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 16: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泽厚 刘绪源
李泽厚参观上海世博园城市未来馆。
李泽厚(左)与刘绪源在交谈。李扬 摄
  李泽厚先生是当今中国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席教授,其重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中国思想史论》等。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古希腊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经典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去年推出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一书一年内连印四版,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去年夏天,趁定居美国的李先生回国之际,著名学者刘绪源再次与李先生作深度对谈。这次谈话的内容更为生动和丰富,是对李先生哲学思想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我们特请刘绪源先生选取长篇对话中的部分话题供本报刊发,与读者分享这位八旬老人的最新学术思想。
  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哲学实力
  刘绪源:在我们的上一本对话《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你以前的文章中,你都强调了“度”的本体性。关于度,我当初曾产生过疑惑。我想,“度”应该是中国和西方都讲究的吧?做任何事,都不能失掉分寸,不然不会成功。西方科学技术那么发达,那就说明他们很讲究度,只要有哪一点不合度,立刻就不能成立,不会成功。为什么你觉得在中国思想中,“度”显得那么重要呢?是不是说,西方哲学与它们的科技是不同的,它们在很多时候会忽略“度”的重要性,从而走向某种极端?
  李泽厚:不光西方科学要讲“度”,连动物的活动也要有“度”,否则没法生存。问题在于人类的“度”从哪里来,与动物有何不同,以及如何把它提升到哲学上。西方哲学的出发点是什么?是logos,它至少有两个解说即逻辑和语言,都是理性。逻辑推演不和现实直接发生关系,它的“度”便不突出。语言不讲度,我们上回说过,可以“胡言乱语”,话讲多了不会死人,所以可以走极端。只有外交辞令讲度,不然要损害甚至危及两国关系,引发战争。当然,语言、逻辑本身的独立发展有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我始终赞扬西方的“思辨的智慧”。但好些哲学家建造了一座座语言的迷宫,制造了许多深奥的概念、词汇,自迷迷人,于世无补,自己和追随者们却出不来了。我以为海德格尔晚年有此问题。
  刘绪源:但你的“情本体”哲学也要用哲学语言来表述。
  李泽厚:当然要用语言和哲学语言,但不一样,“情本体”不从逻各斯出发,而是从生存经验出发。我说过“两个本体”,这“两个本体”正如拙著《哲学纲要》用黑体字所标出的:“双本体又仍有先后”之分。这“先后”包含时间,更重要的是逻辑秩序。你虽然紧扣住“情本体”不放,我却总要从“度”、从“工具本体”讲起。首先是“工具本体”,有人根本没看清楚就批评说,“工具”是死物质,怎么能是“本体”?其实工具之所以叫工具,正因为它是在使用中,也就是海德格尔的“上手”,工具本体讲的正是人的生产-生活-生命。第二个“心理本体”即情理结构。这两个本体就是我反复说过的外在人文和内在人性,外在的礼(义)和内在的乐(仁)。这讲法不是以中国古代的种种文献或各家学说概念为依据和出发点,而首先是以中华民族这个古老存在实体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和出发点。中国五千年的生存经验——再往上推,可以有八千年,这样的体量和这样漫长的时间,我称之为十三亿人的“巨大时空实体”,它的“生存的智慧”才是今日哲学最重要的依据,这才是我的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基础。我常常想,为什么其他古老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文明以及玛雅、印加都一一消亡了?古希腊、罗马如果不是经过阿拉伯文明的承续,也不会传下来。但中华文明八千年不断,铸造了这么大的一个时空实体,其中所包含的生存智慧,这才是中国哲学登场世界的真正实力和基础。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李泽厚:现代基因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近亲是黑猩猩。人与黑猩猩的差别很小,有98%的基因是相同的;相反,黑猩猩与大猩猩之间的差别却更大。但你看看现在人类,又是飞机又是电脑,谁会把人和黑猩猩看成同类,反而把黑猩猩和大猩猩看作异类呢?到底哪个差别大?不管是黑猩猩还是大猩猩,能造个房子让我们这样坐着喝茶吗?可见这差异并非基因造成,人类并非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自己把自己建立起来的,人类不是靠基因变化而是在长期使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造就了自己。人从原始人类到现在,基因未有大变,但差异不是很大甚至极大吗?
