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节目主持(人)研究回望:基于三十年来公开出版的著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0:4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节目主持(人)研究回望:基于三十年来公开出版的著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450bf0101168z.html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高贵武 邓燕玲
摘要
关键词
如果把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空中之友》栏目中首次出现真正的栏目“主持人”作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开始,那么到2011年,中国主持人出现已整整30年。在这30年里,主持人及主持人节目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实践的变化必然要求理论的变化。30年来,国内关于主持人的理论研究同样也应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某些变化。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30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著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求发现其发展轨迹,发现其与主持人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三十年来国内关于主持人(及主持人节目)的研究性著作,故本研究在材料的获取上选择借助国内目前图书资料收集较全的国家图书馆电子检索系统(具体时间为2011年9月6日),以层层筛选的方法获得相关研究样本。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电子检索系统键入“主持人”三字,并选择字段所在为“正题”,得到国图馆藏目录中所有正题中含有“主持人”三字的文献,然后再对所检结果加上“书”的限定条件进行二次检索,共得到117部相关研究著作的信息。因为考虑到目前国内研究者在进行主持人研究时可能会以“主持传播”、“主持艺术”、“播音主持”等为题,故本研究又运用上述方法通过检索,分别检索到正题中含有“主持传播”、“主持艺术”、“播音主持”等关键词的著作2部、54部和66部。为了防止将“主持人”未出现在正题中的文献遗漏,笔者又运用上述操作在国家图书馆电子检索系统中的其他题栏中键入“主持人”三个字,共得到其他题目中含有“主持人”三字的著作167部。最后,经过一一核对,剔除不符合条件和重复的部分,最终确定研究进入研究视视野的著作为259部(可称为广义的主持人研究)。
对于初筛出来的259部著作,则对其主题和基本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按主要内容划分为学术著作、教材、论文集、报道传记、散文随笔、应试辅导等几个类别,并略去其他几类只保留了学术著作130部(可称为狭义的主持人研究),随后又对这130部著作从出版年份、研究角度等方面做了分类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国内主持人研究的历史起点
根据已有研究,国内最早对节目主持人进行研究的成果是发表在1981年第3期《现代传播》的文章:《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谈节目主持人主持专题节目》,从中可以看出,关于“主持人”的研究是在“主持人”这一行当诞生半年后才逐渐开始。
由于著作本身的深度和容量,以及著作出版程序的相对较长等原因,主持人领域的研究性专著要比研究性文章晚很多。根据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显示,我国最早关于节目主持人研究的著作直到1989年下半年才出现,它就是1989年10月由全国电视研究委员会编写、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话说》),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本研究定义的真正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由多人联合完成的论文集。
《话说》一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践篇——我当主持人”,其内容主要是部分知名主持人现身说法,谈论主持人工作中的感悟与经验。如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撰写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文,主要写的是作者1979年随中央电视台报道小组前往美国,报道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报道活动中的所想所感。再如,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由获奖所想到的……》一文,主要是对首届“如意杯”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获奖的感悟,语言朴素真诚。
   《话说》的第二部分“评论篇——我说节目主持人”,其内容主要是学界、业界人士对主持人及其行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偏重理论探讨,对主持人及电视栏目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研究角度较多元,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艾丰的《新闻文化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文,从新闻文化的角度阐述电视节目主持人,作者主要从“三起”的逻辑——即新闻文化的兴起、电视媒体的崛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升起——来论述节目主持人。再如,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蔡骧撰写的《“原子弹”和主持人》一文,主要是从传播、文化、改革三个角度认识探讨节目主持人的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主持人研究的历史起点始自主持人业务的诞生,且基本上与主持人业务的发展同步,从一开始就属于滞后型的研究。主持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与主持人业务发展紧密相关以及业务探讨与理论思考并行的特点。
(二)国内主持人研究的走势及范畴
1、主持人研究的走势
