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9 10: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艺术科(音乐)


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新课程实施的先行军,自2001年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行)》颁布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广大音乐教师已经较好地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重视学生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效的经验,如: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发展性课堂评价等等;但也存在不少争议和困惑,如:如何把握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何有效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如何对待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优化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探究?……为了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也为了帮助音乐教师走出教学中的误区和迷茫,特制定《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一、
准确理解和定位音乐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目标维度是构成完整、立体的音乐课程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例如,歌唱课的主要目标以学会某首歌曲的演唱为重点,围绕着“学唱”,需要各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配合,需要以往知识和经验的引领,需要情感的调动和情感的体验;而愉悦的情感能进一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巩固。因此,一节完备的课应当是“三维一体”的。
1、
以“情”引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音乐课程的首位目标。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广州地区各中小学目前主要使用的两种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走进音乐世界》,都非常重视“情感审美”,突出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关系。如,人音版音乐教材就以人文主题为单元主体,所选曲目既具有经典性,又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广东版《走进音乐世界》中学教材专门开设了“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系列栏目,以多首感情浓郁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触摸各种情感——“思念”、“爱”、“恨”等等。以上两种教材都能让学生在音乐的联想和体验中与作曲家和演唱(奏)家的情感共振共鸣,在探索和感悟中深化个人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于“情”的把握,教师应注意:
u
深入挖掘渗透在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先感动自己,才能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u
注重音乐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融。在音乐的圣殿里,施教者与受教者应当凭借音乐审美媒介平等地交流审美信息,共同获得对音乐美的享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要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关系,音乐教师应该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给学生,只有爱学生、爱音乐才能教会学生爱音乐、爱他人。
2、
以“听”为媒,重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而听,正是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唱歌、演奏、欣赏、创作、表现等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围绕“以听为中心”进行。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对比聆听,通过反复的“听”,增强感受和体验。例如,练习竖笛演奏时,仔细聆听教师的范奏,用心倾听同学的演奏,再对比自己的吹奏,在不断“听”和“奏”的过程中,体验逐渐加深,演奏的技巧和音乐的表现也得到了一次次的完善和提升。
音乐学习原则上是不能依靠讲授的,更重要的是亲身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会学音乐,才能学会音乐,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u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有目的地听;
u
配合多种方法和手段,结合简练的讲授;
u
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3、
以“点”带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目前,广州地区不少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有不少疑惑:有的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是音乐学习的拐杖,应当加强重视;有的老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容易枯燥、机械,学生兴趣不高,该减少。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也正因为如此,同时也受限于各校师资力量、硬件配置分布不均,所以出现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参差不齐的现象,年级越高,悬殊越大,为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明确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也要求知识的传授不应过于单一,同时强调保持积极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平衡这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点”指的是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也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面”指的是有系统的知识或技能的体系。《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要落实标准,就必须有具体的实施,也就要求每节课应有明确的“点”——知识技能点和方法点,如:小学1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用DOREMIFASOL五个唱名模唱简单乐谱,学习时可以安排每节课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认一认、猜一猜、比一比、唱一唱……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识谱、歌唱、欣赏、演奏、创作、表演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循环巩固。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一个个“点”汇成每个学期的一个小“面”,小“面”再汇成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阶段的三个中“面”,最后形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大“面”。学生由19年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当是传承和递进的。
对“点”的操作,教师应注意:
u
系统性和计划性。每学期应设计一个小系统,落实具体任务,制定计划;应明确一个学段(23年)的总要求;最好能了解9年的学习任务;
u
行动和调整。针对计划,必须认真落到实处,积极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和教法,及时反思和调整。

二、
整体了解和把握音乐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
音乐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不少教师在以上课程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新课例,但也有一些老师存在“穿新鞋走旧路”“走弯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新,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
否定以往的一切,没有度的把握,教学质量受到损失。
(一)广州地区主要使用的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比较和建议
广州地区各中小学目前主要使用的两套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各自的优势:人音版音乐教材在选材、编写、制作等方面都遵循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原则,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普遍认知规律,该教材选材经典、作品都很美,教学过程体现充分,教学活动设计巧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其装帧也很精美;广东版《走进音乐世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内容比较贴近广东实际,强调对音响的感知,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基础知识的生成和接受,课件光盘能灵活调用其他程序,使授课教师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等等;两种教科书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关注音乐表现要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四方面。
音乐的表现要素非常丰富,学生在某一个作品或某一节课很难做到全面感受认识,更多的音乐要素是交叉在一起,并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时,必须结合音乐实践和具体音乐作品,联系地思考、区别地认识,通过听辨、对比、选择、图解等方法,使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普遍地存在于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等审美活动中。也可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教师也应当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学生和作品的关注和热爱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欣赏中,仅有感受和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对音乐作品体裁和形式的感知能力。认识体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分辨音乐结构,了解音乐全貌。如果要让学生掌握某种题材与形式的特点,必须让学生听赏一定数量的同一体裁音乐作品,教师可运用有效的图示或先进的电教手段对某一体裁形式进行演示,在教学中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注意比较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某一体裁形式的感受、体验。
音乐是一种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所谓音乐风格,就是作品创作和表演整体上具有的代表性特征。一般包括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等方面。风格流派的感受、判断主要靠大量的比较聆听来积累,提倡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整体听与局部听相结合。还应结合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创作特点等,以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流派的理解认识。
“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从培养学生音乐情绪的直接感知和能力(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音乐记忆力等)入手,通过让学生累积大量的音乐作品,逐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到音乐情感和审美情感能力(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情感单纯,选择的音乐作品应当结构简单,情感鲜明直露,避免复杂、多变。
(三)加强器乐教学,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器乐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绝对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小学的器乐教学,很多国家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发展战略。