  人是动物的一个族类,但又的确不同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不同呢?西方的一种回答,是语言。为什么强调语言呢?因为人是理性动物,理性就是语言,就是逻各斯。我的看法呢,动物也需要沟通,也有信息传递,也要表达,动物与人的语言在发出声音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语义。
  人类语言所表达的主要语义是人类独有的经验,我认为它主要是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应包括对自然和人际两方面的经验),那是动物所没有的。这个观点最早发表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已经三十多年了,至今没得响应,我感到很遗憾。人类就是在使用和制造工具中产生理性亦即产生语言中的独特语义。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写的那个提纲的残稿中,就已提出这一观点了。
  刘绪源:是,在你那个提纲里,有两层意思讲得很清楚:一、人类在使用-制造工具的实践中获得理性;二、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主客体的分离——于是,人的主体性开始显现。这样的思路,可以说,贯穿在你一生的理论思考中。
  李泽厚:所以,我认为,语言和理性,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自己造就了自己,这也就是我一直说的——“人类如何可能”。实践产生理性,理性使主客体分离,使人类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自身。理性(reason,rationality)由合理性(reasonableness)建立,而合理性乃“度”(measure)的延伸。“度”首先产生在使用-制造工具过程中。
  这样你就可以看出来了,我的哲学的出发点不是“言”,而是“为”(实践,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人类的生存经验。于是,“度”就不能不成为第一范畴了。理性是靠“度”才成长起来的,“历史建理性”,此之谓也。
  “美”是人对“度”的自由运用
  李泽厚:前面说了,语言不必讲度;但实践、经验,就一定要讲度。度也就是恰如其分,不然就不对头。度是变化的,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在活生生的事情中,在具体实践中,在使用工具中,你要恰到好处,才做得对。这个“对”,不是逻辑的对,不是语言论证,不是概念符合,而是在活动中掌握好分寸。
  后现代也强调模糊性、偶然性、相对性、不确定性,为的是消解本质,消解理性,消解西方现存的过于完整严密的理性系统,这是破坏性的。我讲“度”,虽然也强调模糊、偶然、相对、不确定,却是建设性的,是为了通过“度”把握世界,并通过“以美启真”,创造新的理性。“度”才是生存的家,生活的基础和家园。
  当你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把握到度了,恰到好处了,顺利了,“对了!”这一刹那,你心里的感受,也就是美。你会突然有一种愉快、顺畅的感觉,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导论”里,讲原始人这种感觉时说:“Right(对了)!”这一瞬间有情感的升华,这其实就是美和美感的源头。所以我说:美学是第一哲学。
  刘绪源:这样看起来,“度是第一范畴”,和你的“美学是第一哲学”,虽然角度不同,但内在是相通的,说的是同一个原理。
  李泽厚:还有“以美启真”,也在这里了。你把握到度,感到愉快,感到美了,在这一瞬间,你就有了发现和发明,就有了创造,就开启了认识真理之门。再上升到概念,那你就有了理性的结论了。最开始的,还是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体悟,还是那个“度”。美是人对“度”的自由运用。“由度到美”和“美学是第一哲学”,其终点则是以美育取代宗教,是以形式感对那不可知的“物自体”的归依和敬畏,也就是我讲的对“理性的神秘”的感悟。
  刘绪源:我觉得你这里所说的,正是你一生研究的精华,几乎可以包括你的全部学说,从“积淀说”到“情本体”,也包括了你的美学和哲学。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简的提要,可是整个思路都在里面。我甚至觉得,你的学说不必按认识论、存在论等作出分类,它们恰恰是浑然一体、一线贯穿的。
  弗洛伊德好些理论都不可靠
  刘绪源:你在说feeling(感)和emotion(情)时,已经分出感与情这两个层次了。别林斯基说过:“感情和感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某种物质对象在有机体中所引起的肉体上的感觉;前者也是一种肉体上的感觉,不过它是被思想所引起的罢了……一部作品可能具有思想,但却没有感情,在这种情况下,这部作品里难道还有诗歌吗?”所以他认为,诗不应该再去“说思想”,因为感情里已经包含着思想了。
  李泽厚: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用别林斯基去反对那些强调思想、主题的文艺批评家们。但理性本身也很复杂,理性对感情的干预也有各种方式,各种层次,有时非常曲折隐蔽,自己一点也没感觉到,甚至不愿意承认。这是很难把握的东西。理与情的关系,哲学仍然只能提供一些视角,对它的具体研究,应该是未来经验科学即脑科学的事。
  现代心理学还基本停留在动物心理学的水平,离了解人的心理还有很大距离,也可以说,还在婴儿阶段(baby stage)吧。现在心理学研究得最充分的,还是感觉、知觉,对想像、理解、情感的研究非常初步,最多只是某种现象的描述。
  刘绪源: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倒是研究人的复杂心理的,但它严格说还是一种猜想。
  李泽厚:对。缺少严格的经验科学的支持,作为科学,不行。他的好些理论,我以为根本不可靠,我也一直不认同。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说明文明对性的压抑,这很有说服力。但他的心理分析治疗法,那套曾经非常流行和非常时髦的理论与实践,现在也衰亡了,因为那套极其繁复的分析治疗过程,还抵不上现代医学几粒药片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5:23 , Processed in 0.1165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