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狂徒”贝聿铭 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8 13:5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狂徒”贝聿铭 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作者: 来源:中国地理网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筑梦天下》走近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贝聿铭,为您讲述他精彩跌宕的传奇人生。


(主持人)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中国的古建筑可谓自成一家,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到了现代,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华人建筑师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一百多年中,人类建筑由古典跨入现代,又一头扎进迅猛的后现代魔幻派、未来派的洪流,属于华人醒目的建筑印记却是寥寥无几——当然,这不等于没有,在接下来的两集节目中,我们将聚焦一位建筑大师,他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建筑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他以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之作在建筑殿堂中刻下了华人的名字,他就是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贝聿铭。
解说: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入口,此时,重游自己最富盛名也最具争议的建筑作品,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在想些什么。通过这座获誉“贝聿铭巅峰之作”的玻璃建筑,游人正陆续进入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圣殿,他们也许会从导游的口中,听到1/4个世纪以前这里发生的故事。
1981年,密特朗(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结束了保守派此前23年的统治。他上台即推行改革,认为经济的复苏必须和“新文艺复兴”相伴而行,因此在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艺术方面的支出增长了一倍。而最为密特朗看重的工程,就是修复日益衰败的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世界三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时期,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偌大的展厅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复杂的结构更是让游客晕头转向,它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馆。改造卢浮宫迫在眉睫,但谁能胜任呢?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顿时让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目瞪口呆。
周瑛琦:一般来说,这种引发世界关注的工程都应通过公开竞争决定人选,但总统密特朗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热爱艺术,出过十几本书,还曾到佛罗伦萨研究过意大利历史,他认为在艺术这一块,自己有发言权。当时,密特朗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结果有13位都推荐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刚完成了华盛顿艺术馆东馆而在美国声名大噪的贝聿铭。于是密特朗派人秘密接洽了他,贝聿铭沉思了一会,礼貌地给与了答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就让别人去参与竞标而我们放弃。呵呵,牛吧?这是当时62岁的贝聿铭的一种策略吗?还是他猜到了法国政府的迫切需求?没有人知道,从结果来看,密特朗似乎真的很急,他听取了下属的汇报之后,当机立断,立刻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贝聿铭。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解说:这位总统钦定的人选,立刻引来艺术上自视甚高的法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艺术之都巴黎不欢迎一位美籍华人来修复他们的珍宝馆。面对反对浪潮,贝聿铭打出了历史牌,他说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周瑛琦:自古以来,进入卢浮宫的建筑师从来就不会有轻松的活儿,有人说,这座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就像高卢雄鸡一样高傲,它甚至有着驱逐建筑师的恶名。17世纪,大师贝尼尼,对,就是我们之前在圣彼得大教堂节目中说过的贝尼尼,曾经受邀为卢浮宫设计正面建筑,但他略带夸张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并不受法国人待见,人们联名反对使用他的方案,最终路易十四只好无奈地把贝大师送走。看来,要想取悦法国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法国民众最终是怎么接纳了我们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出炉时又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解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贝聿铭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设计图,它的核心是在U型的卢浮宫中庭“拿破仑庭”兴建玻璃金字塔型入口。方案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许多法国民众高呼: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有官员更讥讽它为“一颗寒碜的钻石”;他们形容:这比滑铁卢战役后英国人企图拿走卢浮宫珍宝的暴行更令人愤怒!

