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8:0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这个问题。文学与艺术的融通和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画融通,则是文学与艺术的融通中最为活跃、成果也最显著的一种审美活动和创作实践。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做着诗画融通的尝试。后汉刘褒,依据《诗经》的诗意,画出了《北风》和《云汉》图。晋人顾恺之以嵇康诗作画,并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殆至唐代,乃“诗画融通”的大觉醒时代,王维身体力行,融通诗画,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至境。杜甫开一代风气,写下了大量题画诗。到两宋时代,诗画融通已迈进自觉的时代,从苏轼“诗画本一律”美学主张的提出,到宋徽宗赵佶“三自”举措成功,即自画、自己作诗、自己题写于画面上,开创了我国题画诗史的新纪元,这都说明宋代人已经自觉地融通诗画艺术。元人在画学鼎盛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诗画艺术结合、融通的历史进程,元代画家钱选、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多才多艺,能诗善画,他们常于画上题诗,甚至像倪瓒那样,“每作画,必题一诗”(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三)。
艺术的异同,为诗画融通提供了先决条件。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声”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形”的艺术。中外哲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差异,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艾德门茨《希腊抒情诗》引)宋代画论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林泉高致》)中外哲人从诗画的两个不同侧面论说它们的差异。其次,绘画通过画面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一瞬间的人和物的形象,表现静态中的美。而诗歌可以超越生活断面、延伸时空间的限制,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
诗与画的异同,是诗画融通的前提,这两种艺术互有短长,通过融合、渗透,可以取长补短,起着互补作用。宋人蔡絛《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两字,说得很透彻。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些言论,正是诗画融通的理论基础。
诗画融通的研究,我们的祖先早已作出过很多努力,现当代学者对这个问题亦很关注。钱钟书先生非常重视诗画融通,他有许多阐发诗画融通的论文,或则论文中带到诗画融通的内容,如《读〈拉奥孔〉》、《通感》、《中国诗与中国画》等。钱仲联先生《梦苕盦诗话》论述清代诗人时,每每征引他们的题画诗,加以评骘。他讲论清诗,指示学生要研究画论,说:“姚燮很推崇黎简,黎简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姚燮于戏曲、小说、画皆通,有共同点。戏曲、小说、画,有相通之处。对各种艺术要有研究,对创作研究有好处。特别是画论与诗论有相通之处。画派别有南宋北宋,诗论中有许多是从画论里面来的。”(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

诗美,画也美,诗画融通后,艺术家将带领大家进入更为精妙的审美世界中去。
诗画融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这里,东坡论述了“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这两种诗画融通的表现形态。
我们先说说“诗中有画”的问题。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景物,摄取其中富有画意的美感,用诗句表现出来。工于描写景物的诗人,常常能做到这一点。《宣和画谱》论王维诗云:“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杜甫的“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野望》),都是极富画意的诗句。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中附有其子郭思的记载:“思因记先子常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例如“女儿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羊土谔《望女儿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都是可以入画的诗句。这种例证,在唐诗中是举不胜举的,像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苏州人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曰:“读之如身入图画。此等真率语,非学步所能,兴趣笔墨,脱尽凡俗矣。”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曰:“读此诗如展秋山晓霁图。”明人黄凤池曾经汇集唐人绝句若干首,请人书写、绘画,编成《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唐诗六言画沿谱》,总称《唐诗画谱》。黄凤池便以“诗中有画”的美学观点作为遴选诗篇的标准。
其次谈谈“画中有诗”的问题。朱景云《唐朝名画录》论王维:“《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出笔端。”就是说画里富有诗意,是画中有诗。董其昌《画旨》说,“画中诗”惟王维得之,到了元代,黄公望得之,因题六言诗,曰:“诗在大痴画前,画在大痴诗外。恰要三百余年,翻身出世作怪。”恽向甚至认为,元人画往往画中有诗意,他说:“元人之画,不论是某家某家,不论意多于象,展卷便可令人作妙诗。”(此语载陈夔麟《宝迂阁书画录》)拈出倪瓒、王蒙、吴镇诸人画验之,其言不诬。唐人舒元舆作《桃源图记》:“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境中。”李贽《焚书·诗画》论唐人这幅《桃源图》,“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画幅富有意蕴、情韵,意境深遂高远,耐人寻味,俗语说很有“书卷气”,便是“画中有诗”。(吴企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05 , Processed in 0.0971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