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戏水 文坛漫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3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描述:雪地倒立,另眼看世界
图片:雪地倒立,另眼看世界.JPG


雪地倒立,另眼看世界

长江戏水  文坛漫步
——赵金禾日会四“情人”
记者/李红艳

      俯身,头顶地,双手插进积雪,腹肌用力,双腿上提,并脚倒立。寒冬的亲近穿透白色泳帽与手掌,钻进头皮指尖向赤裸的肢体疾驰而来。满目的积雪在江滩蜿蜒,晨曦笼罩的江面上,挺立着长江二桥寂寞的身姿。
    透过泳镜,赵金禾以另种眼光看世界。
    “哧”,蓝色泳裤包裹着的赵金禾像一块燃烧着的烙铁,扎进了冰冷噬骨的江水。
    这枚“烙铁”,已刻上70个年轮。
    “每天的生活,从一条河流开始:长江。这是我的天堂。这天堂是用水建筑的。”移居武汉10年的赵金禾终于走进孝感读者的视线,他讲述冬泳队故事的中篇《谁家月亮》正在《孝感晚报》连载。
    4点半起床,5点出门。骑上自行车,5分钟进江滩,沿临江亲水道骑行25分钟,到达江岸冬泳队的小木屋。自称“70后”的赵金禾,每一天都从与江水亲吻开始。
    长江,是他的第一个“情人”。
    面对江水,掏出陶笛或葫芦丝,吹上10分钟,看江水在音乐声中涌动。脱衣,倒立,跳江,挥臂划水。上岸,冲洗更衣后,“扯皮拉筋”(自创健身操)50分钟,踢键20分钟,收工。返程。神清气爽的赵金禾静候着第二位“情人”的精神按摩与心灵对话。
    打开电脑,写作。每日上午的必修课,十年退休一惯制。
    《睁着眼睛是天黑》、《宣传部长》、《幸福其实很简单》、《中国外公和美国外孙》、《檀香山的天空》、《谁家月亮》,都是赵金禾近期的作品。对于从53岁开始专事中篇小说创作,曾经发表60部中篇,仅1996年就刊发11部,并两上《人民文学》头条的赵金禾而言,目前的“动静”小多了。不在“雷区”,也少有被人踢爆。
    孝感读者看不到赵金禾的动向,在槐荫论坛发贴问:赵金禾哪里去了?赵郎才尽乎?
    呵呵,赵郎心静。赵郎还在写。写了改,改了写,与作品彼此折磨。他要让自己的文字发酵,要让时间检验赵氏专营产品是否贬值。他这几年发表的作品,没有不是放置了三五年的。
    拆掉生活的房子,建造小说的房子。赵金禾的写作就是写生活。钻进泥土刨食,寻求人类共生的感动。生活着,寻觅着,思考着,文学就像接了地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文字传递温馨,这是“阳光作家”赵金禾的贯有风格。《人民文学》在编发其作品的卷首语中,就曾称他为“播撒阳光的作家”。写瞎子弟弟的桀傲,写宣传部长的孤寂,写武汉女人的纠结,写美国外孙的独立,写夏威夷机场的偶遇,写冬泳队生长的趣事……切换各色脸谱,挥洒不同笔墨,放任精神的游走,赵金禾抒写着生命的意味,心灵的意味,精神的意味。
    为何不出自己的作品集?关心赵金禾的读者,总爱问。
    把作品交给时间料理,赵金禾说,若某些小说或短文活得比他长久,他就心满意足。若后人说他曾拉出过一粒“金蛋”,那就是赵氏专营产品的额外利润了。
    静坐于午后的阳光里,赵金禾凝神屏气地相约他的第三位“情人”——阅读。
    咀嚼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个春节,赵金禾说自己是阅读的春节。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赵金禾拿清代戏曲家唐英的律己联自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7卷本大书,他花3年读了一遍,还想着要读第二遍。乔易斯的意识流大本《尤利西斯》,他5年啃咬两遍。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细嚼了5遍半。以至赵金禾多年前的作品《请你吃咸菜》、《后湾二月》都浸染了满纸的“红味”。
    一次到赵俊鹏家作客,他家一间屋子两面墙的书让赵金禾大开眼界。他喜欢这些书也就喜欢上书的主人。与刘富道一起参加神农架笔会途中,赵金禾读了他的书《阅读感悟》,为此写了篇短文《一个人和一本书》,句句点穴,字字紧贴老刘心窝。两人从此成为知己,时不时坐卧于江滩的草地上,就着臭豆腐干、酱牛肉听风观涛,品酒论文。
    读国外经典,读当代佳作,也读文朋诗友传递的作品。赵金禾与刘富道、王石、陈大超、赵俊鹏经常一起相互品评作品,交流阅读感悟。他读王石的作品集《谁叫你是名人》,写了书评《这个王石》,赞王石见解独到,立意高远,智性洒脱,机锋迭出,文笔灵动,情趣理趣兼备。
    赵金禾从不吝啬自己的美言,对别人的作品,他读得极为细致。他边看边点评,把点评设置成红色,用括号一一括起,指出文中的小毛病,点明文字精彩之处,挑出其潜在的意味。这,也是他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之一种。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坐在电脑前,背景音乐传来“梦之旅”演唱组舒缓深情的歌声。温温润润,软软柔柔,像是慈母之手抚慰着心灵。赵金禾深爱与音乐相伴的时刻。
    左手“葫芦”(葫芦丝)右手“枪”(陶笛),跳着“踢踏”放声唱。音乐,是赵金禾如影随形的甜蜜“情人”。
    G、E、F、降B,一排大小不一的葫芦丝、巴乌挂在赵金禾家客厅的墙壁上,小巧的陶笛,则是随身携带,走哪儿吹哪儿。三年前爱上葫芦丝,一年前学会吹陶笛、巴乌。哏德全、李春华、王厚臣,赵金禾一个个地听,一曲曲地咏。拜师求艺,终于撞上同城高人——全国巴乌吹奏金奖得主,亲爱的“宝宝”老师。高山流水遇知音,爱妻病世后守身十年的赵金禾,最终在温婉雅尔的“宝宝”老师面前投诚。葫芦牵线,巴乌搭桥,师徒变伉俪。
    赵金禾的吹奏向来是不靠谱的,即兴自创,自娱自乐。有人邀请来者不拒,无人相邀自吹自擂。他从与女儿的古筝合奏到与美国人的和弦伴奏,从长江边,神农架,木兰湖畔,吹到大洋彼岸,美国匹兹堡街头体验“卖艺”。他即兴吹奏的《陶笛金声》,是备受听众青睐的“金禾心曲”。他用灵魂倾诉纯真与痴情,深情与悠远,快乐与忧伤。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赵金禾的多味人生,恣意绽放。
描述:吹罢葫芦丝,醉卧木兰湖
图片:吹罢葫芦丝,醉卧木兰湖.JPG