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贝聿铭因此被卷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旋涡中。他回忆说,当时他的翻译甚至被吓得心慌意乱,浑身发抖;当他要为自己的方案辩护时,她几乎无法完整地完成翻译。当时的贝聿铭面临着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周瑛琦:还好,总统密特朗一直力挺贝聿铭,毕竟卢浮宫计划是他施展政治抱负的重要一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贝聿铭也始终保持了从容不迫的自信。他深入民众,耐心解释自己的金字塔;他在电视上展开游说:“巴黎应该是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他拜会蓬皮杜夫人,并以“艺术必须富有现代精神”说服了她,让她和一群名流从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在政治纷争中,他甚至让密特朗的一位主要政敌变成了自己的同盟,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巴黎市长,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Chirac)。贝聿铭先诚恳的和这位政坛强人探讨巴黎城市规划,谈论艺术和中国的艺术品。最后他说:“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希拉克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随后他在记者面前公开表示:自己支持金字塔方案,但有一个要求:贝聿铭必须先在卢浮宫中竖起同样大小的实体模型,接受公众的检验。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解说: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第一台挖掘机开动的时候,贝聿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他的规划中,改建计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让财政部从卢浮宫侧翼搬出,让卢浮宫恢复为完整的U型,通过金字塔连结开放给游人,但财政部的头头们并不愿意撤出这个世界上最豪华的办公场所。
最终是媒体的报道发挥了作用,财政部撤出了卢浮宫。经过4年的施工,1988年3月,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最高荣誉勋章。令法国人难堪的是,他们曾经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为了每一个法国人的骄傲,“寒碜的钻石”变成了“璀璨的宝石”。三个月后,原本总统宝座岌岌可危的密特朗,在选举中击败了对手希拉克,获得连任。一度,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这个数字让重游旧地的贝聿铭倍感欣慰。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的初衷:他说,无法找到任何一种新建筑,能够和被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而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而且,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仅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可以衬托卢浮宫的庄重与威严,它还能够跟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
周瑛琦:加入现代气息浓厚的玻璃金字塔,让这座八个多世纪的古老巴洛克式宫殿迎来复兴,成就了贝聿铭一生最大的荣耀。他在古典主义建筑中融入自己一贯提倡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为建筑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而他在卢浮宫修复工程中体现出来的坚韧、策略和外交手段,更是让世人充分领会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声望一时在世界范围内达到顶峰,人们开始关注他的身世和生平,他神秘的东方故乡,究竟是如何缔造出这样一位建筑大师的?下节回来,让我们走近大师。
解说: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父亲贝祖诒在美国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银行,母亲庄氏是深谙音乐与书法的大家闺秀。由于父亲先后任职于广州和香港中国银行,贝聿铭的童年和时局一样混沌辗转,10岁才随父母迁回沪上。父亲的事业在时髦与浮华的上海获得了大发展,成为中国银行的重要官员之一。贝聿铭也在富足的环境下长大,一口流利的英文,一副英国绅士的做派。他的同学说,那时候他就有说服别人的才能,而且很会推销自己,应该去做律师,没想到却当了建筑师。
1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贝聿铭经常被祖父带回故乡苏州,住进私家花园、也是苏州最有名的园林:狮子林。贝聿铭很喜欢这个园子,他对里面的建筑和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石匠采石、雕琢、钻孔,然后将石头放到溪水中冲刷,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太湖石就会被雕琢成型。太湖石中所凝聚的时间概念,对日后成为建筑师的贝聿铭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上海,当贝聿铭必须选择前途的时候,父亲希望他到英国攻读经济学,将来好接自己的班,但他并不想选择父亲为自己铺设的道路。他的心中另有神奇:他依旧每周去看那座兴建中的国际饭店,看它是否又拔高了一层,看这座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何时完工。最终,贝聿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到美国去攻读建筑专业。随着远洋轮船缓缓驶离外滩,他崭新的人生大幕徐徐开启。那一年,他17岁;这一去,就是近40年的光阴。
周瑛琦: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八岁贝聿铭的一个决定,直接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他后来所体现的贵族气质和个人魅力,肯定也离不开他童年的显赫家世和西式教育。与此同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刚才提到过的一些关键词:金融大亨父亲,香港中国银行,苏州狮子林……这些童年的印记,并没有随着远航的海轮退出贝聿铭的人生舞台;相反,就像宿命一样,它们在若干年后再次与贝聿铭发生联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展开了轮回。那么,它们在贝聿铭的生命中究竟注定了怎样的故事?那艘远航的海轮在美利坚大陆靠岸时是否风平浪静,而贝聿铭的传奇究竟是何时开始书写、又涵盖哪些重要章节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贝聿铭 中西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人”(组图)发表时间:2011-12-21 作者: 来源:中国地理网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筑梦天下》走近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贝聿铭,为您讲述他精彩跌宕的传奇人生。


肯尼迪图书馆
(主持人)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1964年,美国波士顿豪华的希尔顿酒店迎来了18位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当时世界建筑界最杰出的顶尖设计师,受邀来参加一项会谈。在会上,举办方对一屋子的大师们说:我们想建一幢简明的直线型建筑,一座没有帽子的美国纪念馆,而设计师的人选,就由在座的各位大师们来推荐。结果,满屋子大师都觉得不靠谱,抱怨连连,因为不管推荐谁,都势必会得罪同行。怎么办呢?碍于举办方的面子,他们最终无记名投票推选出了三位美国本土的设计师,交给了举办方,让他们去做最后决定。是什么建筑这么牛,能够请来这么多的大师出谋划策?你可能要猜错了,委托人可不是美国政府,而是来自美国的一个显赫家族,谁呢?
