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作家韩石山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16:3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手写我心
——著名作家韩石山述评
                                  郭展鹏
【摘  要】山西作家韩石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更是一位难得的文学传记作家。而且,他在文学杂志编辑和演讲方面也很有造诣。
【关键词】作家  韩石山  述评
韩石山,原名韩安远, 1947年生,山西临猗县人。韩石山是他的笔名,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两个考证:一是韩石山的出生年月日。教材上说是1946年12月,而他本人在各类作品集中说是生于1947年,那么究竟是哪年出生的呢,这在他的随笔《丙戌生人也》中就非常明确了:如果就农历来讲他生于1946年腊月十二日,而公历就是1947年1月3日。
二是韩石山的籍贯。教材《廿世纪山西文学史》说“韩石山生于临晋县”,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我考证,山西在1954年前有临晋这个县,但,1954年后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临猗县,各取县名首字。而临晋、猗氏则现在已经成为临猗县的两个“镇”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定位韩石山的籍贯呢?虽然韩石山是1947年出生在临晋县,但我觉得既然原来的临晋县已成为历史,现在的人也不知道,那么就应该用现有名称。并且韩石山在自己的作品集中也说自己是临猗的,所以,我觉得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韩家场”)
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在山西省汾西县当过多年中学教员。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并任《黄河》文学季刊副主编。韩石山曾担任过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清徐县委副书记(均属于挂职体验生活)。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韩按:已退休离职)。到目前为止,他的写作范围包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及传记文学等,尤其以文学评论和传记文学最为突出。素有“文坛机关枪”“文坛刀客”“酷评家”之称。并于2005年与叶永烈、董保存等十人被评为“中国当代十佳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韩石山在他的个人博客里就这样写道:“小说写不动了写散文,散文写不动了写评论,评论写不动了做学问,学问做不动了作讲演。这十几年,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不,该说是堕落下来的。”下面就分四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小说创作
韩石山上高中时候,便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了写小说的尝试。大学毕业分配到汾西农村后,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写小说是为了改变在汾西县教书的处境。1972年在省群众艺术馆办的《革命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倔师正梁》,署名韩石山(为避免猜忌)。1978年后,他的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猪的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轻盈的脚步》(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鬼符》(花城出版社 1989),中篇小说集《魔子》(重庆出版社 1986),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 )。
    (一)思想内容
1.作品题材绝大部分选自农村。反映文革中“四人帮”倒行逆施和“左”的政策给农民造成的疾苦的,有《麻缠主任》《争》《一顿饭》《自行车引起的风波》等。而《中农姚吉顺》《腊梅》《搭伙儿》则表现的是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面貌。
2.作品塑造的也绝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农村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类是农村老汉形象。他们勤劳、憨厚、老实、善良,身上体现了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耘的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如《猪的喜剧》中的万平老汉、《中农姚吉顺》中的姚吉顺、《石垒的地堰》中的满仓老汉等。另一类是年轻农村妇女形象。这些青年妇女形象大都俊秀、能干,在她们身上,人们能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快乐、追求和向往。按照他的说法是,描写妇女细腻的心理、缠绵的感情更具文学意蕴。如《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中的云香,《搭伙儿》中的锁秀嫂,《腊梅》中的腊梅等。