“课标”所强调的
“演奏”就是指运用课堂乐器(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等乐器)所进行的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包括单纯器乐演奏和用器乐为歌唱、表演做伴奏的教学。在演奏教学中应注意:把演奏技巧(呼吸、指法、句法、音阶等)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在感受音乐同时引导学生解决技巧问题;结合唱歌、欣赏教学内容进行演奏曲目选材;运用乐器进行创作教学;④通过器乐教学,帮助学生熟练地识读乐谱,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更好地体验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但是当前广州市中小学的器乐教学形势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而完全没有开展课堂的器乐教学;少数学校虽然重视课外的、面向少数音乐尖子的器乐团队的建设,却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教学,人为地剥夺了大多数孩子所应享受的学习器乐的权益;一部分坚持开展课堂器乐教学的教师,缺乏器乐教学的有效方法,没有明确乐器的“学具”作用,器乐教学的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开展器乐教学所需要的正当的乐器收费容易被误解为“乱收费”,学校领导和老师望而生畏,宁可牺牲学生的重要权益而不愿去闯禁区。因此要开展好广州市的中小学器乐教学,必须以国家颁发的法律性文件——“课标”为依据,将开展器乐教学作为是一种“守法”的行为看待,将反对器乐教学、消极对待器乐教学均作为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来看待。同时还要加强对器乐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加强对“学具”——乐器的销售管理,防止伪劣产品进入学校,将乐器纳入学具的统一管理范畴,将经过严格审定的优质乐器列入教育管理部门的学具推荐目录,让器乐教学的学具管理走入正轨。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应该理直气壯地开展好器乐教学,研究器乐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广州的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一件乐器,使广州的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走在全国的前面。
针对广州的实际,提出如下器乐教学的意见:
1、有条件的学校均应为低年级学生购置供学生课内使用的奥尔夫乐器或其
他成套打击乐器,乐器属于学校财产,学校领导要认识到这是比教具——钢琴更加重要的设施,是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水平上层次、与世界先进国家音乐教育接轨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宁可少购置一台放在角落弃之不用的钢琴,也要多配备一套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大用的奥尔夫琴。
2、每所学校在三至九年级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学习一件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八孔竖笛或口风琴),乐器由学生自备,收费纳入教育收费统一管理。
3、每所学校至少必须建立一支学生竖笛(套笛)乐团(乐器设备为校产),
方便大面积的学生参与高雅的器乐合奏学习,形成与广州学校合唱活动媲美的学生群众性器乐合奏特色项目,以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建立其他器乐社团,体现不同特色。

郊区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器乐教学,应做到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够学习物美价廉的高音八孔竖笛。
(四)重视多种形式的音乐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普通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是以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为主体,使学生得到自我表现机会,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包括:“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以及“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不管在歌唱、器乐还是鉴赏等音乐活动中,都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大胆用各种声音表现自己所感受和想象到的一切。
探索音响指的是聆听或用乐器、非常规音源等模仿或探索风、雨、雷声,鸟、虫鸣叫等自然界音响;或喇叭声、马蹄声、喘气声等日常生活音响的教学活动。探索音乐指的是探索人声、乐器、各种非常规音源的音色、音长、音高、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人声、乐器声、非常规音源声,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有情节的诗或短剧,再用自制的乐器或其他乐器,为其配制音响效果。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评价。在教学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注意制作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即兴创作就是被当前的音乐情绪或意境所触动,临时发生兴致,不依据乐谱进行的音乐创作活动。在教学中,可以是用适当的速度、力度表现成语、短句、诗歌,用即兴动作表现歌曲、乐曲的综合性艺术表演;也可以是依据音乐内容即兴编唱或即兴演奏的音乐创编。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歌曲、乐曲内容、情绪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即兴创编。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教学,应该从基础现实出发,不应该把音乐创作内容的水准定得很高。创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作曲的神秘感,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还要让他们认识、了解、掌握一定的音乐创作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讲授创作技巧时应与实际音响和实际感受相结合,把深奥的创作技巧融于实践之中。创作短曲一般包括:准备阶段——明确主题,朗读歌词或思考情绪,确定适合的节奏、节拍;创作阶段——根据设定方案以边唱(奏)边记谱,边听边修改的方式进行旋律创作;展示阶段——演唱或演奏创作作品,结合自评、他评的评价方式,享受创作的愉悦,积累创作经验。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运用电脑进行更丰富的音乐创编活动。
[案例]广州市十一中学王红俭老师,自参与广州市重点课题《开展中小学生音乐创造活动的研究》后,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训练,做了一系列的试验,使得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他还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作曲,孩子们创作了不少的歌曲作品,并都自弹自唱,拍录DV,为初中音乐创造(作)教学探索了可贵的经验。

