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伴网络文学走过1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 14:3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伴网络文学走过10年

舒晋瑜
路金波
 
吴文辉  


  从“李寻欢”到路金波
    与网络文学的结缘,人人皆有不同。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因为好奇,有的仅仅因为一点点虚荣心。
  对于1997年的深度网虫李寻欢而言,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可能就是有一点希望赢得网友尊重的不服输。那时候的他,骂足球,发牢骚,攒酸文,混论坛,聊QQ,张扬而快乐。作为第一批网络从业人员,李寻欢上网条件自然很好,但也不能满足他的网瘾。他们的口号是“相约八点半”,每天上网到夜里一点多,上网费一月一千多元,用去月收入的一半。刚开始,李寻欢在IRC里聊天,不久就转战BBS,当他把文字写成三段以上,发现那就是文章。所以他说,最早的网络写手,之所以后来成为所谓的“网络作家”,完全是偶然的。至少1998年前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在网上涂下的文字会变成铅字。
  《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在1998年的出版,使李寻欢成为“网络文学”的先锋之一,并深深体会到网络文学带来的甜头:“我的书能卖10万本,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上报纸。还有一次,我住在北京,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旁边有人说:这不是昨天上报纸的那人吗?我享受到小明星的待遇。所有的网络文学评委会都有我,还编了几套网络文学的丛书,成为‘网络文学’新概念的代表人物。”
  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中国网络热潮风起云涌的时候,李寻欢投身于网络文学,开阔了视野,并结识了一大批网友,而早期的网友,直到现在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没有网络,他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快,当时最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邀请李寻欢担任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评委,紧接着他正式加入榕树下,最初担任内容总监,之后担任战略发展总监、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榕树下,李寻欢开始从文学青年向文化经理人转型。从2000年开始之后的3年时间,他其实不写东西,变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2002年,贝塔斯曼接手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离开。李寻欢带着小徐“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贴子”的潇洒,以老柳“执手相看键盘竟无语凝咽”的深情,用他惯常的做作虚伪故弄玄虚撒泼打诨嬉笑怒骂,出版《粉墨谢场》和大家说再见。但这不是他对网络生活的放弃,而是对“李寻欢”的放弃。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几乎从不上网,在公司也只是发发邮件,看看新闻,对网络聊天深恶痛绝,对论坛什么的不感兴趣。我对网络的态度已经非常平淡,非常中性,这些都是和早期著名网虫或网络写手李寻欢的形象不符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这个笔名。”
  李寻欢恢复了原名:路金波。他离开了榕树下,摇身一变成为出版人。从2003年到2005年,路金波把这段时间称之为“学习期”。因为最开始他连什么是印张、开本都不懂,出过一些亏本书。他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然而很快,路金波在文艺出版界名声鹊起。他成为聚星中文网总经理,先后签下韩寒、安妮宝贝等畅销书作者,并以付给作者“天价”版税震动业界,被称为出版业的“捣乱分子”。几年时间内,他先后出版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蔡智恒的《洛神红茶》、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和《莲花》、今何在的《若星汉天空》、孙睿的《草样年华II》、郭妮的《麻雀要革命》、《天使街23号》和《恶魔的法则》、韩寒的《一座城池》、王朔的《我的千岁寒》等。
  更重要的是,他掌控着一个优秀的出版团队,试图将出版工业化。
  比如郭妮作品,规定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聚星”团队根据市场调查每次给郭妮提供两千字左右提纲,包括主要人物、故事脉络等框架,由郭妮来扩充情节完成写作。在这里,编辑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把书作为一个产品监制完成。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制定出类型化故事,路金波通过郭妮手下的键盘,把出版变成了工业。
  他不按常规出牌,用大资本拿下一个个畅销书作家,曾在业内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但他坦然处之:“我们给行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就像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一个有竞争的领域,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的措施是在不亏本的状态下,创立自己的品牌。如果按照常规模式,不可能达到今天的规模。所有的行为只要是合法的,都应被积极看待。”他称之为是“扩张期”。