(二)艺术特色
1.顺畅如流,清新自然(李国涛语)。如在《搭伙儿》中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东山梁后边,日头冒出来了;山里的雾气,慢慢飘散了。玉茭叶上那毛茸茸的水泡儿似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始凝聚,滚动、掉落。嫩绿的叶片半透明似的,闪着光,忽而一阵风掠过,簌簌抖动,仿佛满地飘扬着鹅黄翠绿的小旗子。”
2.天然性情,纯朴真实。《晨雾》中有一段送客的描写:“她差我半步,默默地走在我的左侧。紧走一步就会赶上,她却不,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远不近,不即不离。起初我未意识到这是为什么,站住等她,她也站住了。我终于明白了,这是农村妇女尊重人的表示。勉强不得。”
3.幽默风趣,小有情趣。如在《绿锈斑斑的铜锣》中写刘维庆赶着开会撞见生产队长杨世忠的一段文字:“走着走着,不知冥冥之中的哪路神仙施了个定身法,把他给定住了:前脚撑着地,后脚尖踮起,身子微微前倾,脑袋一动不动。不是神仙是人,确切点说,只是个人影,还是离他几步远的地方。怕碰见到底还是碰见了。”
他自己也说,如果我在艺术上有什么追求的话,那就是“返朴归真”。韩石山的小说发表得不算少,并且“质量也够八九分”(评论家阎纲),但没有很突出的作品,他的真正的文学优势不在小说创作。
二、散文创作
散文创作是他的优势,更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亏心事》(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8)、《我的小气》(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纸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此事岂可对人言》(2006年)。
(一)思想内容
1.民俗散文。韩石山对民俗学很有兴趣,尤其是农村的风俗习惯,比如散文《山庄婚礼》就是对农村婚礼的逼真微妙的描绘。《山曲曲得吼》写出了作者对民歌的由衷的喜爱。调回太原之后,又为《太原晚报》写了100篇连续性的散文“太原印象”。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中,挖掘出独到的地域文化心理旨趣,如写小吃的,写打煤糕的,写做西红柿酱的等等。
2.私情散文。一是写亲情的。如《蜕衣小史》,就是从自己的穿衣史,流露出作家从心底对母亲的一片真情。还有《替母亲扫街》《我家的年历与日历》等。二是写师生情的。如《马烽对我的恩德》《文人马烽》写了作者与马烽交往和师生之间的情谊,字里行间拳拳之心可表可述。还有写西戎的《抚信欲哭泪已干》以及写自己初中数学老师董弼管的《绵长的记忆》等。三是写友情的。如《邵燕祥先生》《陈子善先生》《陆灏赠书》和《“海上混蛋”程德培》等。四是写爱情的。如《妻子的衣服》《常新的往事》等。
3.世态散文。严格的讲应该称其为杂文或随笔,这方面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也比较杂。小到生活琐碎,中到城市建设,大到国家时事,他什么都写。如《不要再糟践中学教师了》站出来替中学教师说话,喊出了“不要再糟践教师了,更不要借学生的名义糟践教师了”的呼声。《一个人的山西》则把山西比作一个人,表达了作者对山西由衷的关注。《我家与中国经济》则把自己家与国家经济类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此类的还有《古老有什么用》《请说你是山西人》《我看太原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农民工是个歧视性称呼》等。另外,韩石山还特别地关注女性,并且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海霞与现在播报之研究》《欣赏美女》《路上的女人你要看》《把女人当女人》《山西的女人》《太原的女人》《轻薄的报应》《街头访美有心得》,还有最近在《太原晚报》“时尚”专刊发表的《但愿人间花不败》《关于靴子的美学研究》《美女必有绯闻论》等。关于韩石山与“女人”的情结,他在《男人眼里的女人——在太原市女记者联谊会上的演讲》中这样写道:“我小的时候,家庭这个范围里,是没有女孩子可交往的,连堂姊妹都没有。这样,我从小就对女孩子有一种好奇心,一种神秘感。再就是,我年轻时几乎没谈过恋爱,不知道什么叫爱情的滋味。”“饥者易为食”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研究女人的兴趣。
(二)艺术特色
1.文笔俏皮,含蓄睿智。如在《海霞与现在播报之研究》中描写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海霞颔首的动作:“下颔往里一收,约10度至12度的角;整个头部向左上方一扬;再向右下方一摆;回复到原来位置并开始说下一句话;做第一至第三个动作时,嘴角一定是横向咧开的;从第二个动作开始到第四个动作,右眉毛向上轻轻一挑。整个动作一般在五分之一秒到三分之一秒内完成,最多不会超过二分之一秒。”
2.情真意切,娓娓而谈。每篇都写出了他本人的真性情,如《常新的往事》中写自己的妻子:“她一直在老家劳动,跟母亲、诸弟生活在一起。我工资有限,大家庭里人口又多,每次回家,我只能给她三五元的零花钱。记得有一次,给了她五元钱,临走路费不够,她又默默地把那五元钱递到我手里。”在《太原的女人》中写的:“说来实在是越老越不成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走在大街上,还要时不时地瞟一眼过往的姑娘。遇上那年轻漂亮的,瞟一眼还要瞟第二眼。只给自己定了个界限,绝不扭过头来。我的眼睛近视,见了师长常看不清,忘了打招呼,用在这上头又灵光得很。就那么一瞟两瞟,脸盘身段发型衣饰的优劣,立马就判他个一清二楚。”
    三、文学评论
韩石山的评论文章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是他的文学评论,另一方面的他的文学批评。