(五)了解姊妹艺术,拓宽学生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这个领域包括了“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
当今社会,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从不同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并给予社会深刻影响。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有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在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参与到社会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的乐趣;再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如学校、社区文艺汇演、歌咏活动等)的参与中,对活动及音乐作出适当的评价,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有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与音乐融为一体;有的如诗歌、影视与音乐相伴相随;建筑有“凝固的音乐”之称;抽象派画家康定斯更是把绘画中的色彩、造型看成是丰富的音响……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源自彼此相通的共性——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记音乐是教学的本体,其他形式是工具,要避免脱离音乐,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艺术课;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指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的方式上。
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中的朗读、文学意境;体育课中的节奏和律动;历史课中的背景、人物介绍;地理课中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环境……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善于思考,把这些内容与音乐课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形成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为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尝试,大胆探索,明确教学目的,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另外,由于教学领域的拓宽,要求音乐教师除了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案例]《中华鼓》
广雅中学宋曼蕾老师曾上过一节音乐与多种学科交融的优秀音乐综合课《中华鼓》。该课从记录了人类智慧与文明、凝聚着人类的创造与人文精神的“鼓文化”入手,融合和文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采用舞蹈、戏剧与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学生一起探讨“鼓”的渊源,充分挖掘“鼓”声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整节课以“鼓”为中心,以“鼓声鼓韵”为线索,摆脱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说鼓”、“看鼓”、“听鼓”、“击鼓”、“比鼓”等丰富的活动环节,使学生全方位深刻地感受和体验到“中华鼓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音乐课堂也成为了一个音乐与文化的传播场所。

三、
关注和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音乐教育“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l
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l
重“个体”向重“全体”转变;
l
重“活动结果”向重“活动过程”转变;
l
重“知识传授”向重“审美教育”转变。
在“学”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l
学习的“继承性”向“发展性”转变;
l
学习中的“客体性”向“主体性”转变;
l
学习时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l
学习过程的“孤立封闭”向“参与协作”转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上“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积极创设情景和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创造音乐,使学生逐步养成静心聆听、积极思考、学会发现、乐于探索的音乐学习习惯。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感受体验式教学法:聆听——感知——体验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状态下充分地聆听音乐(包括欣赏、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等),从音乐的聆听中感受和发现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乐于与他人分享音乐体验,在体验中收获经验,并得到情感上的愉悦。
参与合作式教学法:合作——实践——获取
学生组成3-5/组的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演唱、演奏、游戏、讨论、创作、资料收集整理等等。教师是目标的设定者,要求对目标解决的可操作性进行通盘考虑,重视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交流和研究问题的机会,适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是交流、解决问题的主体,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解决。在目标完成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也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协作精神,同时锻炼了个人能力。
[案例]《广东狮子锣鼓》
广州市昌岗中路小学伍毅韵老师执教的《广东狮子锣鼓》一课,荣获2004年全国音乐优质课现场比赛一等奖。该课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获得广泛好评。伍老师在课中将广东本土的民间音乐舞蹈与世界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有机结合,在生动有趣的舞狮和敲打锣鼓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块、慢等要素。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既接受了民族音乐母语的熏陶,又获取了了音乐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著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在评课中指出:《广东狮子锣鼓》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值得全国的音乐教师们借鉴。