  继将榕树下更名为“贝榕”后,路金波与辽宁出版集团合作成立的新公司“万榕书业图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新公司成立的第一把火便是推出“打开自己、海阔天空”———“万榕”七喜名家澳洲行活动———由韩寒、安妮宝贝、张悦然、安意如、蔡骏、沧月等12位知名作家组成的明星作家团,从7月15日开始,历时七天,一起完成由七喜品牌赞助的绿色漂流行程。行程结束后,12位作家每人都会以坚强为主题,结构经典童话,给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小朋友写一篇温暖人心的童话故事,并集结成书。他说自己经历了学徒期,发展期之后,正逐渐成为成熟的出版商。“我希望打造国内领跑的出版机构,再有三年五年能打造一个中国最好的文艺出版社。”
吴文辉与“起点网”
  在网络文学的舞台上,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形容李寻欢的“粉墨谢场”与吴文辉的“登台亮相”再确切不过。他们走的路线完全不同,路金波由网络文学创作起家在传统出版业中大显身手,吴文辉则是白手起家,搭建起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2008年7月中旬,“万榕书业图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前的4天,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出任盛大文学总裁。短短6年时间,起点网注册用户达到2500万,流量达到2.3亿,作家数量有18万名,作品量有22万,每天大概有3000万字的新增内容,每天有近1万篇新的作品更新。网络小说原创作家中80%~90%聚集在起点平台上。在百度上搜索出的小说关键词中,排名前50位的,大多数是起点上的小说。
  吴文辉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在方正集团从事软件技术工作,从小喜欢看各种类型小说的吴文辉业余时间几乎都挂在网上。但他发现常去的几家文学网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内容量少、质量不高,作家创作不稳定,作家和读者交流不顺畅,互联网原创行业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完全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做得更好。
  起点网的雏型就这么形成了。吴文辉、林庭峰几个同道者一拍即合,组建了一个松散的文学网站的同盟协会,时间是2002年,吴文辉称之为“史前阶段”或“蒙昧阶段”,网站没有盈利,大家完全凭着兴趣和爱好在做。次年初,有人从网上主动找到吴文辉,表示愿意出一台服务器做网站。网站初步得以稳定。
  好景不长,不到4个月时间,那人突然消失,服务器也随之消失,网站不复存在,资料和内容全部丢失。
  这件事令吴文辉、林庭锋们重新审视网站的存在方式。再这样居无定所,网络永远无法成长壮大。他们决定凑钱购买服务器维护网站,同时制定详细计划,希望努力做出一些事情。“当时互联网环境不好,投入基本可能没有回报,有可能继续亏损,有可能需要继续投资。但是大家义无反顾,愿意为兴趣投入的人留下来,另一些人退出,成为普通的支持者。”吴文辉说,参与的人少,凝聚力反而强了。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对自己很重要,愿意投入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他们做得很用心,很艰苦。服务器买回来之后,需要重新收集所有数据,把两千本书、两三千万字的内容一点点上传更新,几个人连续奋战了一个星期。每天都会有新增内容上传,由于最初的网站内容开发进度慢,吴文辉和另一个伙伴有半年时间晚上没有出过门,就待在家里等其他朋友把内容收集好后再上传内容。他说,那时不觉得辛苦。看到网站不断成长,看到不断有作家涌现,是件有趣的事情。
  2003年10月,起点网全面实行付费阅读。“实施阅读付费,其实冒着很大的风险。同行业都是免费阅读,如果用户不接受,读者不买账,作者不买账,可能就此失败,起点网有可能彻底消失。没想到第一个月收入5000元,这部分收入他们用来支付稿费,最好的作者拿到了一千元。”吴文辉说,事实证明阅读收费的商业模式是正确的。起点网由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用户和阅读进入迅速膨胀,流量从100万上升到800万,远远超出了同行业。
  所有沉迷于起点网的写手与网友,大概并不了解起点网背后的运行模式,付费阅读带来行业内巨大变化,而成为行业内领袖的6个起点网负责人分别住在5个城市。最初的起点网支付稿费的模式不是月结,只要作者提出要求,就需随时汇款。由于自己居住的县城无法办理电汇,林庭锋曾经在一个月内11次跑到广州给作者汇款。
  以原创作家的平台,然后进行内容宣传、包装,再对小说内容进行多平台开发、销售,实现多维版权增值,这大概是吴文辉比较得意的前瞻之举。2004年,当其他站点还在纷纷效仿起点网以作品为尊时,起点网已经看到了网络文学站点先天所具有的巨大漏洞和弱点。吴文辉说:“首先是我们缺乏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其次,网络盗版的冲击比想象中的严重,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背后资源进行反击和应对;第三,互联网竞争激烈,虽然起点网起步比较好,但是同样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有着正规管理经验和经营经验的外力,对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事业进行完善和调整。”
  2004年10月,被盛大以1600万人民币全资收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制造了若干图书神话,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案例是《鬼吹灯》。这本原创热门网络小说,在网络上吸引了千万点击率,作为实体书出版之后,登上去年中国畅销书排行榜。除了这项成绩之外,这本书的开发链条涉及网上付费、图书出版、漫画、声讯、海外版权、电影和网络游戏。利用《鬼吹灯》作为剧本的电影正在筹备中,电影阵容强大,杜琪峰监制,徐克导演。吴文辉表示,会将《鬼吹灯》拍成《印第安纳琼斯》、《魔戒》一样的系列大片,预计2009年推出。
  2006年,起点网在流量即将突破一个亿时,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计划筹备新闻发布会,吴文辉仍然惴惴不安。
  和起点网一起成长的过程,是吴文辉见证网络文学成长的过程。一路走来,吴文辉可谓如履薄冰。付费阅读不被接受怎么办?起点网流量在发布会之前不能达到一个亿怎么办?
