推荐的方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问题。
  从发展的方向看,各种不同的推荐方式将来会成为选拔研究生的主导方式。推荐的方式会更看重本科阶段的成绩,而不是把考试的分数作为最主要的评判依据,这样也会减少一些因长于考试技巧而考试成功的考生。
  袁本涛:统考和推荐从不同的学校看,情况也不同。“985”高校愿意推,实际工作学习中发现,推进来的学生基础素质好。统考生中,有的人,比如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的人,从研究能力来看确实相对差一点。因此,肯定要给普通大学的优秀学生留一个通道。
  统考和推荐的比例很难说,我认为“985”等重点高校应该大部分推,少部分考,普通研究生招生机构有部分推荐比例,但是大部分还是考。考试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是相对来讲,还是对质量有一定保证。推荐方式有它的缺点,弹性比较大,容易产生暗箱操作等等问题。
  研究生教育结构需要调整,培养过程关照学生的未来职业,全部按照学术型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造成一个后果是很多人读研学习的东西和将要面对的工作没什么关系。
  记者: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引起公众关注,比如一个导师带很多学生、有的学生读研期间主要精力用于打工、论文灌水等等,这种状况和研究生教育体制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体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目前来看,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
  袁本涛:很多学生对研究工作本身没有兴趣,考研是随大流、名校梦等等,这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会有一定影响,因为他本身没有兴趣,考研的动力不是学术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当然不是所有研究生读完都要搞研究,现在研究生招生改革幅度很大的一块就是增加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今后做技术骨干,所以专业硕士读研期间主要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关键。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是保障质量的核心。
  一方面,目前研究生教育结构需要调整,社会较少需求学术型研究生人才,更多需求应用型,但是现在研究生培养刚好反过来,培养过程是按照学术型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造成一个后果是很多人读研学习的东西和将要面对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这样他自然就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另一方面,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来看,保障重心在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培养单位。也就是说,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重心过高。要理顺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职责、权力,理顺政府与高校的职责,建立分类管理体制,建立高校、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开放的管理体制。中央制定全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学位标准,提供财政支持,掌控博士学位授权等。
  地方根据地区实际,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硕士学位点和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及招生计划的编制等,促进地方研究生教育结构和体系优化。现在重心过高,地方为了争夺资源,在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时候,有条件就报,不顾实际人才需求状况,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就业难等问题。同时,要扩大培养单位的自主权,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保障高校自主决定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规模、类型等权利,同时不断健全内部自律机制,履行相应的责任,从全局、长期目标出发,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有问责机制,最近大家讨论是不是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来决定这个专业的存废,我虽然不完全赞成这么做,但毕业生的就业应该成为考核一个学科点的重要依据之一。
  陈洪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评价的标准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30年前定的,应当有所改变了。当年的硕士培养定位很高,而且是以学术型为主,但是随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博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急需改变。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很大,应当增加其职业的针对性。就是说,硕士研究生从总体上应当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职业型转型。
  转型意味着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方式等等都必须改变。如果我们的硕士教育能够提供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他们的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加强。否则他们只是在熬一张文凭,没有动力学习、想办法应付学业,甚至弄虚作假,培养质量是无法提高的。
  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培训提高老师们的面试专业技巧,进一步提高面试的测试水平。
  记者:思想政治和外语一直是考研必考的公共科目,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章规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不再考查思想政治理论,思政考查将由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这个改革会不会成为以后研招的一个趋势?
  陈洪捷:这也是一个讨论很久的问题。思政考试确实存在形式化问题,学生往往应付考试,不愿意学。这次的改革尝试是务实的,可以进一步扩大。真正的思想教育、政治意识培养不一定要体现在研究生考试上。
  说到面试,这其实是考察学生人品、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用的好,面试应该说是笔试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当然,面试应当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在研究生面试大多是老师们面试,老师们多数缺少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很多企业招聘面试工作做得比较好,有很多测试手段。相对来讲,学校做得不太够,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一下老师们这方面的能力,提高面试的测试水平。
  袁本涛: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思想政治理论科目对保证学生素质来讲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不能考他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准。
  一个人的学术道德认同、爱国、综合素质等面试更能表现出来,考题很难考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政考查在综合面试中进行是有好处的。
  而且现在针对考研,有各种辅导班,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很多人通过这个发家致富,甚至有政治课老师出去做辅导班,教学生死记硬背、押题等等。对大学招生和思政课都有很不好的影响。这是对思政课的一种亵渎,这样的“培训”搞出来的高分怎么能选拔出人才?(本报记者 宋晓梦 采访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05 , Processed in 0.0887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