自主持人诞生以来,主持人在国内广播电视媒介中便开始了一条迅猛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广播电视飞跃性发展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主持人更是广播电视媒体炙手可热的职场,不仅主持人的数量从最初的几人、几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随之而兴起的主持人研究团体和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系更是遍地开花。由于主持人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关于主持人的研究也相应地出现了总体趋向繁荣的走势。在对本研究所选取的259部研究著作以出版年份进行分别统计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内主持人研究递增的态势(如下图所示)。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过去三十年的相关研究中,近三年的出版量相当于三十年总和的五分之二(41.7%),近十年的出版量则接近于三十年总量的五分之四(78.4%),头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出版量则只有1.2%和20.4%,足见主持人研究的突进式发展及近年来的热度。


2、主持人研究的范畴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出版物做进一步的分析,即根据著作名称中所含的指示性文字,如将著作名称中凡含有“教材”、“教程”者归为教材加以统计、将名称中含有“考试”、“试题”、“辅导”之类的著作划分为“应试辅导”加以统计,则又可以发现,在已出版的关于主持人的书籍(即广义的主持人研究)中,除了狭义的研究(包括专著和论文集,二者相加占58%),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研究,如相关的教材,以及对某些主持人的传记式访谈、主持人个人的感悟、札记等等(具体比例见下图),而其中关于主持人的教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几乎占了除狭义主持人研究之外的一半。除开其他因素,单从数量上来看,似乎也可以得出结论,在国内已有的关于主持人的所有研究当中,真正的学术和理论著作不占绝对多数,教材业务性研究占有相当的份量,这既从某个方面说明国内主持人研究仍处在较初级的阶段,也再次透射出主持人研究与主持人业务的紧密关系以及主持人研究的应用性特征。
(三)国内主持人研究的几个视角
三十年来,虽然对主持人的研究成果颇多,且从不同的维度对主持人及其行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所研究的问题覆盖面并不算广泛。笔者对所筛选出的130部研究型著作的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要思路是通过考察著作的主题词来确定著作的主要内容,具体作法是对著作名称中出现频率较多(至少在两部以上的著作名称中出现)的词进行统计(具体统计见下图)。通过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主持人研究的视角大致存在这样几个方面。

1概论性研究视角
尽管名称各异,如“节目主持人概论”、“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人新论”等等,在已有的主持人研究著作中,不乏“主持人通论”一类的著作(通论是仅次于播音和主持艺术的高频词)。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内容涵盖面广,研究尚显单薄。其中大都包括主持人在中外出现的历史、主持人概念、主持人分类、主持艺术、主持风格、主持人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面面俱到,适合当作教材使用。如1996年出版由俞虹所著的《节目主持人通论》,全书分为十三个部分,包括“节目主持人概述”、“节目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节目主持人的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主持人的节目构思”、“主持人的采访艺术”、“主持人的编与写”、“主持人的有声语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节目主持人的状态”、“主持人的发展与未来的思考”,最后的附录“中外著名主持人谈主持”[1]。这十三个部分虽然对主持人这一研究领域的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在具体的论述中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并没有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教材的特征,这就是此类通论性著作的共同特点。
2播音与发声视角
在我国主持行业,主持人、播音员与播音一直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这一方面与播音员和主持人间的相似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早期的主持人大多出身播音员有关。也因此缘故,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区别曾一度都被忽视,播音员就是主持人,主持人就是播音员的观念一直存在。从数量上来看,播音与主持这一范畴内的研究占主持人研究总量的比例不在少数,甚至居于最主要的位置(“播音”一词乃本研究统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从播音角度切入的主持人研究主要是从播音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论述主持人在腔调发音、语言逻辑、语言传播等方面的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研究统计中出现频率较多词汇,如“语言”、“发声”、“表达”、“技巧”等所代表的部分研究其实也可以归属到这类研究视角当中。
3主持艺术视角
除了从播音角度,国内研究者在主持人语言表达研究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即从“主持艺术”的角度来探讨主持人语言表达的技巧、规律和策略,这使得“主持艺术”成了紧随“播音”其后的高频词。与播音的研究角度一样,主持艺术的研究也偏向实践,更多关注节目主持人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主持业务研究的主要阵地。如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一鸣教授所著《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一书,该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播音中的语言艺术,侧重探讨播音技巧。二是主持中的传播艺术,侧重探讨主持艺术和主持人。第一部分实际上是播音角度的再现,后一部分则是从语言表达探讨主持的技巧。再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罗莉主编的《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一书,也是从播音理论和主持艺术两方面来阐述。而真正从主持艺术视角对主持人(传播)进行研究的代表作当属吴郁教授的《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一书,虽然在书名中未出现“主持艺术”,但其实际上为后面从“主持艺术”角度研究主持人(传播)建立了总体的框架。此书共分十二章,主体章节分别是“节目主持人的语境”、“语境中的主体及其语用规律”、“主持人节目语体特征”、“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主持人语言的分类研究”、“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文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艺术”,基本上囊括了主持艺术的所有方面,也奠定了所有从主持艺术角度对主持人进行研究的基础。