  所幸的是,起点网的成长永远超过他的预期目标。在发布会之前的半个月,起点网日点击量突破了一个亿。这时,起点面临需要跨越的阶段。作家团队虽然经历了空前的壮大,但是依然与用户的需求有差距;作品良莠不齐,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孵化需求,开始成为起点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不断奋起直追的竞争对手,形式单一的分成模式也已经不能承担黏合优秀作家的重任。
  针对这些问题,起点在2007年年初就策划了国内电子出版行业最大规模的作家培养与激励计划。
  2007年3月9日,起点中文网推出了“千万亿行动”,以培养更多的作者,其中便包括“网络作者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他们与上海社科院合作,聘请著名教授和作家授课,并展开各种采风、研究和专项讨论会等活动。起点把最优秀、最受读者拥戴的作者分批地送入这个班深造,提升作者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准,起点负责他们全额或部分奖学金。除了这个研修班,“千人培训”还提供了让更多网络写手充电的机会,比如对所有和网站签约的数千名作者开展针对提高写作和文学素养的函授、网络培训、讲座等培训课程,全面给予他们培训与发展的机会。“万元保障”是针对原创作者的一项综合福利计划。增资以后,起点会在各个方面提高原创作者的待遇和福利。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措施是,起点承诺所有的起点签约作者,在完成与起点所签署的合同的前提下,起点将给予他们一年不少于一万元人民币的收入保证,免除作家的生活之忧,来创造更好的原创作品。同时为作家们提供人身健康保险等多种福利措施,保障他们的写作环境。吴文辉说:“这跟很多互联网不同,他们80%的资金用于推广,对我们来说,作品是最好的名牌。因此更愿意把资金投入作家身上,加速他们更快成长。千人培训已举办了4届,采风活动从今年6月份开始实施,‘万元保障’把最低作家收入提高到1200元,同时享受各种福利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这些规章制度还在不停修订中。”
  吴文辉更像一个旗手,引领、规划这支浩荡的网络文学大军前行,胸怀大志并从容淡定。与最早创办起点网时相比,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找到了真正“躺在书海里”的感觉。他非常清楚,所有的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品,都是从起点这么一个草根的web2.0平台涌现的。正是因为这个平台得到了成万上亿的网民的参与,才真正凸现出起点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才真正让人感受到原创文学的魅力。吴文辉说,“千万亿计划”其实跟起点之前的许多工作一样,都是朝着更好地扶持原创作者、创造更好的原创文学内容的目标努力。但由于1亿增资的基础,所以此次计划铺设的面更广、力度更大、历时更长。他希望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计划,这将对起点、甚至整个文学界来说,又是一个未来的新“起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4:40: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网络文学的6条断想


黄集伟

    1、萝卜花 转眼间,网络文学在中国生成、生存、生活、发展已有10年。印象里不过短短的一瞬间,可再想,其实不短了。从286攒机起步,我个人的电脑已换过N台。在此期间,认识、读过、红了、紫了、颓了、洗手了、蒸发了的网络文学写手也有一大箩筐。可仔细想想,感觉好像所谓网络文学10年后终于还只是一碟配菜,其中身价高声名大者,也无非凉拌海蛰头、芥末黄瓜、时蔬什锦之类。而其糟糕者,则犹如冷拼中的萝卜花。它们为餐桌上的那席不断更换的硬菜镶嵌上一道时髦、养眼的花边儿,它们虽可以吃,但实在不好吃。
  2、偏房人格 转眼间,成名自网络的一干人马娶妻的娶妻,生子的生子,出文集的出文集,入作协的入作协。如是“归宿”皆大欢喜,但其示范效应却犹如一道巨大阴影。简单说,在这道阴影的恩宠下,那些红在网络、炫目于网络、名利双收于网络的各路大侠一直认为,直至印成纸书出版,方才“修成正果”。这种典型的小妾心态、偏房人格从本质上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思维。不创新,单靠网络平台,我们看见的,还只是一部TXT的西游、三国或三五种分行的琼瑶、海岩……这这这有劲吗?