解说: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Kennedy)在德克萨斯州(Texas)的达拉斯(Dallas)遇刺身亡,举国悲痛,世界为之震惊。
在隆重的葬礼之后,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决定,修建一座图书馆以永久纪念亡夫。于是她邀请了18位重量级的大师,为她推荐了三位设计师,他们分别是密斯·范德罗厄(MiesvanderRohe)、路易·康(LouisKahn)和贝聿铭,结果,当时名气最小的贝聿铭中选。经过15年漫长的选址、方案修改和施工,图书馆最终落成。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黑白分明,是一套由圆台、长方体和三角形构成的几何图形组合。它充分反映了肯尼迪家族的意志:这不是一座歌功颂德的私人领地,而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中心。这一设计轰动了美国建筑界,也深得“美国最幽雅的女人”杰奎琳的欢心,她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比。
周瑛琦:最初肯尼迪家族选择建筑师的时候,贝聿铭的名气并不大,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三位中实力最差的一位。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亲自对三名候选人展开了考察,名气最大的罗厄漫不经心,抽着雪茄不紧不慢地和她对话,结果一出他的办公室,杰奎琳就不打算再来了。第二位候选人是路易·康,这位拥有许多伟大作品的大师内向腼腆,不修边幅,即使拥有绝佳的创意,唯唯诺诺的言谈也难以向客户表达清楚。反观贝聿铭,他一走进屋子就让杰奎琳眼前一亮,衣着正式得体,眼睛炯炯有神,搏得了不少印象分;他饱含热情的讲解、外交家般的谈吐和略带神秘的东方贵族气质征服了肯尼迪家族,他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美国建筑界立下了自己的“山头”。但这已经是贝聿铭到美国之后的第30个年头了,在此之前,他的美国之路并不平坦。
解说: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宾大崇尚古典主义,要求学生必须像画家一样拥有过硬的画功,贝聿铭感觉自己学的更像是美术。于是只呆了两周,凭借少年老成的举止和优异的成绩,他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但他学的还是这种简单枯燥、必将被淘汰的古典学科。


当时新的建筑风潮正在欧洲兴起,拒绝古典主义繁复的概念,倾向简明的线条,注重实用价值,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对刚从古老中国走出的青年贝聿铭来说,是一波很大的冲击
经过深思熟虑,在麻省理工毕业后,贝聿铭转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这所当时最激进的学府中,他学到了光线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进一步领会了现代主义的实用和简约。
在求学过程中,贝聿铭还邂逅了爱情。他在接站时与女留学生卢爱玲相识,很快堕入了爱河。友人回忆说:他们俩都非常合群,而且善于交际。两人于1942年结婚,并在结束学业时,第一次来到了欧洲旅行。
在欧洲,贝聿铭看了很多现代派建筑,剩下的时间,他都扎在教堂里。他说:用石头能建造这么高大、壮观的建筑,非常了不起。建筑师的眼睛必须学会观察,才能让你了解不同建筑的内涵。
周瑛琦:从宾大到麻省再到哈佛,善于交际的性格让贝聿铭无论在哪儿,都有很好的人缘,和最好的教授和导师打成一片。在麻省理工时,他是院长的得意门生,院长认为他有成为大师的潜力,所以经常带他四处参观建筑,感恩节时还带去家里吃大餐什么的。所以当贝聿铭决定从麻省理工转到哈佛读研时,老院长相当的气愤,感觉被弟子给出卖了。到了哈佛,他和著名建筑学家葛洛佩斯(Gropius)争辩现代风格与传统的相容问题,并以一份中西合璧的上海美术馆现代派设计征服了大师和同学,Gropius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好了,贝聿铭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他将迈向何方?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选择:投身美国商业房地产,一干就是12年。