首先看他的文学评论。他的评论文章不像一般的评论家那样重逻辑思维,讲究行文的严谨,用语的分寸,而是任凭自己感情的流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例如《他超越了自己——评田东照的小说的创作》《人力车夫的挽歌——郁达夫<薄奠>赏析》《又得浮生半日闲——郁达夫<半日的游程>赏析》《明日黄花亦芳芬》等,而刊登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上评价贾平凹小说的《且化浓墨写春山》则是他认为最满意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写的,但文中的许多感受,他却酝酿了很长时间,许多美学见解,他也提炼了很长时间,算是厚积薄发吧。并提出:“如同政治可以涵盖一切政治活动一样,艺术同样可以涵盖艺术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它本身也就是它的作用和目的。太平盛世,提倡一下为艺术而艺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的文学评论文章主要收集在1989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韩石山文学评论集》中,但也散见于其他杂文随笔集。
    其次看他的文学批评。在韩石山看来,“批评家和作家绝不应当是勾肩搭背的兄弟,不管私交如何,面对作品,批评家只能是出手凶狠的拳师,出手凶狠才是批评家的本分。” 韩石山的批评文章似乎没有预设目标,而是随行就市,特别是那些文坛上已有定评又颇有脸面的文人学者。韩石山认为,不管是多大的学者,多有名气的作家,出现错误就应该受到批评,而作为一名评论家,就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展开批评。他的批评文章从不隐姓埋名,对被批评者,也是指名道姓,直面其隙,毫不留情。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坦诚心胸与艺术的勇气。韩石山批评过张中行、谢冕、余秋雨;也尖锐地给王朔、刘心武、汪曾祺指谬。在一次国际性王蒙作品研讨会上,韩石山作为王蒙特邀与会者,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偶尔炫耀文化部长身份,是一种小人心态。韩石山近几年横刀立马驰骋文坛,不管你来自何方名门贵人,只要犯在他手下,即刻擒来祭刀,且见血见骨,故有“酷评家”、“文坛刀客”之誉和文坛 “北韩南王”之称。(“韩”指山西作协的韩石山,“王”指南京大学的王彬彬,这两个人都以敢于向名人叫板而蜚声文坛。)于2006年1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批评随笔集《谁红跟谁急》。
四、传记文学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韩石山索性不写小说了。一方面投向现代文学的史料研究,尤对新月派人物倾力,陆续写出人物传记《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等传记文学著作,给自己奠定了学者型作家基石。并且还出版了《难忘徐志摩》《徐志摩与陆小曼》《悲情徐志摩》《徐志摩书信集》《徐志摩散文全编》《徐志摩诗歌全编》《徐志摩全集(全八集)》《徐志摩图传》等相关著作,这也许正应了他在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演讲中所说的一个写作者的一生应该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研究乡邦文献”的安排吧。
然而,韩石山研究现当代文学引起“原子弹爆炸式”轰动效应的还是2005年10月出版的那部学术专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本书仿照常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命名。虽然这个名字有炒作之嫌,但还是抓住了中国人对读书的选择习惯。至于创作研究的动机,在他本人认为:“学校教育把鲁迅的作品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强词夺理、尖酸刻薄的文风也带来过负面的影响。中学课本选了这么多鲁迅的作品,是在用偏激的思想来教化学生。读胡适的文章可以接触一些现代的思想,树立一些正确的人生理念,了解做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什么,对思想正在成型期的年轻人来说是适合的;而鲁迅文字中那些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还原鲁迅,正确评价他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在文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不妨碍他的伟大和可爱。”虽然在书中作者观点尖锐,可是行文却文字平和、从容不迫。作者力图用史实说话,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是简单的归类,而是从史实的翔实考证中得出他的观点。这种资料的引用并非截首锯尾,一叶障目式的自言自语,总能找到事实的帮衬。
      正是由于他在传记文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2005年10月15日,中国传记文学协会和《名人传记》联合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佳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五、对韩石山的几点评价
(一)韩石山应该属于二流小说家,一流的评论家,顶流的传记文学家