  3、回车 转眼间,回车依旧是网络文学的重要标志。这样看,它甚至不如因此倍遭诟病的“梨花诗”。及至靠点击率赚金币、在一个虚拟空间中赢钱赢房赢地的新网络文学模型浮出水面,回车,更是成为一种赤裸裸的商业技巧,一种偏离文学本义的网络胎记。可遗憾的是,这则胎记对于文学而言无关紧要。用流行语说,它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除非它在手机上阅读,否则,它的回车在纸媒上完全无法构造出一种致命诱惑。说起来,回个车无足轻重,可当有太多的小事分散掉了作者对于文本、人物、情节之类文学要素的关注时,一粒耗子屎也就欢天喜地坏掉一锅汤。
  4、商业链 转眼间,网络文学的商业链好像已然形成。不过,打一开始,它其实是以一种走偏的方式亮相的,因为这个所谓商业链所呈现出来的,依旧还是“网上成名网下风光”的大致路径。这样,“网络文学”之网络展示的部分如一扇广告橱窗,一台招商引资的主题晚会,而其“文学”的部分则仍旧要拜海德堡文明所赐:落地成书心始安。这样,那些被网友疯狂点击的成名作从一开始就更像片花儿,其主导诉求只在吸引眼球而非展现实力。这样,所谓网络文学的商业链充其量还只是个商业“点”而非商业“链”,跟谁链啊?跟纸媒?
  5、野心 转眼间,网络文学并未在10年的操练中摆脱对于传统纸媒的依赖,独自生长,长大成人。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即在于其制造、生产程序的过度自由。那些优秀网络文学作者、作品就算因拒绝网络平台而在广告效应、周知效应上大打折扣,可他们终究会黑马越位,锥子出头。而那些自以为可以随心所欲的作者就算红透网络,终于还是会快速蒸发吧?我认为,虽已时至新世纪,可文学作品的技术要素、内容要素等并无本质改变。这等于说,无论你“穿越”还是“戏说”无论你“情色”还是“戏仿”,网络平台非一个可能降分录取的收容所。当一位年轻写手因为“自由”而将成名野心压过文学野心时,麻烦就来了。对文学而言,野心从来不是坏东西,可前提是,它应该与技术与经验的不断增值相匹配,而绝非仅止于对于点击率的孜孜以求,那太小儿科了吧?
  6、审慎乐观 转眼间,网络文学将迎来自己全新的又一个10年。既然过去10年热闹喧嚣纷纷扰扰的种种不过还只是“路演”性质的试水之旅,那么未来的10年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要件在于创新。既然将红楼梦分行后放到终端手持的“PDA”上去读绝非网络文学,那么,我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期待那种完全有别于《刺激1995》的《越狱》、真正具有网络属性、超链接、不宜纸化、想落天外的真正的网络文学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上亮起自己笔直的桅杆。对此,悲观者说,你说的这种网络文学尚未受孕,精是精,卵是卵,可我则愿意审慎地乐观一下先:也许,就快了吧?也许,它们正在奔赴某个文学网站的路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4:41:5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学与纸面文学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在互联网上发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网络文学已走过十个春秋。   2008年7月4日,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站整合而成的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一艘航母由此诞生。
  网络文学这十年走过了怎样的路途?网络文学的前路将伸向何方?……本期第9~10版聚焦网络文学,既是一份纪念、回顾和怀旧,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索与展望。
  ——编者
张颐武
    十多年前在海外留学生的网站上发表,引起留学生高度关注的小说《白雪红尘》似乎是一部真正严格意义上在网络上首发的长篇小说。这部表现加拿大留学生生活的作品其实是一部具有传统纸面文学一切特点的作品。当时,由于其对于留学生生存境遇的逼真的描写而引发轰动,我记得我1997年在美国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就是留学生们推荐给我的。它的作者就是我的北大同班同学阎真。这部作品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名为《曾在天涯》的纸面版本,也受到好评。阎真也开始了作为一个传统的纸面文学作家的生活。网络上的发表对于他可能已经是相当遥远的过去的经历了。这一段历史我一直认为是一个特例,但其实是网络文学的一个规律。
  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是一个缠夹不清,复杂微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的厘清。在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网络文学具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当时不少人觉得新兴的网络文学很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文体和风格,迅速地对纸面文学构成冲击。许多人当时对于书籍的未来也抱着某种悲观的态度。但其实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这些预测有相当的差距。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像是纸面文学的延伸;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有了勃勃的生机,但却成了纸面文学的人才的储备库和发掘新的成功流行趋势的资源库。网络文学当然已经蔚然成风,但却还是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人人皆可为作家并没有威胁到传统作家的写作,而是让网上的成功作家找到了“落在”纸面的机会,也让成功的新的纸面文学的作者有了扩张自己的文化空间的机会。当年我们期望的新的文学形态当然也有端倪,但还显然没有长成参天的大树。网络文学当然也导致了我们阅读方式和生活形态的重要的转变,却还难以变成独立的、新的文学的形态。网络文学的成长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机会却还在我们的前方闪烁,它是诱惑、吸引,也是挑战和问题。如何理解这种复杂性仍然是今天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学的发展当然在十年中建立了自己的基础,但问题仍然像十年前一样扑朔迷离。这里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点”还是需要我们给予关切。