解说:战后的美国纽约百废待兴,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后,贝聿铭做出了一个让导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决定,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泽肯道夫(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
Zeckendorf是美国地产界的奇人,纽约人都知道他是市中心区的王子,和商业巨头们来往密切。他是好莱坞电影所表现的无拘无束的美国人形象,富有冒险精神和奇思妙想。他最擅长把城市中位置较差的老旧房产买下,然后用崭新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主意重新开发,之后这些房产的价格就直翻三倍。
战后庞大的需求,让贝聿铭在Zeckendorf公司的12年间,在全美范围内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和将贫民窟转化为廉价居民房的工程,积累下许多大型工程的经验。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周瑛琦:贝聿铭的助手曾开玩笑说:从哈佛到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是贝聿铭接近美国权力核心的第一步,这是贝聿铭的聪明之举。但在教授和同学眼中,他摒弃哈佛的光明前景、弃教从商是不可理喻的。这次轮到哈佛的Gropius教授愤怒了,他认为贝聿铭投身腐败的商业圈是偏离了职业的“正道”,等于将自己的名字从严肃正统设计师的名单上划掉了。但也有人反驳说:时代不同了,建筑师为房地产开发商服务,是建筑业既成惯例的一次突破。还有人说,这是贝聿铭想要摆脱他一直追随的现代主义纸上谈兵的困境,希望脚踏实地地接受市场的考验;建筑固然具有艺术性,但却又不像油画和诗歌一样是单纯的艺术品,建筑必须走出去,在现实中为民众服务。贝聿铭自己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我们所知的就是,在与贝聿铭携手打下12年江山后,由于冒进,Zeckendorf破产了。
解说:其实贝聿铭早已逐渐意识到房地产开发的局限性,大型高档的建筑业务根本不会考虑他这种插上了“房地产”标签的设计师。走出Zeckendorf的阴影、重新树立业界形象的时候到了,他决定独立创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这一年他43岁,他的手下有75人。
幸运的贝聿铭在1961年接到了他想要的一单新业务,坐落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从城市到山谷,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贝聿铭从当地印第安人的建筑中获得了灵感,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非常成功,它仿若屹立在山顶的古堡,红褐色的混凝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就像天地诞生之时,它就已经在那儿一样。
周瑛琦: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是贝聿铭个人事务所的第一项标志建筑,也是他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上门来。随着全美瞩目的肯尼迪图书馆落成,贝聿铭更是声名鹊起,成为美国建筑界的红人。然而就在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时候,出事了!在波士顿,他所承接的汉考克(Hancock)保险公司大楼1/3的窗户,在落成之前被大风吹落了下来,玻璃散落在整个街头!一时之间,“不停掉玻璃”的大楼成了公众津津乐道的八卦;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关于大楼负面的报道,装满了23个档案袋。有一天贝聿铭去参加一次午餐会,看他一到场,正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就对着听众幽了一默:我想替贝先生说声抱歉,因为他一直忙碌着替汉考克大楼装窗户了。这是贝聿铭最大的耻辱,尽管他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7年后门窗公司也被证明应负主要责任,但这对贝聿铭及公司的伤害已经铸成,客户们纷纷抛弃他,他甚至一度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怎么办?