表现创造式教学法:参与——表现——创造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和发现自我的平台,营造开放式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学习情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创作等),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音乐技能,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激发创作欲望,进行创新和创造性的活动。
[案例]《水晶般的心》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侯颖老师执教的《水晶般的心》一课,让学生作即兴体态律动和自己探索音源、动手制作乐器并进行歌曲的伴奏,颇有效果。学生以体态律动来表现雨点的强与弱,以即兴的演奏来表现雨点的强与弱,从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创造性被充分激活。
寻求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探究——习得
创设和提出音乐研究的目标或内容,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探究性音乐学习活动:运用“实验法”——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比较、修改和完善;或“归纳法”——对资料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音乐研究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主体性、开放性和研究性,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应当密切跟踪,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运用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有所侧重,亦可综合使用。
针对课程内容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
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必须围绕“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哼唱或用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主题或主要片段,熟悉和背记音乐主题;也可以结合音乐情绪引导学生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或即兴表演;还可以采用边听边写短文(或边画)等等形式。但必须注意不要因为采用多种多样的“辅助形式”,而忽略了“倾听音乐”这个主要环节。
倾听音乐时,应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和图画、音像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的学生,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演唱、演奏方式的对比,音乐情感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评价和见解,积累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时教师的讲解和提示,应力求语言简明、生动,可采用课前印发阅读资料、设计有目的的思考题、布置学生收集和查找有关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与欣赏曲目相关的音乐常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知识性内容,以减少课堂上“说”的时间,使“听”的时间更加充裕。
欣赏曲目的选材可以不局限于教材配套提供的磁盘、CD、课件光盘等,教师在平时也应多一双“发现”的眼睛,注意收集相关音响、音像资料,多聆听、多比较、多感受,尽可能选择最优的音质,最好的版本,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在课堂上选用,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最美好的音乐享受。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富有个性,潜藏着无穷创造力的个体,教师应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和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不要用个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个人见解,乐于与他人分享体验。
同时,欣赏音乐时,营造一个好的“倾听”情境,教会学生学会“安静”地聆听,学会尊重音乐和尊重他人也很重要。情境包括“情”——情感、情绪,
“境”——环境、场景。如欣赏《春节序曲》时,在课室里挂上两个大大的红灯笼,贴上几个吉祥的窗花,教师再着一身喜庆的红袄子,中国北方的年味就会浓浓地散发开来;在欣赏时,音乐中欢快的节奏、热情的旋律、奔放的锣鼓,以及教师恰当的语言和表情,适时的形体动作,都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欣赏情绪,从而得到更深刻的体验。
(二)重视实践活动,引导体验和表现
“每个人都有一件天然的乐器——嗓子”,表现教学领域中的歌唱教学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歌曲中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句法、高潮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对歌唱技能,如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吐字等的练习,应结合歌唱实践活动进行,并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体验和评价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歌唱教学中,还应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可从简易的轮唱、乐句或乐段的简单二部和声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使学生感受声音的和谐与均衡,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实践中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并培养群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另外,经常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嗓音保护也是音乐教师必须重视的,尤其在变声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纠正不良歌唱习惯。
器乐教学(前面已有专门论述)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内容,在中小学引进“演奏”教学,不单纯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单纯的乐器技术练习。器乐教学在一开始就应该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用器乐为歌唱伴奏(可使用简化旋律或节奏型伴奏)、演奏欣赏曲目的主题片段,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音响探索、即兴演奏、编配简短乐曲等创造性活动,或将乐器和歌唱、表演、律动、朗诵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等等。
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宜选择简单易学、便于集体合奏教学的“课堂教学乐器”,如:竖笛、口风琴、打击乐器等。我市在“器乐进课堂”方面有许多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器乐教学定会更上一层楼。
在表现教学领域中,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不是“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巧妙构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鼓励的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表现,享受表现,在表现中学习和发展音乐知识技能,发挥音乐潜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把创造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开展创作活动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欣赏教学中,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丰富的联想、想象和评价;歌唱教学中,对歌曲创造性的表现——情绪和风格的处理;演奏教学中,对乐曲创造性的处理——乐曲力度、速度、乐器编配等的变化;综合艺术表演,更是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节目的策划、准备、展示,无不闪烁着学生个性的风采……在教学中,可采用 “激趣——鼓励——探索——发现”的方式,教师要以“引”为主,切忌直截了当的“给”。
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可以多采用临时即兴发挥的各种创作活动,如即兴的音响探索——用现有的音源表现某个主题或为歌、乐曲做背景音响;根据歌曲内容,即兴创编歌表演;用歌声或乐器演奏,进行“节奏问答”、“旋律接龙”等等。即兴性活动能比较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无须事先设计和排练,减少技术负担,还有利于发展学生快速反映的能力。随着学生音乐创作学习经验的积累,音乐能力的提高,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除了保留一定的即兴性创作活动外,可逐步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如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但应注意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创作教学应更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是“成果”。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衡量学生的“作品”,体验他们的创作构思和意图,发现和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共同分享他们创作的喜悦。教学中,保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四)关注音乐课堂以外,引领健康积极的学生音乐生活
一般而言,小学中低年级每周有两节音乐课,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电脑、CD、VCD、DVD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也日新月异。实际上,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有意、无意间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多得多。这些课堂以外的音乐信息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相间,音乐教育应当重视关注音乐课堂以外,给学生的家庭和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注:
1、课堂音乐教学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中,可巧妙设计,引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音乐内容,如当前流行的歌曲或音乐,报刊或网站热点关注的音乐话题,某次突出的音乐事件……通过对比欣赏、讨论、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辨别力和正确的审美观;还可以结合学校和社会大型活动或节日——校运会、艺术节、申奥活动、海啸捐款义演活动、圣诞节、春节等等,开展专题音乐课堂。由于这类专题音乐课堂带有一定的“时事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比较专注和投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社会音乐生活教育,丰富了课堂音乐教学内容。但具体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避免出现“反客为主”现象。
2、统领校园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协助精选优秀的校园广播音乐,组织出版音乐墙报,编制音乐手册,开展音乐讲座,指导音乐实践活动等等,选择的音乐曲目或内容应做到经典性和时代性相结合,使校园音乐文化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给学生以良好导向。
3、重视与学生课后的交流与反馈。教师除了在课后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外,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互动、发邮件、QQ留言等延伸交流途径。在互动中探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话题,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向学生学习最流行的音乐,推荐经典音乐,传递欣赏心得……师生课后交流的最终目的是“知己知彼”,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多元的音乐视野,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提升整体音乐审美水平。

