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应现实与记录历史——2011年中国报告文学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0 00: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应现实与记录历史——2011年中国报告文学概述

2012年01月18日 来源:文艺报
  时政报告文学兴盛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性、政论性很强的文体,因此同新闻、政治必然有着密切的关联。2011年,国内外大事要事众多。时政新闻直接影响到报告文学创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呼应政治和新闻的“时政报告”兴盛。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社合办“党旗礼赞”征文,助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创作,出现了如李春雷的短篇纪实《特殊党费》,记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党员纷纷参与捐献“特殊党费”期间涌现的众多感人事迹。中国作协还组织一批作家走进红色岁月,书写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主题的革命历史纪实。何建明(执笔)、厉华《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在新的时代视野下,对红岩故事进行重新开掘和解读,采用非虚构纪实手法,讲述真实的革命历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注重通过还原革命烈士们的惊天壮举来刻画人物,借助人物、尤其是无一人叛变的一群女革命者形象来展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伟大。作者的立意无疑在于构筑一座“崇高的精神大厦”,运用史实论证提炼红岩精神,用强悍的革命历史精神遗产来支撑起当代人的理想信念。王旭烽《主义之花》则直接以革命女性为主角,表现她们为了主义和信仰而抛洒青春热血,牺牲爱情,全书闪烁着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而围绕着“建党伟业”这一主题,出现了一批同题的电影、小说、纪实,社会影响较大。柳江南、张隼的长篇纪实《建党伟业》注重将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进行描写和塑造,值得一读。
  辛亥革命题材的作品则大多以辛亥年间或民国时期的人物为主角,注重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反思及重写,存在着重估历史的价值取向。王朝柱借电视剧热播之势推出同名图书《辛亥革命》。王树增注重史料的搜集与核校,发表长篇著作《1911》,内容翔实,史志性强。祝勇的《辛亥年》以散文笔法来反映那场大变革。徐刚“辛亥百年祭”系列一气推出了3部评传《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和《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杨黎光则聚焦一代伟人,写出《开启共和之门——回望历史大变局中的孙中山》。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的,有李鸣生的《绝地重生》等。
  传记与史传报告成果丰硕
  传记深受读者欢迎,原因在于它通常具备认识、教育、励志、审美等多方面价值,可帮助读者了解过去历史,包括历史实情内幕、名人趣闻轶事等,可教育、激励读者学习借鉴吸收他人人生经验和性格品德优长,大多有较生动的情节,比较能感染读者。立传人物基本上是正面人物或作者要为之重新正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基本上可归为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和普通人四类。丁晓平积多年采写之功,推出胡乔木传记《中共中央第一支笔》,涉及许多高层领导,披露了大量革命历史史实。郭晓晔以中国航空之父、辛亥人物冯如的传奇一生为主题,创作了《孤独的天空》。文人传或评传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文学文化史价值、史料学价值及学术研究价值,如关于钱锺书、丁玲、三毛、姚雪垠、冯友兰、端木蕻良、马连良、钱穆、高玉宝等人的传记。陈建功、黄敏兰等发表了多篇深情纪念2010年底去世作家史铁生的回忆文章。王宏甲则以最高科技奖得主、肝胆专家吴孟超大夫为描写对象,创作了《苍生大医吴孟超》。陈桂棣继续寻找那些失落的无名红军,梳理和叙述他们的故事,继去年发表《“叛徒”何曼》之后,今年又发表了《鬼妹》(与春桃合作)和《失语的红军》(与春桃、京隆合作)两个短篇报告文学,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平凡而动人。邢玉婧、滕伟民、祁振欣笔下的《板凳妈妈》书写了一位下半身残疾只能依靠两只小板凳行走却顽强地抚养了一批孩子的“妈妈”,相当感人。郭冬则以自己失散多年的舅舅的离奇人生作为描写对象,动情地讲述《难回故里——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修志、修谱现象风行。据笔者所知,国家方志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即接受国务院委托,组织修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11卷约1000万字,至2011年年底已基本完稿。各省市县近年来亦纷纷开始组织修撰新省志、市志、县志。这些新修方志打破了“活人不入志”的传统,收录了许多当代名人、英模的传略。不少个人和家庭也热衷于编修家谱、族谱,撰写个人生平、家庭叙事。白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散文笔法,从容讲述自己在被宣布为癌症患者后与疾病进行顽强抗争终于绝处逢生的艰难过程,展开了对生与死、生命本身的终极思考,带给读者长久的掩卷深思。耿翔《母亲本纪》、王菩钦《母亲这辈子活得痛快》都写得感情充沛,动人至深。
  史传报告依旧是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大重点。除了反映党的历史、辛亥民国历史外,还有众多追忆往事、钩沉史实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反思、讴歌和史志三种类别。有些史传作品重在对历史的重考再考、探究、质询、追问、深思。如张向持《代价——信阳事件沉思录》对3年困难时期信阳饿死无法计数的百姓这一民族灾难、国家不幸进行深入挖掘,触目惊心,揭示出人治、人祸、人为因素是造成灾难的重要原因,有振聋发聩之效。李青松以简练的散文笔触书写《大寨春秋》,对大寨变迁简史进行了扫描。有些历史题材报告重在追忆已经湮没的感人旧事,予以讴歌、赞美。李春雷《塞罕坝祭》即是对于当年为建设北京北面的坝上防护林而献出青春、爱情乃至生命的人与事进行深入挖掘,赞美了他们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张胜友《风从海上来:厦门特区建设30年》则以雄辩的理性和政论性,赞美了厦门特区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实践。更多的史传作品重在发挥史志、史录功能。如邓九刚的《茶叶之路》描述“中俄商贸三百年”;周明《夜“闯”中南海》回顾当年围绕理由《扬眉剑出鞘》可不可以获奖争议而直接向中央同志请示的传奇经历;刘国强出版了《日本遗孤》一书,继续深入描写有关日本侵华战后遗留中国的孤儿的经历;蒋巍则定点深入首都钢铁公司,关注首钢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写下了一部以工人为主角的长篇报告《咱们工人:铁血记忆·首钢九十年》,刻画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是近年来关于工人、工业题材鲜见的一部优秀纪实作品。