香山饭店

在危机面前,贝聿铭保持了一贯的贵族风范和大师的镇静自若,他将业务转移到新加坡和中东,和在别处一样,他广拓交际面,迎合当地权贵拿下了不少业务,保全了公司。但他最需要的是一座宏伟的公共建筑,来拯救他在美国本土岌岌可危的职业声誉。救星出现了,贵族梅伦决心扩建美国国家艺术馆,在老馆旁边新建一座东馆,贝聿铭位列四人选之一。嘿,又是贵族的委托,贝聿铭似乎天生就善于吸引上流人士的注意。过去积攒下来的人脉为他的竞争增添了砝码,他所结识的政府名流、肯尼迪家族和基督教科学派等,无不让讲求品味的梅伦好感倍增。再加上两人都是银行家的儿子,在一次愉快的会面后,一拍即合,贝聿铭得到了这次打翻身仗的机会。但他发现,这单活儿还真不简单。
解说:用于修建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的地皮是一块不规则的梯形,三面临街,就像一个裸露的人体,无法藏拙。它地处华盛顿权力中心,还不能抢去旁边白宫和国会山的风头。
绞尽脑汁后,贝聿铭在一次飞行途中获得了灵感,他将建筑设计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合体,新馆和老馆在同一中轴线上。它的顶部直冲天空,几何图形的玻璃充分吸收阳光,像一座现代的教堂。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施工下,建筑费用增加了40%,竣工期一再推迟,贝聿铭终于完成了这座为自己正名的建筑。
周瑛琦: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横空出世,贝聿铭终于力挽狂澜,挽回了自己的声誉,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和普利茨克奖接踵而来,他在美国的声誉到达了顶峰。而随后的卢浮宫改建工程,则让他踏上了世界的舞台,跨入世界一线建筑师之列。而此时,他也已经年逾古稀。中国有句古话:七十则随心所欲。时隔四十年之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回到了中国,就如同宿命一样,有关故乡与香江的童年回忆,通过他随心所欲的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轮回。
解说:贝聿铭第一次回归祖国,留下的作品是北京香山饭店,寻常人家式的白墙灰砖,代表的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力量。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为贝聿铭对建筑几何的理解提供了最生动的例证。1926年,正是他的父亲贝祖诒,一手在香港开办了这家银行。60多年后,儿子完成了它的重建。
遗憾的是,父亲已经去世,连儿子设计的图纸都没有见到。大楼竣工后,很多香港人说,中银是一把刀,砍向旁边的汇丰银行,汇丰就在楼顶架了“机关枪”对打,关于风水的争论就此展开。但他也承认在设计吸收了一定风水的说法,他让水从大楼两边流下来,他说这是财源,汇聚到养鱼的池子,就是聚财的意思。
有人说贝聿铭的勤奋、坚韧、贵族气和外交手段,是他成功的强大助力。也有人说,他的东方血统和西方生活经历,才是他最大的财富。许多移民都会在异国的文化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人,贝聿铭可以说是鱼与熊掌兼得,他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同时又不放弃自己优良的传统。在纽约的街头,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位华裔老人,正健步如飞,像年轻人一样敏捷地赶路回家。人们也同样能够在唐人街看到他,美滋滋的品尝着毛蟹和凤爪。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我是在中国长大的,17岁到了美国,所以我还是中国人,虽然我在美国住了60多年。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这两方面有没有矛盾,我觉得没有。
2006年10月,89岁高龄的贝聿铭完成了他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集贝聿铭现代主义几何学与苏州古典园林神韵于一身的建筑,与贝聿铭儿时经常玩耍的私家园林狮子林,只有一箭之隔。
贝聿铭:不能破坏,不会破坏,要跟旧的连起来,要一天一天进步,进一步,进两步,进三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15 , Processed in 0.0984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