四、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发展性学生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制度
传统的学生音乐课程学习评价,一般采用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测试的方式,这类测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出学生某一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但测评分数只是测试学生当时知识、能力的一个标志,很难反映出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合作愿望,以及学习动机、表现能力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六点 “课程评价”的第14条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应当具有发展性,应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学生音乐课程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价值的多重性。
评价不只检测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为选拔和甄别,而是发挥评价的导向、检查、激励、改善、发展等多重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评价内容和指标的多元性,能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音乐潜能,了解发展中的需求,形成良好的综合音乐素质。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关注评价对象音乐素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重视反思和改进,简明有效,形式多样,强调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评价主体的互动性。
从评价主体的单向转为多向,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将评价变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易于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有助于评价者有效的监控和指导,促进被评价者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二)几种学生音乐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实际操作建议: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评价目标可以有: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愿望、表现能力等;评价内容可以有:“课堂的即时反应”——问答、演唱(奏)、表演、游戏、讨论、欣赏体会和感受等,以及“个体的思考和练习”——音乐小短文、小评论、小创作、等带有个性思维特征的音乐练习。
形成性评价侧重的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评价和记载都要经常和及时。
对“音乐课堂的即时反应”,建议采用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的形式进行,可以设计 “小组课堂学习活动与表现记分表”,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各个小组每节课每个环节的活动与表现情况,制订相关记分细则,奖惩机制,让小组成员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共同承担的关系,在各学习小组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相互激励。操作时应注意尽可能在课堂上多提供“参与”的机会,必须关注弱势或不主动小组,鼓励合作,还需注意把握好加减分尺度。
对带有个性思维特征的音乐练习的评定,建议采用对学习个体进行评价的形式。由于音乐具有“不可指向性”特点,而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其差异和独特性,在一些音乐活动中,如欣赏时的联想和想象,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就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而学生的参与态度和作业质量如何,都应作为个人成绩记录下来。评价中强调和肯定个人的努力是必要和必须的,也可避免了某些组员对个别能力较强的成员产生依赖心理,同时保证了学习评价的合理性。操作时应注意设计的音乐练习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且有针对性,教师应坚持认真批改,下一节课做必要的反馈和评述,把握好评分标准。
由于一般每位音乐教师都需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所以应当充分调动每个教学班音乐科代的能动性,才能及时、准确地记载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因此,挑选和培养“得力助手”,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要。
以下两个表格是广州开发区中学陈文娟老师在形成性评价方面的积极尝试,仅供参考。
(表一)课堂小组活动及表现积分榜
班别:
记录员:

积分情况
      周次
1组组员
2组组员
3组组员
4组组员
5组组员
6组组员
7组组员
8组组员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组员名)


















注:本表以小组为单位记分,记录各小组“音乐课堂的即时反应”的得分情况,各组起点分均为50分,根据表现情况分别给予10、20、30、50不等的分值,扰乱他人学习行为倒扣分。每两周为一次积分循环,评出三个高分组和三个低分组,高分组可获“优—A”的记录,低分组获“加油—C”记录,其他小组为“良—B”的记录,期末进行综合评定。占期末总评成绩30%。
(表二)个人学习活动及表现积分榜
班别:
记录员:

学号
姓名
个人学习活动积分情况





















注:本表以个人为单位记分,记录学生带有个性思维特征的音乐练习,用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待音乐练习的态度,以A、B、C细分等级记录成绩,期末进行综合评定。占期末总评成绩30%。

2、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
终结性评价评价又称阶段评价,评价目标是对音乐学习的总结与回顾;评价内容一般是综合性的知识或能力测试,包括纸笔性的教学质量检测和非纸笔性的班级音乐会等。
纸笔性教学质量检测可以是音乐基本知识类的客观认知性测评,音乐赏析或评论类的主观认知性测评等。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视听辨别题、视听分析题等;考试形式可以开卷可以闭卷,甚至也可以使用竞猜游戏方式进行。试卷应能反应学生对音乐常识的掌握情况,也应考察出学生对音乐常识的综合理解以及审美分析能力。
班级音乐会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目的是展示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果,包括演唱/演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与推介、音乐常识对对碰等专题音乐活动或综合性的音乐会等等,要求全员参与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定节目表演方案,进行节目编排准备,设计评分标准,进行音乐会分工(主持人、工作人员、评委),成绩评定,节目展示,音乐会总结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班级音乐会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不同主题的活动应当设计相关的活动细则和评分要求。以下这份班级音乐会评分表是广州开发区中学陈文娟老师在一次名为“捕捉生活的声音“的探索音响音乐创作活动中,与学生共同设计的一份评分表及其评分标准。
“捕捉生活的声音”
——班级音乐创作展示会
评分表
班别:高一(
)班

时间:


日第

评分组别:

序号
组别
主题
创作表演分
创意分
1


2


关于评分的说明
v
要求从表演和创意两方面进行评分:

表演评分要求:①创作的音乐能较好地表现主题,②小组的合作意识强,③小组的精神面貌好。
创意评分要求:小组的创作音乐中使用的某些音源或出来的某些音效富有创意,能形象地反映某种生活情形。
v
根据展示情况可分别为小组的表演和创意评出三种分值:A9-10分),B7-8C5-6分),要求以最多一位小数点的数字打分;
v
评分表每组一张,要求综合小组意见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分,不对自己小组评分。
v
评分统计时将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根据统计情况评出最佳表演奖和最具创意奖各两名,下周颁奖。

3、成长记录档案袋
成长记录档案袋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通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的有关评价资料,学生的作品、证书与材料等等,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音乐成长记录档案袋一般可以有:个人音乐作品、音乐资料收集、音乐短文(论文/体会)、音乐学习自我评价、教师的书面述评、班级音乐会(方案设计、在节目中担任的工作、节目效果)、曾参加的音乐活动(含班级、校际、校外活动)以及获得的成绩等。可以以文字资料、图片、磁带、光盘等形式收录。
建议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创建音乐成长记录档案袋,明确档案袋的意义、作用、内容、管理办法和评分程序等。
档案袋的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因此,提议平时由学生自行管理,同时也解决了音乐教师面对大班额、多班级,管理不便的问题,而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教师应定期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建议在会议中,发动学生自评和互评,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
(三)发展性学生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当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体现音乐学科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规律。评价指标应具有准确的科学含义和相对独立的内容,科学地确定评价项目及其权重,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做出评价。
3、整体性原则
评价必须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评价。评价应能涵盖音乐学习活动的各个层面——课内与课外、小组与个人、平时与阶段,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评价应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应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都需要面对多个班级、众多学生,评价的实际操作如果过于复杂就会难以实施,这就要求评价必须简便易行。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发挥音乐科代表的积极作用。