  首先,在十多年前,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预测网络文学会发展出一种“超文本”的新的文学的形态,也就是通过不断的链接使得许多人参与到写作之中,使得“作者”的概念趋于瓦解,而众多作者的参与使得文本的流向变得复杂而微妙,一种开放性的文本得以产生,网络里有机会容纳多种多样的文学试验。但从十年来的网络文学实践来看,情况其实并没有按照这样的预言发展。其实网络文学最初的形态反而是一种类似随笔散文的即兴的文字的展开和流行。这种文学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才有了展开自己的机会。网络文学其实是以对于传统纸面文学的模仿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许多网络作者其实是做着传统的“文学梦”的年轻人。正是由于在传统的纸面文学中没有机会,他们才将作品直接贴在网上。所以网上多数的作品仍然是一些传统的纸面文学中习见的东西。随着网络文学的展开,一些特定的文学类型在网上持续地引发兴趣,如校园和青春文学,玄幻和盗墓等写作在网络上持续地流行。然后就引发了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发掘和出版的热潮。于是,网络文学似乎并未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新的表达方式。但它的发展却改变了传统的纸面出版的形态。今天的纸面出版也需要看看网络的潮流,才能有自己的选择。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网络生活的依赖,使得郭敬明、韩寒这样其实依赖纸面出版获得名声的年轻人也更加依赖网络生活了。
  其次,网络文学由于没有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也就没有了传统的“守门人”。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论坛的风行,任何人的作品都有机会贴在网上。这当然会让网上的文学呈现出无比丰富的面貌。但网络文学其实既是一个可以被任何人读到的资源,却也是异常容易被湮没和被忽视的资源。任何人可以看到,并不意味着人们有兴趣来看,这样过去只有二三知己或者仅仅有自己本人欣赏的情况其实在网上还在延续。网络生活中的文学其实和纸面文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差异。
  由此看来网络其实是给了文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另外的阅读的可能,它不可能改变人类的趣味和阅读的习惯,只是给我们添加了希望,也添加了挑战。网络文学会取代纸面文学吗?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前景,但也有可能在一个早晨就会有新的状况出现。但我们知道,无论在纸面或者网络中,文学将存在下去。 


标签: 杂谈分类: 文化报道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在互联网上发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网络文学已走过十个春秋。   2008年7月4日,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站整合而成的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一艘航母由此诞生。
  网络文学这十年走过了怎样的路途?网络文学的前路将伸向何方?……本期第9~10版聚焦网络文学,既是一份纪念、回顾和怀旧,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索与展望。
  ——编者
张颐武
    十多年前在海外留学生的网站上发表,引起留学生高度关注的小说《白雪红尘》似乎是一部真正严格意义上在网络上首发的长篇小说。这部表现加拿大留学生生活的作品其实是一部具有传统纸面文学一切特点的作品。当时,由于其对于留学生生存境遇的逼真的描写而引发轰动,我记得我1997年在美国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就是留学生们推荐给我的。它的作者就是我的北大同班同学阎真。这部作品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名为《曾在天涯》的纸面版本,也受到好评。阎真也开始了作为一个传统的纸面文学作家的生活。网络上的发表对于他可能已经是相当遥远的过去的经历了。这一段历史我一直认为是一个特例,但其实是网络文学的一个规律。
  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是一个缠夹不清,复杂微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的厘清。在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网络文学具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当时不少人觉得新兴的网络文学很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文体和风格,迅速地对纸面文学构成冲击。许多人当时对于书籍的未来也抱着某种悲观的态度。但其实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这些预测有相当的差距。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像是纸面文学的延伸;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有了勃勃的生机,但却成了纸面文学的人才的储备库和发掘新的成功流行趋势的资源库。