  聚焦时代热点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报告、焦点热点报告仍广受欢迎与好评。参与现实生活、担当社会责任是报告文学的可贵品格。本年度,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反映,是其中最为出彩的篇章。朱晓军《让百姓作主》讲述了浙江琴坛村通过民主程序罢免民选村主任的曲折经过,笔底波澜起伏,生动形象,反映了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塑造了一批随着中国现代化文明进程、随着农民大批进城改变自身命运而茁壮成长起来的、积极当家作主的新农民,揭示了这些勇于与腐败作抗争、敢于承担责任的新农民必将给中国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和农村面貌带来历史性变革的事实。黄传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描写那些“70后”、“80后”二代进城农民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表现他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两难处境,尖锐地指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抉择和前途命运定将影响到中国整个国家未来的稳定与发展。杨豪《中国农民工调查》则既关注进城农民工,也关注留守乡村的空巢老人及儿童,旨在揭示他们艰辛的生存。苗秀侠《迷惘的庄稼》将怜悯、同情、关切的目光投向那些数量庞大的留守农民工子女,对他们的生存现状展开深入调查,反映了这些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和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并采取相应措施。这些鲜活的纪实报告,都是源于对生活弱势群体的关切和表现,是报告文学作家自觉贴着大地和人民行走与写作的明证。
  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和作家创作的热点。刘元举《啼血试验》讲述南方科技大学和它的校长朱清时的曲折命运,由此烛照中国高教改革的漫长路途。阮梅、孙云晓《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聚焦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在反映生态建设、医改、就业、反腐等民生问题上,也不断有一些引起反响的作品。生态环保方面,陈启文一路行走勘察一路思索,探究洞庭湖因为大旱而造成生态严重恶化的后果,发表了《问卜洞庭》。陈廷一《生死系于土地》描写百万“国土人”的一场耕地保卫战,他们所捍卫的是国家粮食安全,也是民族的生命线。法制建设方面,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长期蹲点生活在看守所,与干警同吃同住,从一个个囚犯的故事入手,将其作为常人来描写,展示看守所尊重人权、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表现了一桩桩成功的灵魂改造手术,彰显了管教们坚强的内心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情节真实生动。年逾古稀的四川女作家李林樱苦苦坚守,继续自己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聚焦三江源、甘肃沙漠生态变迁和中国抗击艾滋病现状,出版了《沙漠密语》和《关上潘多拉魔盒——中国狙击艾滋病见闻录》两本书。焦点事件报告,如利比亚紧急撤侨方面有张海飞《利比亚惊天大撤离》,记录中国民航执行国家大规模撤离我受困公民的紧急运输任务情况。傅逸尘《远航记》讲述自己跟随“远望号”测控船在海上航行7个月完成航天测控任务的经过,反映测控官兵的海上生活状况。王手《温州小店生意经》讲述妻子和他白手起家,从创办一家鞋料店起家,一点一滴地进行原始积累、滚动发展的艰难过程,题材新颖,切中现实生活,为时代留下一幅侧影。王欢《养蟒手记》揭开了当下饲养宠物新潮的一角,表现年轻一代令人陌生的奇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报告”突出,在文学界反响良好。此类报告包括游记、见闻录、行旅录、田野调查笔记等。贾平凹率性的一次甘肃定西之行,留下了洋洋洒洒一部《定西笔记》,记述自己一路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当下农村真实,文字闲散却娴熟老到。李娟《夏牧场》系列跟随新疆阿尔泰边地的哈萨克族游牧迁移,原生态地描述自己在此期间的见闻和思考,带给读者边地风光和民族特色的审美感受。马丽华穿越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写下长篇纪实《走过印度河——巴基斯坦文史之旅》,聚焦异国别样的历史和文化,除了提供给读者大量的知识、异域趣闻外,同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和生活趣味。
  此外,在理论批评方面,中国作协7月底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问题研讨会”,对报告文学的公信力影响力和表现力,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创作底线、“非虚构潮”、创作实践经验、新人培育、未来发展战略、作家作品个案分析、新世纪报告文学史的研究总结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即将结集出版。周明、傅溪鹏、刘茵等一批报告文学的资深编辑回望历史,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名篇约稿、创作及发表的经过,保存了一批宝贵的文学史料和研究资料。
  通观2011年的报告文学,其整体态势是继续前行的,但创作、阅读等各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正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亟需引起文学界的切实关注。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相当便捷,信息传播异常迅速,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优势几已荡然无存。同时,人们娱乐方式、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严重分化,轻松快阅读、浅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冲击,对报告文学的生存空间构成巨大挤压。报告文学创作必须寻求突围与突破,只有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再出发,只有比新闻走得更远、挖得更深、写得更透,更具思想穿透力和厚重感,充分调动并运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细节情节、优美文字等文学元素,才可能超越新闻、超越浅阅读,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李朝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0:23 , Processed in 0.0981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