五、
努力创设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
1.
加强学校与校外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音乐教学资源,如:音乐教科书及其配套教学参考书和音响资料、课件光盘,音乐教学设备(专用音乐课室、设备、音乐书籍、报刊、音响资料等),学校的广播系统、电视台、网站,学校的音乐艺术活动、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室内体育馆、多媒体课室、报告厅)等等,都属于学校音乐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本校师资这个庞大的资源库,与各学科教师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在不断拓展个人知识面的同时,积极探索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及形式。
校外音乐教学资源具有广泛的空间和巨大的影响力,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音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音乐教育情况(音乐学习的类别及程度等),为有专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帮助其他同学音乐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与部分有音乐专长或在艺术团体、部门工作的家长建立友好联系,在相关活动中获得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多向学生宣传、介绍音乐生活的大事,提倡“走进音乐厅”;还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带领或引导学生访问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寻找生活中的音乐。
学校与校外音乐教学资源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明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大众广播媒体,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配备及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为保障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的领会贯通,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加强音乐教学管理,包括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配备及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等三方面。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成立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初中与小学的中心教研组,分市、区、校三级进行音乐教研活动。
市级教研活动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为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专家讲座、理论学习、教学研讨的机会,通过组织课例观摩、案例及论文的撰写和研讨等活动推动各校新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区级教研活动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可以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开展现场教学、说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为音乐教师提供交流教学体会、总结实践经验的平台。
校级教研活动是教学落到实处的保证。教师一般以学校为单位,以集体备课、相互观摩课堂教学、科组内研讨等方式开展常规的校本教研;由于学校音乐课一般由一位老师担任一个或两个年级甚至两个以上年级的教学任务,也建议不同学校之间,担任相同年级教学的音乐教师共同开展校级音乐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学生是我们课程实施的主体,倾听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获得最直接的教学反馈,也是切实落实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
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都有具体的规定。学校应该设置音乐专用课室,配置音乐专用设备,如常用各种教学乐器、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器材等;学校应为开展课内外的音乐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专用场地、各种演奏乐器、常用的服装道具、音响资料等等;学校还应配备音乐书籍、杂志、报纸、音响资料等,供音乐教师及学生查阅使用。各校应当根据具体条件,落实规定的音乐教学设备。
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通过组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队、舞蹈队、乐队、音乐社团、兴趣小组以及全校群众性的课外音乐活动(歌咏比赛、音乐欣赏会、音乐讲座)等,能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自信和群体和谐意识,也能发现和培养学生音乐骨干,使他们音乐特长得到施展和提高,并在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音乐教师应认真制订全校的音乐实践活动计划,学校应将音乐实践活动计划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在活动设备、经费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3.
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者,是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音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转化,教法和学法的改变,向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广大音乐教师应当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行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重视练好“内功”——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专业型音乐教师。
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必须重视做好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在教师培训中,不仅适当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更要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录象分析等参与式培训方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组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讨,然后再实践与再研讨,获得螺旋式的提升。
各级教研单位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优化教育的外部条件,形成鼓励、支持教师成长和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以保证教师素质提高的顺利实现。
六、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进行课题研究是带动音乐学科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的有效途径,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的实施有许多问题尚需我们去研究、探讨和解决。近几年,我们要重点研究下列课题:

一、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比较研究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重点研究“人音版”、广东版和人教版音乐教材;

二、中小学音乐学科中的创造性培养研究;

三、中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课堂器乐教学研究;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育研究;

五、对学生实施民族音乐母语教育的研究;

六、音乐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七、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

八、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研究;

九、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研究;

十、音乐与学生智力和情商培养的研究

十一、柯达伊教学法研究;

十二、音乐教学的模式研究;

十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内的体现;

十四、音乐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u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u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u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u
朱则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u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u
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u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2003年4月版。

u
(美)James Barton,Angelo Collins 主编,《成长记录档案袋——教育工作者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月第一版。
u
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05:23 | 只看该作者
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音乐科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省、市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明确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音乐兴趣爱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丰富情感,激活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学会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的教学基本要求是: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凸显听觉艺术特点的音乐审审美教育,应该体现在不同模块教学的全过程,从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二、加强高中音乐课程设置和学生选课指导
高中音乐新课程由六个教学模块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既相互独立,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时又反映音乐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集结为一个学科整体。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的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艺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课程,为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排课,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