1.二流的小说家。我觉得,表现人性、哲学和伦理的小说属于一流小说,表现和反映时代和政治变革的应该属于二流小说,而那些只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的动人离奇的则应该归属到三流小说的行列。2006年12月韩石山针对青年作家李骏虎的小说《留鸟》的一封回信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应该在语言流畅煽情,故事曲折动人以及寓有重大哲学命题上努力,而不是革命和变革。
2.一流的评论家。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他能以睿智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评论中“关乎世道人心”,“见出个人性情”,无疑蕴含着针砭时弊、匡正世风的力量。对于时下的抄袭之风、吹捧之风、腐败之风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抨击。
3.顶流的传记文学作家。这样说不仅是因为他被被评为“中国当代十佳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这一称号,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能为著名作家李健吾立传,而且他的《徐志摩传》在同类传记作品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二)韩石山是一位非常真诚睿智的作家
有些人对韩石山的评论是“油腔滑调”“尖酸刻薄”或者更有人说他是“老不正经”。其实,这都是他们对韩石山不了解的缘故。其实韩石山是一位非常真诚的作家。首先,他对自己的心灵世界从不隐晦,读过他文章的人就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即便是自己的一些隐私也不例外。这也正应了他的那部散文集《我手写我心》,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这篇文章叫这个题目的原因。其次,他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体无完肤”的批评的基础之上的。(“他早就从头至尾把自己扒个精光,有人想揭批也就难下手了。”)也就是说他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后,他的“油腔滑调”“尖酸刻薄”恰恰也表现出他看问题的准确、老到和深度。
(三)韩石山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平民作家
说他勤奋,是因为这几年他不仅是《山西文学》的主编,而且每年都要出一本书,甚至两本以上。仅2006年一年就出版了像《谁红跟谁急》《李健吾传》《徐志摩书信集》《此事岂可对人言》四部。
说他是一位平民作家,一是因为他没有学者的架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现在他也是副厅级干部了,但他还能记得当年和他一起在汾西县教过书的老朋友。二是他从他投稿的地方就可看出来。一般的大作家是不会向像《山西晚报》和《太原晚报》这样的小刊物投稿的,但韩石山不一样,他不仅写,而且还大量地写,比如我刚才提到的《但愿人间花不败》《关于靴子的美学研究》《美女必有绯闻论》等文章。三是在互联网创建个人博客,在《山西文学》开辟“主编信箱”。更能让读者了解他,关注他,拉近作家和读者的距离。
(四)韩石山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文学杂志主编
正如有人所说,韩石山是一位刊物经营的探索者、冒险家和实干家。为了在“市场化”与“纪律化”的缝隙间求生存,他以非常规的思路,非常规的操作首创大树特树“主编个人崇拜”,他为《山西文学》拟的广告词就是“期期都有好文章,期期都有韩石山”。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时下各省文学月刊非常不景气的情势下,《山西文学》已开“立足山西,争议全国。贬之者不少,赞扬者尤多”局面。在生存状态上,刊物收支两比,有所盈余。这在全国省级文学月刊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五)韩石山还是一位演讲艺术高超的演讲家
同样,他的演讲也是犀利、幽默而不乏学者睿智。他在《骨气与学问——韩石山学术演讲录》的序言中这样评价他的演讲:“我爱它们,胜过我的那些小说,散文,评论,还有什么狗屁文学。”看来,他对自己的演讲还是情有独钟的。

(韩按:下面这个目录是我自己放在这儿的)
韩石山著作目录

1、猪的喜剧(短篇小说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2、魔子(中篇小说集)          重庆出版社           1986年
3、轻盈的脚步(短篇小说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年
4、亏心事(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8年
5、韩石山文学评论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9年
6、鬼符(中短篇小说集)        花城出版社           1989年
7、我的小气(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年
8、我手写我心(文学评论集)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3年
9、得心应手:作家的训练(专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3年
10、别扭过脸去(长篇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
11、文坛剑戟录(散文集)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
12、李健吾传(专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6年