4主持人素质研究视角
自主持人研究出现以来,对主持人素质的探讨一直都未间断过。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开始,对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持人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主持人概念自出现以来,就与播音员的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同,加上我国的媒介政策环境和主持人的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与国外有所不同,所以,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说法各异。有些学者认为我国主持人专业教育的失败是导致现今优秀主持人、高素质主持人少的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些业内人士则认为中国的政治环境和媒介制度让从业人员很难发挥出自身具有的某些素质。
在探讨主持人素质的过程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美国为何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主持人作为范例,并与国内的主持人培养模式、培养制度等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主持人应具有哪些从业素质。大部分著作中,对主持人素质的研究只是作为全书的一个部分进行阐述,一般包括主持人应具有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语言素质等。
这类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当属2007年1月由吴郁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这一著作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定量分析。该书总结了我国主持人队伍综合素质现状,即“素质要求‘重外轻内’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参与节目深度尚不理想”、“主持人队伍结构短缺”、“优秀主持人的发展缺少理性前瞻和长远规划”[2] 。并认为主持人综合素质构成要素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根据对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书中总结出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持人队伍构成短缺”、“工作能力与状态不理想”、“心态调整不力”[3] 。而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星化、商业化:社会对主持人职业角色的认知偏差”、“主持人自身对其职业角色的认知偏差”、“业内对主持人职业角色的认知偏差”。[4] 文章认为,主持人选拔现状、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现状、主持人管理现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主持人综合素质。
5跨学科研究角度
除了只涉及主持人及其行业的研究外,还有一些主持行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著作,这也是构成主持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跨学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播音主持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如2004年7月出版、由高贵武所著的《解析主持传播》一书,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借用社会学、心理学、说服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认为,主持人传播的本质实际上是大众传播人际化与人际传播大众化的产物,并从传播学理论层面深入解析了主持传播这种独特的大众传播方式的特点、起源、生存环境、传播主客体、传播符号、传播策略和发展趋势等等。[5]
二是主持人与人才资本运营相结合。如2009年3月出版、由王朝晖著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才资本运营》一书,该书从企业管理的理论角度出发,在传媒经济学和媒介管理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节目主持人的人才资本运营特征、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测评、品牌管理及流动状况。最后,该书以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才资本运营为个案,并对此个案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度解析。
三是主持人与文化影响力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命题的是2009年6月出版、由曾志华所著的《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该书从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发生机制、作用空间、多维视域及其最大化实现途径与战略思考。作者认为,主持人文化对受众审美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主持人及媒体自身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最大化实现途径是主持人策划、主持人文化的自觉性及受众的多维解读。[6]
四是主持人与管理制度相结合。这类著作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徐浩然所著的《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2009年3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二部分主要从我国主持人的管理现状出发,论述了主持人绩效和薪酬管理、品牌管理、危机管理、从事商业活动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为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文章还与时俱进的探讨了当时较热的话题——《新闻联播》换脸风波及博客兴起后“精英”与“草根”的融合等话题。
五是播音主持与心理学相结合。这类著作如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马玉坤等人编著的《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主要“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7]
