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的思想需要等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9:0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的思想需要等待http://qcyn.sina.com.cn  2011-09-20


  从平面媒体的“图配文”到“图文并茂”的转变,再到当今的“全民摄影”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去适应?本文从摄影的本质和影像的语言特点来剖析当代摄影的思维与去向。
思想的“加”和影像的“减”
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过程,具体在摄影工作,也就是摄影者对新闻的判断、分析、认知。对所发生的新闻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则需要摄影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因此,面对拍摄的摄影题材,摄影者在思想上是需要不断做“加法”。
影像,是摄影的最终表现,它更接近于艺术。而艺术则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精练、抽象往往更具表现力。具体到摄影工作上,一张画面简洁的图片,肯定比繁杂、琐碎的图片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更吸引观者的视觉。所以,影像的创作是不断做“减法”。
去年,我去德清县拍摄“感动中国的老人”陆松芳,他每天过日子只用一元钱,却捐赠地震灾区1万多元。临行前,我上网查阅关于老人的资料,思考拍摄技巧,做了思想上的“加法”。为此,我确定用一个14毫米镜头加闪光灯简单拍摄方法:一个镜头的透视,让整组照片达到视觉均衡;打闪光灯将主题显现,让杂乱的背景隐秘。整组照片影像体现了每个画面都是关联、平等的,也符合主题的朴实性。其中一幅老人双手伤痕累累、油光发亮的照片,充分体现了影像的“减法”的魅力。
创作的“近”与审美的“远”
“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名言。摄影是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摄影者亲历第一现场,目击并拍摄。现场的近距离会让摄影者发现足够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而作出准确的影像表达,这也是摄影表现的魅力所在。
摄影画面的展现离不开审美,审美的目的是引导视觉阅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与思维之间存在着距离,所以就展现了摄影者的视觉观点和观者思维的“距离”,这也是造成画面引人之处的重要元素。
方谦华在谈到那片楠树叶的创作过程时说:应邀赴三峡拍摄当地自然植物景观,在植物园近十天的拍摄和观察,发觉有些树只能找一片合适的叶子,才能用视觉语言来充分体现濒危的含义。于是,他采用了人物肖像的摄影手法来拍摄树叶,拍出了植物叶子的质感和神态,有了生命性,跟三峡植物的濒危现状正好吻合,这样人们的想象空间会大一些,甚至有人说这叶子长得像维纳斯。
一片树叶,在光影中,犹如一个人一样,被束缚、身上受了伤,在痛苦地扭曲、挣扎,预示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呼唤着人类加以爱护和关注。一片楠木叶子表现濒危植物,展现了摄影者独特的思维,也拉开了与观者的审美距离,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引人入胜,看了难以忘怀。这样另辟蹊径的思维,让他的作品《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获荷赛自然类一等奖。
思维决定你能观察到什么
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它需要思想、审美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人的思想、素养的形成需要生活积累和不断学习,这也决定了的摄影者的工作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青年报的赵青并不是专业的体育摄影记者,没能进入奥运会现场采访。他的获奖照片《北京电视上的奥运会》拍摄构思,却源于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现场直播。奥运会之前,他想了很久,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想法。直到开幕后,他在办公室里看电视播放赛场节目,突然迸发出拍摄电视中的奥运比赛这个想法。因为,能进入赛场看比赛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要通过电视观看奥运比赛。
这组《北京电视上的奥运会》可谓“剑走偏锋”,如同荷赛体育专题类组照奖评选所推崇的,照片强调了赛场之外不被人注意的趣味内容,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观点。
摄影思维应当有“颠覆性”
虽然主流媒体依然沿袭着新闻纪实的摄影风格,延续着传统审美的标准和表达手段,但是国内当代摄影形成对非主流意识的高度关注,对边缘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倾向和对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敏感,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媒体的缺憾和遗漏。
现场感、记录性、情感张力、决定性瞬间……这些传统新闻摄影尊崇的理论和实践规则,受到了主观主义摄影的挑战,有时甚至是挑衅——反传统、反经典、平淡、重复、不动声色,破坏受众固有的审美体验,打开受众的解读空间。
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复制战争》的作者李洁军的创作过程基本上与拍摄电影剧照差不多,用玩偶做道具,使用灯光、烟火特技等等。这毫无疑问颠覆了多年以来的传统新闻摄影价值观念和实践规律教育。而他对那些已成为世界战争摄影偶像标志性作品的仿制,已远远超越了报道摄影的范畴,传达出摄影者对经典战争摄影作品、乃至关于战争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价,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
摄影最终是让观者看到“你是怎么看世界的”,也就是个性的视点、独特的审美方式。一幅照片的好与坏,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应该知道了。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很多人都是一阵狂拍后再低头查看并期待一张绝世图片。要知道,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从量变到质变的。
因此,摄影的影像随处可拍,摄影的思想则需要等待,等待生活的积累和灵魂的酝酿。
(peop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6 , Processed in 0.0668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