网络文学当然已经蔚然成风,但却还是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人人皆可为作家并没有威胁到传统作家的写作,而是让网上的成功作家找到了“落在”纸面的机会,也让成功的新的纸面文学的作者有了扩张自己的文化空间的机会。当年我们期望的新的文学形态当然也有端倪,但还显然没有长成参天的大树。网络文学当然也导致了我们阅读方式和生活形态的重要的转变,却还难以变成独立的、新的文学的形态。网络文学的成长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机会却还在我们的前方闪烁,它是诱惑、吸引,也是挑战和问题。如何理解这种复杂性仍然是今天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学的发展当然在十年中建立了自己的基础,但问题仍然像十年前一样扑朔迷离。这里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点”还是需要我们给予关切。
  首先,在十多年前,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预测网络文学会发展出一种“超文本”的新的文学的形态,也就是通过不断的链接使得许多人参与到写作之中,使得“作者”的概念趋于瓦解,而众多作者的参与使得文本的流向变得复杂而微妙,一种开放性的文本得以产生,网络里有机会容纳多种多样的文学试验。但从十年来的网络文学实践来看,情况其实并没有按照这样的预言发展。其实网络文学最初的形态反而是一种类似随笔散文的即兴的文字的展开和流行。这种文学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才有了展开自己的机会。网络文学其实是以对于传统纸面文学的模仿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许多网络作者其实是做着传统的“文学梦”的年轻人。正是由于在传统的纸面文学中没有机会,他们才将作品直接贴在网上。所以网上多数的作品仍然是一些传统的纸面文学中习见的东西。随着网络文学的展开,一些特定的文学类型在网上持续地引发兴趣,如校园和青春文学,玄幻和盗墓等写作在网络上持续地流行。然后就引发了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发掘和出版的热潮。于是,网络文学似乎并未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新的表达方式。但它的发展却改变了传统的纸面出版的形态。今天的纸面出版也需要看看网络的潮流,才能有自己的选择。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网络生活的依赖,使得郭敬明、韩寒这样其实依赖纸面出版获得名声的年轻人也更加依赖网络生活了。
  其次,网络文学由于没有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也就没有了传统的“守门人”。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论坛的风行,任何人的作品都有机会贴在网上。这当然会让网上的文学呈现出无比丰富的面貌。但网络文学其实既是一个可以被任何人读到的资源,却也是异常容易被湮没和被忽视的资源。任何人可以看到,并不意味着人们有兴趣来看,这样过去只有二三知己或者仅仅有自己本人欣赏的情况其实在网上还在延续。网络生活中的文学其实和纸面文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差异。
  由此看来网络其实是给了文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另外的阅读的可能,它不可能改变人类的趣味和阅读的习惯,只是给我们添加了希望,也添加了挑战。网络文学会取代纸面文学吗?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前景,但也有可能在一个早晨就会有新的状况出现。但我们知道,无论在纸面或者网络中,文学将存在下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4:43:04 | 只看该作者
爱文学,更爱网络


解玺璋

    网络是个好东西。怎么个好法?自由和民主。这是中国人一直渴望得到的两样东西,也是中国文学一直想要拥有的两样东西。因为据说,中国文学不行,作家、作品拿得出手的不多,就是少了这两样东西。
  现在好了。作家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基本上可以自己做主,而不必受制于出版社和报刊编辑了。即使还有一些限制,也挡不住随意写作、随意发表的爽的感觉。据说,网上发表的小说,一年超过了10万部,真是太壮观了!前几年长篇小说出版接近千部的时候,曾引起许多人的惊呼,说是文革前17年总共出版长篇小说不足二百部。和网络一比,只是它的百分之一,小巫见大巫了。《六说文学批评》的作者、法国文学批评家阿贝尔·蒂博代把活着的文学比作一条河,这么一比,网络小说就是浩浩荡荡的长江,而日常的出版简直就像一条小溪。
  但大家所期待的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家和作品仍然没有。也就是说,写作的自由并不直接带来作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可能相反。这或者是网络的传播特性决定的。它走不了高深的路线,却可以在另一方面发挥繁荣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因为,网络之于文学,首先是一种呈现方式,一种传播手段。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一点,它使得文学创作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日常的自娱自乐。历史上也是这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学最初从宫廷、贵族以及士大夫的“阁楼”里解放出来,成为市民阶层可以欣赏和消费的读物,也离不开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旦印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写作者的创造力和创造热情也就被激发起来了。当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时候,谁又不想试一试呢?