六个音乐学习模块的设立,改变了以往高中音乐课仅仅以“欣赏”为教学内容,所有高中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要求的单一模式。
一般情况下,音乐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
音乐鉴赏:音乐鉴赏是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音乐课程,是增进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该模块为2学分,为“限选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也可作为必修课来要求,建议在高一开设,可采用行政班的形式授课,为选修课的顺利开设做好准备。
歌唱、演奏:是音乐学科最具本质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这两个模块各为1学分,为“选修课”,可打破行政班级制、年级制进行授课。各学校可针对本校师资状况和教学安排,根据学生的选择,将选修课与合唱队、管乐队等音乐团体组建和训练结合起来,如教学课程安排有困难,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自修时间予以安排。
创作: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该模块为1学分,为“选修课”,在新课标实施初期,该模块的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如出现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师资上有困难,可尝试校校联合授课,在完善考勤机制的前提下,学生可跨校上课。
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体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使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以上两个模块均为1学分,为“选修课”,由于这两个模块均有跨艺术门类的特点,在开设时如在师资等问题上有困难,可尝试“双师授课”的模式,即在音乐老师不具备舞蹈或者戏剧表演的技能的情况下,配备一名具有该类特长的老师协助授课;也可采用成立“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的形式授课。
不同模块有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特点,这决定了不同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一般来讲,音乐鉴赏在六个教学模块中的特殊重要性以及与以往高中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能自然衔接,故有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此模块学习。相比之下,选择学习鉴赏之外模块的学生人数会比较分散。根据这一特点,高中的音乐鉴赏模块适合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随自己所在年级,分班或合班上课;另外五个模块,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选课的情况,将选修同一模块的学生组合为教学班进行教学,学生可跨年级、跨班级选课,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上课地点、教材和任课教师等)向学生详细介绍。开始选课时教师应在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音乐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商定符合个人特点和意愿的模块内容进行学习,做到科学合理地选课,避免盲目性。
在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的五个模块各为1学分。高中音乐课的最低学分为3学分,学生可通过学习音乐鉴赏获2学分,再在其余五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获1学分。获得3个学分以后,有兴趣和需要的同学还可以继续选修。



三、研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虽然每一模块围绕某一特定内容,以明确的目标,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但从宽泛的角度看,各个模块之间在教学方式上都有其兼融性。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体验性音乐教学法——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但音乐同时也是一种体验的艺术。音乐一旦进入学生的听觉,便会使学生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应。因此,音乐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音乐,从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在情感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教师应该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发表独到的见解。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以音乐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除了在实践性模块的教学中注意采用此教学法以外,在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采用此教学法。)
比较性教学方法——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堂不是结束真理的地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评性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合作性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针对各模块的特点提出教学方法的建议如下:
1)音乐鉴赏模块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更侧重于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
《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特点之一是教师教学方式上的变化:由传授变为感受,由讲解变为理解,由分析变为描述;特点之二是增大课堂音乐信息量,围绕着学习主线设计各种题材、体裁、结构、风格、形式的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2)歌唱模块
该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
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培养、发展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课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演唱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歌唱课中的采风,是指学生到民间学唱并记录民歌的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代表人物以及社会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演奏模块
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也多种多样。除了民族管弦乐器、西洋弦乐器、键盘乐器、电声乐器,还有学生比较容易入门的欧洲八孔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等。使用这些乐器开展教学,教学班就会形成一个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由于器乐演奏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那么通过哪些渠道提高演奏水平呢?
高中学生学习演奏技能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可以在演奏课中学习,可以在课外器乐小组中学习,也可以在校外(青年文化宫、社会音乐学校)向专业老师学习,还可以向有演奏特长的同学学习。
在上述几种渠道中,演奏课中的学习,在技能技巧方面不会很深。因为各个学生的演奏水平不可能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技能技巧够用、能够参与一般性的合奏也就可以了。在演奏课中往往是排练合奏乐曲,以表现乐曲的音乐情感、刻画音乐的形象为主。在课外器乐活动小组中学习演奏技能,有可能比在演奏课中学得多一些、深一些。尽管器乐小组的活动也要排练乐曲,也要表现音乐的情感、刻画音乐的形象,但它终归有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较为细致的指导,学习演奏技能的条件要好一些。在校外向专业老师学习演奏技能技巧,会按照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技巧方面会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专业水准。这些学生是学校演奏课中的骨干。向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是相互切磋、彼此帮助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友谊。
当学生选学演奏模块时,首先面临着学校有哪些乐器的问题。特别是学校现有乐器与学生选学的项目是否一致,都会直接影响教学。因此,在选择模块时,一方面要精心指导学生使其适应学校的设备条件;另一面也应该允许学生在能够融合进本校乐队的条件下,自带乐器进行学习。
其次,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会产生矛盾。例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却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如何因地制宜地解决乐队的编制问题?
拥有编制齐全的乐队,大多数因为学校重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辅导力量,学生中具有多方面的人才。而编制不齐,应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以便演奏课能够顺利进行。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虽然乐队编制不齐,但已接近齐全的学校应尽量拨款购置需要的乐器。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是一种趋势。
学校兼有多种中西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组成混合乐队。只要将各种乐器合理地编排在乐队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拥有的乐器既不能形成齐全的编制,又不能组成混合的乐队,可以组成重奏组或小乐队。例如:由箫、笛子、扬琴、二胡、大提琴组成一个小型混合乐队,既可以为歌曲伴奏,也可以演奏丝竹乐。
条件确实困难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自带乐器参与演奏课的学习,也可以发动教师、家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协助学校自制乐器,以解决演奏课的需要。
4)创作模块
高中音乐课的课时有限,任课的音乐教师也并非人人都有音乐创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发掘更广泛的音乐课程资源,将创作课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值得我们重视。
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以歌曲写作为重点的创作活动,即:尝试着为歌词谱曲。
学习音乐创作,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乐理知识、视唱能力、记谱能力、音乐想象能力等。而歌曲创作应该从写歌曲主题入手。主题乐句通常会出现在歌曲开端的第一、二句。写好主题句,对于写好整个歌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整个歌曲的发展基础。
写作歌曲主题要考虑歌曲的整体布局。要考虑歌词的内涵、情感、音乐风格、体裁形式、表演形式、结构特点等因素。
利用各种不同的音源材料,进行某一主题的命名即兴创作表演,不仅避开了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而且对于激发形象思维、发掘创造性潜能十分有益,并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实施。比如表现“暴风雨”,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打击乐器及非常规音源进行即兴创作:选择大鼓以表现雷声;选择马口铁不时地摇动以表现闪电声;选择沙槌或摇动畚箕里的沙砾以表现雨声;选择有木条的转轮,在转轮上铺盖橡胶轮胎片,由学生控制转轮的转动速度以表现风声……
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乐器进行创作:选择短笛、长笛、单簧管吹奏
半音阶,用圆号、长号、低音提琴演奏和声以表现风声;用定音鼓、大鼓表现滚滚雷声;用小鼓表现雨点敲击大地的声音;用吊擦来表现闪电的霹雳声……