13、黑沉中的亮丽(散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4、纸窗(散文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年
15、真实是可怕的(散文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9年
16  李健吾(专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年
17、回到常情常理(散文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
18、路上的女人你要看(散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年
19、徐志摩传(专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年
20、寻访林徽因(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
21、韩先生言行录(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
22、徐志摩与陆小曼(传记)         团结出版社          2004年
23、文人的脾气——韩石山文学批评选
书海出版社          2004年
24、最后的一次演练——韩石山社会批评集
书海出版社          2004年
25、骨气与学问——韩石山学术演讲录
书海出版社          2004年
26、薛佩珍传                    远方出版社          2004年
27、悲情徐志摩                  同心出版社          2004年
28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5年
29  徐志摩图传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0  谁红跟谁急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6年
31  李健吾传(修订版)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2  此事岂可对人言              作家出版社          2006年
33  民国文人风骨                陕西人民出版社      即出
34  张颔传——一位睿智的学者    三晋出版社          即出


自印书:
韩石山文学书简(三十二开本)                        2005年
混迹文坛又一年(十六开本)                          2005年
韩石山崔巍通信录(十六开本)                        2005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6:53:32 | 只看该作者
你一定要读韩石山                                              朱航满

                                一

  我有两位老师,都曾当面和我谈论山西文人韩石山,一位老师在当下可算上是全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了,拿过国家的最高评论奖,地位很显赫;另一位老师出身上海著名学府,受过名师教诲,拿了博士的头衔,出版过数本学术论著,眼光应该不错。两位老师我都是尊敬的,但谈论起韩石山,却十分不同,前一位老师说韩石山文章如赤膊上阵,刺刀见红,勇气可嘉;后一位老师说韩石山有辱斯文,简直丢尽了文人的脸面。两位老师都是将韩石山作为对我教诲的范例,原因是我曾写过几篇评论文章,受到老师们的偏爱,因此有意将我悉心栽培。可是我并不清楚,为何他们都要用韩先生作为例子来教导我。
  韩石山的文章我偶尔读过几篇,感觉还好,但并未注意和搜集阅读,书店里见到他的书也大都翻翻罢了,这也许是因为老师们悉心教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我注意韩石山的文字大约还要拜赐网络,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浏览博客,通过博客的链接像走迷宫一样找到了韩石山先生的博客。因为知道了韩石山的大名,于是就和自己的博客做了链接。韩石山是一个积极的博客写作者,其实是每隔几日将他的文章贴在上面,但他和那些发表留言的网友们交流却让我感到很意外,大多名人是无暇和普通网友们交流浪费时间的。由此,印象甚好。
  韩石山的这些博文我大约也没有认真读过,但有两篇文章我是很认真的读了的,从而改变了对韩石山的印象。一篇文章是今年年初,我从韩石山的博客上知道,上海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教授在《南方文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评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文章,那文章恰好我读了,很佩服,写的尖锐大胆,是一篇好文章;韩石山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回应文章《让我们一起谦卑服善》,讲道理,谈体会,冷静客观,丝丝入理,很有风度,也让我佩服。本来是关于鲁迅和胡适之争的,但让我却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学者风采。韩先生的文章后来也被《南方文坛》杂志刊载,但我当时读此文时却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以我对韩先生的印象来看,这一次一定会有好戏看的,两个高手相遇,不交手个十几回合是难分胜负的。但我却遗憾的发现,他一篇十分冷静的回应文章出手了。难道老韩是害怕这个复旦大学的年轻博士生导师不成,或者难道是老韩故意以柔克刚、老谋深算不成?
