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坚守”之后的从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6 16: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坚守”之后的从容

来源:文学报  

   本报记者 金莹

  真正的文学安静却充满力量。在各种喧嚣的新闻事件之外,各大纯文学期刊在新年伊始推出一批新品力作,悄悄打响2012的“头一炮”。
  《锺山》第一期推出江苏本土作家刘剑波的长篇散文《疼痛》。作家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讲述了对自己影响重大的姥娘(山东地区对外婆的称呼)的一生。作家从1917年山东高密张家屯一个十岁女孩因裹脚而不能忍受的疼痛说起,娓娓道来姥娘一生的颠沛流离。它再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的身影。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一个人或者一段历史,总会有所企图。比如说,试图通过个人的悲欢离合来为历史增添一些鲜活的演绎。更何况上一辈人所经历的动荡,足以使所有的平凡都变成传奇。而刘剑波笔下这位背井离乡、在遥远异乡生儿育女的张李氏,似乎可以是所有人的外婆。与那些加入更多想象和技巧的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非虚构作品,因为作家注入其中的真实感情而格外动人。当那些故事和传奇都随着时间逝去,唯有文字能记下这心底永不能消失的“疼痛”。
  《人民文学》则分两期刊登了河南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作家的“平原三部曲”将由这部《生命册》来作为收官。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他从乡村漂泊到省城,又从省城到北京和上海,身份一路从吃百家饭长大的乡村孤儿,变为大学老师、北漂者枪手,再成为南方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一家上市公司的药厂负责人……当城市成为所有乡村的向往,当城市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的生活在“进城”之后,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作家“要凭此一部书,写出人在城与乡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逐渐形成的灵魂与命运的状貌与结构,写时代的大变与个人的选择,写出人何以如此,他所承受的和他必须自负其责的”。而书中所写“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乡村小人物,鲜活生动,或许才是我们逐渐远离的那片土地上的真正灵魂。
  《花城》首期刊发的是山东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半岛哈里哈气》。与以往写作截然不同的是,在经过了四百五十万字的沉重“高原”之后,张炜以一种孩童的口吻,讲述了一段隐匿而愉悦的“半岛生活”。半岛仿佛是世外桃源,而“哈里哈气”则是动物们跑动和打闹时发出的喘息声和喷气声,也是能在童年时生活在自然中、仿佛小小兽类自由生长的孩子们发出的呼吸和赞叹。对于从小生长于都市水泥森林中孩子们而言,这种上山入海、养兔摸鱼的“哈里哈气”的生活,无疑颇具诱惑力。
  《江南》则发表了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骆驼》。这位以写作“动物小说”著称的作家,这次写的是人类在沙漠中最忠诚的伴侣:骆驼。“它们根本用不着你为它们操心,不必恩情和宠爱相加,甚至都不需要你的一瞥青睐、一丝安慰、一种爱抚。它们记住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毫无索取地为你服务,就像你的母亲她得为你着想完全出于一种仁爱的本能。它们活着,终生都是为了报答人对它们的信任,而且是无偿的报答,是毫无功利心的报答。”而两只骆驼的爱情,更有着出乎人类意料之外的精彩。这部作品,即是借由一段伴随死亡而生的爱情,“向骆驼致敬,向一切有情有义的动物和人类致敬”。第一期《十月》的头条是甘肃作家陈继明的中篇小说《灰汉》,灰汉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兼具超度和杀戮两种截然不同意味的特殊职业,是村子里专门替别人杀生的人。“村里不能没有村长,也不能没有灰汉。自家的牲畜,起早贪黑劳作了一辈子,如今垂垂老矣,该杀掉了,不忍心亲自杀,交给灰汉杀。替人杀生,代人造孽,便是灰汉的唯一使命。”小说讲述了在远处的村庄里,一个软弱男人的一生,如何被这个职业禁锢和磨灭的故事。
  具有相当可读性的,还有《十月》同期刊发的四川作家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回忆一个恶人》,《山花》第一期湖南作家陈启文的中篇小说《向你披露一次日出》,及《青年文学》上旬刊刊发的贵州作家冉正万的中篇小说《鸟儿把石头砸死了》。
  持续推出新人新作,发现文学的新鲜血液,也是各类文学期刊的着力点。在推出苏枕书等新人之后,《人民文学》还将视野扩宽到科幻文学领域,将在第三期刊发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特选。《北京文学》开设“新人自荐”栏目。《锺山》上有评论家何平的《读笛安记》。《青年文学》上旬刊的“新青年·作家作品联展”则已经做到了第十一辑。本年度第一期《西湖》的“新锐”则刊发了浙江上虞籍“70后”作家张立民的三部短篇小说《枪针》、《弓箭收藏家》、《偷枪》。三部作品风格各异。《枪针》的文字具有较强的实验意味,《弓箭收藏家》则用细致得几近繁琐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午后的一举一动,用无聊、琐碎的生活细节,暗示着生活意义的缺失。《偷枪》相对轻松,三个少年为了制造玩具枪而偷窑厂的生砖头,在偷窃的过程中,对“看见小孩就要吃”的强老三的畏惧始终伴随着他们。张立民从事的是公安文史编撰工作,这一职业特色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些端倪。但写作最终还是指向灵魂:“我写作的目的就是这样简单,我想以小说或者故事的形式记下我的村庄我的家庭,以后留着给我女儿看,我要把记忆中那些泛黄的温暖、童年的逗趣、先辈的磨难写出来,给我女儿看。当然,后来我渐渐发现,我这个人是很自私的。写得越多,越发现自己内心的恶,几乎把所有的兴趣都放在对自己的发现上,并为此沾沾自喜,小说渐渐成为我恶意展现的平面式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渐渐成为我灵魂的试验场。”张立民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观。
2012-2-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3 , Processed in 0.07089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