  这种写作的普及和阅读的普及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文学越来越远离高深,而变成一种肤浅、轻松、有趣的读物。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很多畅销的、流行的读物,最初都来自网络。网络成了目前图书出版业制作畅销图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如果从痞子蔡出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到现在不过10年,时间并不算长,但网络文学已蔚为大观,不可一世,并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网络文学不再只是一种呈现方式,一种传播手段,它还需要一种文学的身份,一种自立于文学之林的审美特征。这是目前争论比较多的一个方面。那些不承认网络文学为文学的人,固然在用传统的文学标准要求网络文学,但实际上,除了传统的文学标准,恐怕也还没有只属于网络文学的标准。几乎所有的网络写手,他们的写作,如果不是在网上发表,网上传播的话,那么,和传统的文学写作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前不久,我曾参加过一个网络短篇小说大赛的评比,入选的大约二百篇作品,基本上脱胎于传统文学写作。这固然和评委们的眼光有关,但也说明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适合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名不正,则言不顺。有人说,网络文学已经死去,我倒觉得它正处在一个生长期,它的独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至少现在还不存在“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品类——我这里所讲主要是文学、美学或诗学意义上的,而不是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这种分类意义上的。至于网络文学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可能给文学本身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能否形成新的叙事要求和审美特征,除了将更加通俗化、平面化和轻松化以外,更多的东西目前也还看不出来。这里还需要网络写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4:44:01 | 只看该作者
十年,网络文学改变了什么?

艾庄子
    2008年7月4日,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2008年,网络文学十周年。
    十年,网络文学发生了什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诛仙》、《梦回大清》、《杜拉拉升职记》、《浮沉》……这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吗?不是。
    十年,网络文学改变了什么?距离。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改变,在于让“距离”消失——于是,在互联网上,我们的阅读· 表达·分享一体化:阅读者即创作者,创作者即传播者,传播者即自媒体。网络文学就是在这种独特的方式中发展和演变的。
  讨论网络文学,首先要关注的其实是“网络”二字。就像罗盘和钟表的出现一样,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更重要也关键的是,互联网带来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改变。MSN、QQ、SNS、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社区……互联网塑造的“我”们,独立而不孤立。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思维模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事件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的演变,其实就是中国人在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与自我的变化中变化的轨迹。

零距离:
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
  或许《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启网络文学大门时,那个书名已经象征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亲密接触,零距离,距离消失。由此,我们迎来了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的时代。传统意义上作者-编者-阅读者的距离逐渐消失。于是,网络文学十年征程,就是一种“距离”的演变史:
  第一阶段,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告别薇安》、《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死亡日记》……它们的旗帜是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它扛起了消灭“距离”的旗帜。但是,其内核和精神的代表却是安妮宝贝。我和你、她和他、网络和生活之间距离的消失,不过是一种确认自我并寻找自我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的努力,一如安妮宝贝多年后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互联网的“零距离”仍然只是一种象征,事实上,“距离”仍然存在并主宰着一切。所以,这一批网络文学作者后来都不约而同地“告别”互联网,回到生活:痞子蔡重新回归蔡智恒,安妮宝贝进入文坛,两人都成为常态的畅销书作者;宁财神做了编剧,李寻欢做了书商……
