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像——最可靠的上海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4 13: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像——最可靠的上海记忆
林路

        人类的生物特征的退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好在人类为了保存记忆,找到了更多有效的载体。图像作为人类最为可靠的记忆方式,自然为今天的上海带来了些许的安慰——《记忆上海——60位中外艺术家影像作品联展》在上海虹庙艺术600多平米展厅里的亮相,给人带来了心动过速的快感。
        这是一次上海都市影像记忆的全方位的狂欢。都市的概念由来已久,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间在“两河流域”下游先产生了城邦。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古希腊诸城邦陆续形成,斯巴达和雅典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惜那时候还没有摄影,更不用说DV。于是我们只能想象苏格拉底在城市街头雄辩时的模糊身影,或者猜测最早的奥林匹克的勇士们如何角逐在竞技场上……至于后来摄影的诞生,却正好处于一个全球大规模都市化的过程中。然而中国的都市摄影出现之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实际上非常之少——只有上海作为开埠最早的都市之一,逐渐走入了都市化的进程。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中国的都市摄影或者说都市影像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匹敌的,更何况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上海的影像记忆更具有了无法替代的价值。
        影像的记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表达形式上也是多元化的。不管是纪实影像的现场客观描绘,还是观念影像的主观意识介入,这些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参展者,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摄影师和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为上海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留下了可供资鉴的宝贵财富。这些影像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家们“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面对外滩、南京路和苏州河这些早已固化的上海建筑,以影像的方式重新注入了学术构想。他们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有效地借助细节、重建现场,让我们对一个时代司空见惯的场景来一次新的反思。这些“历史细节”由此负载了呈现历史的鲜活性的历史本体 价值,哪怕是选择了似乎荒诞不经的观念重构的方式,也是艺术家们在面对都市文本审阅过程中的心灵解读,同样具有鲜活的记忆功能。赵园先生曾说:“我痛感我们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的缺乏,物质细节,制度细节,当然更缺少对干细节的意义发现。”这一次好了,在虹庙的影像狂欢之后,我们都可以更有把握地说,上海又有了一份可靠的记忆,并且永恒。

        2009-9-23


        摄影讲座
        主题:《都市摄影的前世今生》
        主讲人:林路
        主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
        时间:2009年10月31日周六下午14:0-0-16:00
        地点:上海虹庙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8:22 , Processed in 0.1047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