鼓励高中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即数字音序和数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和创作。
5)音乐与舞蹈模块
音乐与舞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风格,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如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蹈,有益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或在熟练动作的基础上,反复感受音乐,则会对舞蹈的艺术表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要注意舞蹈鉴赏、表演、创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学习舞蹈表演,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同时融入舞蹈知识的学习。
6)音乐与戏剧模块
戏剧艺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如下:
①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②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③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
④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导演。
⑤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
⑥正式演出。邀请有关领导、师生、家长等观摩指导。
⑦听取评论,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修改完善,使学生创编和排演的剧目更加精彩。
高中生进行戏剧表演,应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选择适当的题材、体裁、规模。配乐朗诵和戏剧小品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常见形式,同时也是进入戏剧表演的初期阶段,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灵感,不必过于拘泥于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四、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追求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提示了以下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观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态度、参与过程及合作能力;音乐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探究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及他评。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一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模块学习做出总体评价。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评语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表述;对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舞蹈和戏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定量评价。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方式。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做出相应的评价。

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作品,音乐评论,或是某一专题展开的讨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的展示活动等,是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以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可行性。
鉴赏模块,一般采用音乐辨别;音乐感受;音乐记忆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音乐辨别:通过聆听音乐,能够较准确地分辨出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
音乐感受:以随笔的形式撰写诗歌散文或以口头描述等,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音乐记忆:以大量地听辨主题旋律为主,渗透音乐美学的一般性常识的评价形式。
还可以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收集文字、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的评价。
歌唱、演奏模块,由于知识与技能的含量高,所以评价时可采用⑴合唱、合奏的形式。⑵独唱、独奏,重唱、重奏等抽样检查的评价方式。⑶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音乐会等形式进行评价活动。
创作模块是以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歌曲写作为重点的创作活动,包括电脑音乐的编辑和创作等,因此,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可展开作品评奖活动、作品演唱会、校内广播、电视、专栏交流等评价方式。还可以将学生作品推荐到各级音乐刊物或媒体发表。
音乐与舞蹈、戏剧模块,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有着直观的艺术感染力,舞台演出的特征明显。在检测这两个模块的学习效果时,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炼舞蹈、戏剧素材进行创编;通过排练优秀的舞蹈、戏剧作品,了解学生对舞蹈、戏剧等相关知识的积累情况;提高学生现场观摩、表演实践、提高切磋研究以及创编与排演的水平。


六、改进教研活动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成立市与区级的高中音乐新课程中心教研组,分市、区、校三级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市一级的教研内容包括:组织教师进行《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论研讨、开设专家讲座、进行音乐新课程课例观摩、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和论文,通过案例与论文的研讨推动基层的教学等等。亦可分模块组进行探讨和研究。
区一级的教研内容包括:展开全区性不同模块的研讨活动、可以开展现场教学、说课、案例与论文评选等活动,总结实践经验、交流教学体会,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是常规的教研,其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相互观摩课堂教学、科组内研讨等等。
以上各级教研活动要以课题来带动,使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各级教研活动的开展,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平等性:强调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与参与者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发展性:强调教研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建构的过程。要重视教研内容的生成性,为教研提供情境化、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关注教研参与者在教研过程中的主动建构、经验分享与理论提升。
针对性:强调问题意识,以各类教研活动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难作为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的质量与效益。
高中新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向师资提出了挑战。想让某一位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以应对需要具备不同技艺和能力才能胜任的课程是不现实的。对学校而言,为了开齐六个教学模块就要引进六位音乐老师,也同样是不现实的。针对实际情况,学校除了应聘任专职音乐教师任课外,由于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同,提倡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及跨校兼课。为了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的不足,可以聘请校内具有音乐艺术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如条件允许,也可聘请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音乐工作者到校兼课。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

五、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途用
加强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对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于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所选择的曲目应包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优秀新作、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以利于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校本课程应有本校的特色,视听材料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以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
1)授课老师遵循以上原则进行校本课程的整理和编写具有地方、民族或学校特色的课程;
2)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和知道的资源,可打破单纯的由教师组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然后对其资料进行整合后收入校本教材;
3)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本校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等团队,在排练、演出等过程中的音像资料也是很好的校本资源,合理利用,可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4)广播站、电视台、板报等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窗口。

5)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的沟通。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等渠道交流课程资源,建设好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库。
6)重视家庭与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与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本地区的音乐资源,使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看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人士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3:59 , Processed in 0.102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