吹罢葫芦丝,醉卧木兰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0:38:36 | 只看该作者
=由细读李红艳写赵金禾的人物通讯想到的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96440.html
引李红艳文:曹雪芹的《红楼梦》,他[赵金禾先生]细嚼5遍半!!!



==读此帖文中冽句话的小感悟:

1,赵金禾先生细嚼《红楼》5遍半,这个遍数大概有保留,遍数可能还要多。
     大约在15年前,安陆市漫画会的画家朋友们一大帮,到安陆某风景区玩。顺华兄邀了金禾老师和我一起去。
      聊天到夜半,我追着金禾老师问:‘您的《妇联主任》冽篇小说好过瘾啦!您有么创作密诀呢?’
      赵老师不假思索,立刻答:读《红楼梦》,常读。我再‘挖倒问’,他还是冽样答。我半信半疑:真的吗?《红楼梦》我也看过,是么样邹硬是当不上‘作家’呢?莫不是赵老师把‘五虎断魂枪’绝招密倒,不传得我卓??

      去年,在茶艺坊听金禾老师和军庆兄传道,金禾先生又提及:‘常读《红楼》’。
      这回,我完全相信了!!!!


2,由此生出新的一问,请赵老师/军庆哥赐告:
     《红楼》读者甚众,为何您‘读’得其密??
       有的人喝水也能长膘,为么丝我邹吃肥肉喝牛奶还是瘦得像凹壳??
       您的密诀只传了一半,留了一手,害得我至今也帽当成‘作家’。
       郁闷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1:38:16 | 只看该作者
   '赵金禾从不吝啬自己的美言,对别人的作品,他读得极为细致。他边看边点评,把点评设置成红色,用括号一一括起,指出文中的小毛病,点明文字精彩之处,挑出其潜在的意味。这,也是他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之一种味。'


         ----转引网人‘往事如风过’跟帖语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1:52:1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96440.html
网人[往事如风过]君附赠猛药一单,季超欣领并谢。免费处方,不领错过良机。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2:10:13 | 只看该作者
罗伯特议事规则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罗伯特议事规则意识调查报告数据图(13张)《报告》的多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城市人群中,知道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人数很少,只有7%。而即使知道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受访者,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尚未深入了解。因此,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距离“普及”状态尚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普遍缺乏对议事规则的运用,75%的人认为中国人开会“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议事规则,甚至认为“一锅粥”。同时,在议事规则普及的必要性、普及所需的时间等方面,中国城市人群都给出积极评价和乐观预期,表现在高达9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有必要推广议事规则,80%的受访者认为“议事规则”在中国的普及不会超过30年等。值得一提的是,86%的受访者“愿意”或“可以考虑”做一名普及“议事规则”的志愿者,显示出中国城市人群对普及议事规则的积极心态。

  鉴于此,推动者认为议事规则尤其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虽然在中国大陆尚未普及,但其普及前景十分乐观,相信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推广活动,罗伯特议事规则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的重要议事规则,促进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09 , Processed in 0.0639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