  那本引起争议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没有读过,但韩石山关于胡适和鲁迅的文章我读过一些,大约知道了几分内容。这些年,韩石山的文章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薄,尖锐,如鲁迅风一般,我想这可能和他走近胡适有关。四川文人冉-云-飞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多读胡适可以改变人性》,我看这几年韩石山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与胡适耳鬓厮磨还是颇有收获的,否则我看韩石山一定会为郜元宝先生写一篇“韩石山教你写文章”的。文章不再分胜负,重要的是讲清道理,要放在以前,那韩石山真是“谁红很谁急”,哪能等到著名学者郜元宝主动出击了。上面提到的另一篇博文,是韩石山送给他在太原的朋友谢泳的。谢泳先生要去厦门大学当教授,韩石山写了一篇文章《送谢泳先生之厦门》,文章情真意切,好不感人,如果曾经见识过韩石山的评论文章的风采,那么这一篇文章真是让我见识了韩石山散文写作的才华。于是,因这两篇文章,我匆忙从图书馆里借来了早就看到的那本韩石山的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读来真是十分快意,直到两口气读完——中间上了一次厕所。
  文章这里荡开一笔,韩石山在太原与谢泳先生数十年的交往,彼此关怀影响,他的这篇文章可为证据。这些年谢泳先生在山西太原推举胡适,还编辑过一本《鲁迅还是胡适》的著作,而韩石山的文章以前大有鲁迅风,这几年却不断鼓吹胡适,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谢泳的影响。这是我的猜测,否则韩石山的那篇文章怎么能写的那么伤感动人呢?君子之交,思想之交可为上乘,现在谢泳要去繁华的沿海城市了,韩石山不知道是否真会孤独?

                                         二

  韩石山的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读的之所以快意,因为他的文章幽默、大方,有见地,有风骨,更重要的是文章真诚,不虚伪,不矫饰。先说幽默,韩石山的文章曾让我数次边读边笑,特别是他写童年的几篇文章,惟妙惟肖,写到位了儿童的心理;而他作文并不是简单地描述,特别讲究技巧,如《母亲是怎样镇/压知识分子的》、《我在山东游学并快乐的成长》两篇题目很吸引人,等读完了才发现是两篇内容皆反其道而行之的散文,文体在有意模仿文革中的交代材料,实在是幽默风趣。
  再说大方,韩石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性情的文人,但他决不虚伪,有弱点有缺点都不回避不掩饰,诸如《轻薄的报应》、《路上的女人你要看》这样写作那些正人君子们看来并不光彩经历的文字,读后却觉得文章大方,作者更是磊落有趣最后说见地,以前我最不喜欢文人讨论现实的文字,大多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以前在书店翻过这本书,看到文集中有一些关于现实的文字,觉得一个文人怎么还有资格讨论市政建设和农民问题?这次集中读了诸如《我看太原市政府的执-政能力》《一个人的山西》《最后一次演练——非/典时期的游戏与呓语》等文章后,简直就是佩服,真是有见识,有胆识。讨论太原的市政建设,写得有气魄,从现实体验谈论问题,有实据,尖锐但不刻薄;再如谈论非-典,指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敬畏之心,警惕不要陷入“危机—庆典”的历史怪圈,如此等等,都是发人深省的。
  以前读韩石山写的文学评论文章,臧否人物,快意恩丑,实在痛快。我知道他曾经写评论得罪了某文坛大腕,引得众弟子齐上阵,热闹如围剿一般。但我翻他的那本《谁红跟谁急》,还是将那些文字收录了其中。这件事情至今早已尘埃落定,但韩石山一人拔剑镇静自若的气概真可谓有文人风骨。我早就听说一些所谓的文坛名人是动不得的,这样的文字韩石山却写了不少,我提到的这本书里收录的不少。
