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9 09:43:36
|
只看该作者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 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好象第一个精确地使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十二平均律”合音频率的人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姓朱的音乐家。这也算是我国人民为世界音乐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吧。
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落(废话:-D),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吧.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 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 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我以老柴的<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
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音乐啦,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倒.这 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往 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望一出手就镇住你.而副题则往往写得温婉如歌,令人爱怜(想起"对比"这个要素了吧).为了增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