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州记者的对话
记者:我是看了央视节目后,才知道您的。节目中说您是苏州画家,后来我查了一下, 80、90年代媒体的资料库里面就已经有了你的名字了。但是,那时的报道非常简单,就是介绍您和几个画家做的一个画展。我想,原来您这么早就出现了。因为我做文化产业也认识一些画家,但是没听说过您,可能后来您有一段时间离开苏州了,所以也没见到过您。 于少平:苏州是一个什么概念?苏州在80年代以前,在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厚的一个地方,书画方面有汪星伯、沈子丞、祝嘉、宋季丁等,都是有很深厚的底蕴文化人。改革开放以后呢,庸俗画家占上风,所以,我跟苏州几乎没有联系了,因为在苏州可交流的人很少。 记者:就是功利化的东西大于艺术化的东西了? 于少平: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们已经太表面化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中国“国学”对人的要求,“国学”是为了做人、修人。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认识世界,一个是自己是如何做人的。中国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包括佛教,都是对人的要求,这个是艺术的本。苏州几乎所有的画家是不懂这些的。我在苏州曾跟一些圈内人讲过一个事,我说苏州文化界应该重视两个人,一个人是朱季海,应该知道这个人吧?章太炎的关门弟子,他这个人很有本事。还有一个应该重视的,就是我,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所以我也漂走了。其实我不承认我是苏州画家,我说我是北京画家,因为我长期在北京。在苏州我是隐居,没有人知道我回到苏州,我几乎跟圈内没有一点来往。 记者:我看了你妈妈画的油画,她说是我儿子教的,她说其实也不难嘛。 于少平:是不难。湖南电视台,还有中央电视台做我节目,那几位编导第一天就可以画出一张油画。 记者:您对线条的分析理解能力,我觉得很对。 于少平:画画初级阶段是看线条,初级阶段你要入门。当然有很多例外的,你比如说张旭、徐渭,你敢跟他比吗?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修炼文化,修炼高的人,就没有“相”可以限制他,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到那个高度的时候,你应该有个东西限制住他。 于少平: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讲太极拳很慢,太极拳是慢的吗?它要真正实战的时候它不是慢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它有一个标准。中国文化是什么呢?中国最早是没有宗教的。从战国才开始有思想家。儒家可以叫儒教,道家是哲学,后来生发出道教,释迦牟尼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也是一种思想,它并不是一种宗教。那么它告诉你成为什么呢?告诉你成为仙人、圣人、神人,最差也做个贤人吧。如果我们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比较的话,一个大师教你,他把一套拳教给你了,你会打了,貌似很像,但是你是大师吗?不是。为什么呢?精、气、神、韵不对。这就是中国文化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说有个小伙子30岁,是中国的中医大师,你信吗?30岁,他做书法大师你信吗?但是西方文化里面,30岁之前不成功你就没机会了。西方是用智的文化,天才的文化,中国人是用慧的文化,心灵的文化。心需要修,要讲状态,状态是修出来的。所以智慧是两个词,一个是头脑,一个是心,所以两种文化是两大类的东西。我断定中国文化将来在世界上肯定是半壁江山,它和智力没有关系。我们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是愿意修炼的。 记者:据说你要在北京做节目,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于少平:主要谈中国绘画原理,可能还有中西文化的比较。为什么原始时期艺术中西差别不多?为什么从古希腊和中国的战国时候开始有分支?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都不同,为什么西方有雕塑家的名字存在,为什么中国没有雕塑家的名字存在?中国的雕塑达到什么水平?西方雕塑达到什么水平?西方关注自由女神雕像衣服下的肉体,中国人永远关心自己想象当中最好的东西。这是两种文化不同的概念产生了一种分支,一直到现在,西方变成一种反叛文化,它总有一个创新和反叛。中国人永远是延绵不断的继承,那么它对东方文化有什么好处,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好处。这两类文化我们怎么看?贡布里希写的《艺术发展史》,他是讲怎么看西方艺术。贡布里希是写给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有机会我就准备做这样一本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书。 记者:那您会把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领悟做普及吗? 于少平:在做!我在《走进科学》的节目中已经普及了很多东西,影响了不少人。 记者:你是通过电视来普及的,会不会自己办一些班或者开一些讲座? 于少平:会。 记者:我知道您有很多弟子,但您的学生都是那种离绘画比较远的。 于少平:我做三类,第一类要传承我东西的,做我入室弟子,做我入室弟子的肯定要做好书画家,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用十年吸收传统,至于他以后走什么路,是自己的事情。第二个是办班,作为一种普及,这种普及就是培养人的眼光,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对中国书画的判断力提高。现在的体系错误,判断力没了,我作为一种普及。第三,就是利用媒体去讲,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讲出原理。 记者:社会发展到现在,它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于少平:其实是这样的,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画家也关注。中国画家截然相反,只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品味,跟政治无关,跟钱多少无关。他不是回归,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人有内心、有品味、有修养。 记者:对,它在艺术上的这种审美是两个概念? 于少平:一个人的大气,一个人审美的朴素,这跟政治没关,跟投入政治的门槛没关,所以中国文化更关心的是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