  韩石山写评论有风骨,他的其他文章和著作同样很有风骨。以手头的这本手《此事岂可对人言》为例,我在读完书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此书的封面设计中罗列了许多文章名,其中有《海霞与现在播报之研究》《闲话事件与一个漂亮女子的苦衷》《还鲁迅一个公道》《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等,可是翻开书却发现,文集中并无收录。我的猜测,此文集在出版中将原计划的这几篇文章删除了,但书封设计却没有改变。不知道编辑是否有意为之?不过,这几篇我大都后来在他的博客上读过,以第一篇《海霞与现在播报研究》为例,通过对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风格的研究,以一种幽默风趣的笔调写出了主持人海霞与其节目主风格的独特与优美,而恰恰是这种作家极为倾慕的突破却折射出国家机器美学的普遍性无趣与坚硬。这些文章的写作,我看还是有一个文人的风骨和担当在里面的。回头重读了这本书的前言,韩石山说他写文章讲究“经世致用”,然后我又用心读了其他的一些文章,发现不少文章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珍惜恶名》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作家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许多给人留下坏名声的趣事,但反过来一想,实际上他是为了写一个文人或者说是一个常人争取本应有的尊严所付出的代价。这样的文章,他写的不少,也算是作文的技巧高妙了。
  韩石山的文字有如上这样多的特点,使得他的文章魅力不凡,至少在当下文坛是十分独特的,但并非写出有如上的几个特点就能有如此魅力,我看不见得。他的散文有魅力,最重要是其间的真诚,性情与练达。文人做文章喜欢端着架子,充当圣人,书生气十足,但韩石山则不,他的文章后面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你一读这文章,肯定知道这一定是韩石山先生的,因为这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韩石山。而许多假充正经面目相似的文章,都因为他们的作者都在文章后面把自己当成了圣人。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中就曾指出,写文章,后面必须站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则必须是活生生的作家本人,我想韩石山是抓住了这个写文章的秘诀。因此,他写的文章我们读来感到很亲切,有知己之感,如平常哥们间的聊天一样自在。如《男人眼中的女人——在太原市女记者联谊会上的讲演》中他写到自己对于女性的爱怜,《我的翻身计划》在谈论写作之外谈稿费,谈自己的小经营,小算盘,对于这么有名的一个作家,这文章非但不让我感到小,而是看到了文章后面一个洞开的,精神豁达的人。这些文章,有多少人能写出来,又有多少人能写好?

                       三

  韩石山写过不少评论,将文坛拨弄的翻江倒海,因此得了一些声名,许多人从未读过那些文章,只是知道他曾经写文章将那些文坛名人给惹了。我后来读了那些文章,觉得大多很有道理,写得非常激烈,直言不惟,酣畅淋漓,不愧是“文坛刀客”。他的那些研究著作,我也翻过,下了真功夫,有的考据文字可谓曲径通幽,一路风光;而有的研究文字虽然并非全能服众,但也是娓娓道来,自成一家。一个小说作家转身写评论和做研究,竟然比一些终生专职写评论和搞研究的还有名气,还有成就。我的两位老师,大约也是因了韩石山背负的这声名,拿他作案例罢了。因此,前一位老师将韩石山比喻成文坛上激扬文字的酷评家,后一位将韩石山比喻成死缠烂打的文坛投机者,前者暗示我不妨也写几篇酷评,后者则让我与这些投机出名不安心做学问的人距离远点。老师们都是一番良苦好意,所谓的酷评我也许会大胆地写几篇,投机者自己却是不会当的,只是他们大约都误解了韩石山。实际上,韩石山既非酷评家,也非投机者。他乃是不平则鸣,拔刀开路;做学问,成一家之言;关心现实,有入世情怀;人性练达,文如其人。如此罢了。而我写此文,一是为韩石山鸣不平,二是觉得韩先为人为文皆很潇洒,十分敬慕。读书就像找朋友,因此借用一句流行名言:你一定要读韩石山!
——原载《读品》2008年6期;《青岛日报》2007年9月8日、15日发表删节版《文人的风流与风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17:47 , Processed in 0.1302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