  第二阶段,步飞烟、江南、明晓溪、何员外……《小兵传奇》、《昆仑》、《诛仙》、《九州》系列、《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悟空传》……新武侠、新奇幻、新玄幻、新军事、新言情,等等,一切“新”的要摧毁旧的,就像步非烟的新武侠要革掉传统武侠的命。这跟当时互联网要革掉传统的命的“时代精神”同节奏、共进退:新媒体要革掉纸媒的命,电子杂志要取代传统杂志的未来、e-book要消灭传统图书——事实上,谁也革不了谁的命,能够革掉的只有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三阶段,当年明月、金子、安意如、十年砍柴……《鬼吹灯》、《圈子套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民皆博、全网皆文青、公民写作、自媒体,互联网终于完成了阅读·表达·分享的面对面,形成“碎”阅读、“Ge”表达、“秀”分享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网络内容正在向深度发展,网络内容正在优质化。比如,2008年最重要的图书产品均源自于网络,《窃明》、《浮沉》、《庆余年》、《那一曲军校恋歌》、《如果这是宋史》……
  当互联网使得阅读·表达·分享间的“距离”消失时,因为距离而得以存在并获取“距离利益”的出版商-作者-读者的传统出版模式正在被瓦解。

时间流:
穿越文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6-2008年的穿越文学热,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学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的“距离”演变。
  第一代的原创穿越文始于2002年左右,伴随着这些穿越文走过的阅读者在2005年左右创造出第二代的穿越作品,并且引发了始于《梦回大清》的系列穿越作品;这些穿越2.0的阅读者在此过程中也开始提起笔来,于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出现了“穿越3.0”的系列作品,如《一年天下》。它们的特点是,因为阅读前面那些穿越作品才产生创作冲动,并且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客观上有“升级换代”的功效,如文学品质、对故事的驾驭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创作者也逐渐沦为当前的阅读者,或者部分作者重新从阅读者变身为新创作者。
  此外,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穿越文学还显著体现了“阅读者即创造者”的即时影响,即作品正在创作过程中,阅读者通过提供素材、建议建言,影响着创作的走向,使得作品为阅读者与创造者共同完成,甚至,创作者变身为传声筒或纪录者,使得其成为一个个“我”们协同创造的作品——就像维基百科一样。真正的创造者不是作品的署名者,而是由“我”们组成的阅读者。
  1997-1999年,在网络图书馆中“流行阅读”两大鼻祖黄易《寻秦记》和席绢《交错时光的爱恋》。2000-2002年,在日本的穿越动漫作品《尼罗河的女儿》和《天是红河岸》的影响下,中国穿越文开始萌芽。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写的人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成熟,到现在成了高潮。2006年,金子《梦回大清》的出版,引爆了穿越文从网络到现实的阅读潮流。2007年,系列穿越作品的跟风借势出版,形成了穿越文学年,直到2008年还余波未了。

空间感:
平行世界中,一切历史均可以重来
  伴随着时间观念改变的,是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空间感。
  《小兵传奇》、《搜神记》、《诛仙》等奇幻玄幻文学的潮流,《新宋》、《明》、《庆余年》等架空历史的小说潮流,正在推动着一种新的宇宙观、世界观与历史观:我即宇宙,在平行世界中,一切历史可以重来。
  互联网让“距离”消失——似乎真的让人与宇宙直接面对面,甚至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将自身无限扩大,在幻想中与宇宙同为一体,就像奇幻文学将自我的边界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中一样。这是最表层的观念改变,更关键的是,世界因此有可能是平行的。
  平行世界有三种假设:1,线性宇宙:时间是单向的,回到过去就可以改变现在。2,平行宇宙:回到过去可以改变现在,但是相应会产生出另一个未来或多个未来,而每个未来会平行发展,即:主人公所在的世界与被他改变的世界同时发展。3,莫比斯环式宇宙:主人公回到过去是为了改变未来,结果发现他所做的事都是命中注定(包括他回到过去这件事)。他可以改变进程,却无法改变结果,于是他一次一次地回到过去,反复在宿命中挣扎。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这一直似乎都是“科幻”;但在互联网诞生之后,这种平行世界理论得到了大量网络写作者的青睐。2002-2007年,玄幻、奇幻文学在互联网上的兴起与大热,不能不说与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流行有关。《小兵传奇》、《搜神记》、《诛仙》、《九州羽传说》、《九州缥缈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2007年7月1日,韩寒的《光荣日(第一季)》,也被冠以“韩寒首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名号出版。
  与此同时,穿越时间改变历史的《新宋》、《明》、《窃明》、《庆余年》……都在诉说着:历史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一切均可以重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49 , Processed in 0.0762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