六是播音主持与形象学相结合。在所有关于主持人研究的著作中,还有一个在标题中不仅出现一次的词“形象”,如黄幼民2005年所作的科普性著作《主持人形象塑造》以及蒋育秀在2004年所著的《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都是从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角度、借助形象设计及化妆等领域的理论知识来对主持人的形象进行探讨,虽然这类著作与形象学的结合和借鉴还非常有限,但也呈现出了可贵的跨学科态势。
四、讨论与总结
(一)对主持人研究现状的反思
1、研究视野有待拓宽
主持人研究的主题较局限,且大多把研究视野放在国内,或放在本学科内,缺乏跨学科和全球的视野。“在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传统中,学科的门户森严、边界僵化,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不例外,相关学科的观念甚为狭窄,对跨学科的想象空间相当微小。”[8]“跟学科内在封闭性一脉相承的是学科对全球学术发展缺乏真诚的兴趣”,[9]学科内在封闭性和外在封闭性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即使有一些,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性研究。这与新闻学这一大学科的研究现状类似,“其中也有些有深度、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但给读者总的印象是‘踏步不前’,经验总结性的著作、文章多于理论开拓,而且‘炒剩饭’的现象十分严重,大有消费纸张之嫌。”[10]所以,未来主持人研究应拓宽研究视野,只有研究视野宽了,才能真正提高主持人研究的质量。
2、学术规范化亟待加强
所谓“学术规范”,是规制学术活动和学术行为的一系列理念与规则的统称。[11]这是广义上的“学术规范”。狭义上的学术规范指的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从而得出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狭义上的学术规范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内容是研究的根本,是决定其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最根本的标准,而方法则是辅助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科建立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学科建立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学派产生的内在依据,更是衡量一门科学是否堪称“科学”的主要标准。[12]
在研究内容上,主持人研究大多是对业务的探讨和总结,或是为业界的运营和管理提出建议。有些学者把新闻传播研究失范内容分为三类,一是以政策的诠释为关注焦点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只是盛极一时;二是论文评论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更像杂文或感言;三是为业界出谋献策的实用性行政研究,这类调查报告在西方是咨询公司所做的事。[13]这几类研究文章也同样出现在主持人研究领域。从研究的规范性上来看,这几类内容都与学术研究相去甚远,本不该列入学术范畴。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的媒介研究中仍以思辨的方法、定性的研究为主,对于量化的方法使用不足”,“哲学思辨的定性方法使用太多,具体测量的量化方法应用太少;研究方法较为集中,创新的方法较少”,“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仍然较少,研究方法更为集中”。[14]这些结论的得出虽是基于对中美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但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主持人研究中。
因此,虽然广义上的学术规范因为涉及的个人、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因素而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进,但狭义上的学术规范亟待加强却是如今学术界必须正视的问题。
3、学术创新迫在眉睫
     主持人研究出现低水平高度重复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缺乏学术创新。所谓学术创新并不是在机械的把一些新名词加入研究课题,而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xx学或xx新闻学’、‘传播xx学或xx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场。”[15]
    学术创新并不是要求完全抛开原有的大量理论而进行凭空的创造,学术创新并不等于理论创造,原有理论是学术创新的基础。但问题就在于,很多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做加法减法,而不是做乘法除法,发生的只是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这种采用移植手法而拼凑起来的理论最多只能算是理论梳理或理论总结,而不能称之为学术创新。“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16]
     学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有学者根据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认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17]:(一)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边际研究是需要的,但它应该建立在核心领域研究深入扎实的基础之上,不能盲目地“跑马圈地”;(二)通论和专著的关系。所谓“通论”,是指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学科领域的著作。通论是“面”,专著是“点”。通论是“犁地”,专著是“挖井”。重复生产大量通论性著作,忽视专著,是一个学科不成熟的表现;(三)著作和论文的关系。著作和论文在学术研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成果表述形式,但论文是最富于原创性、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四)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从学术品格的角度来看,学术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是精神产品,而且是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应该把质放在第一位,而不要过分追求量。学术拒绝平庸,更不可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
可以看出,30年来,国内主持人研究总体上是业务总结多,理论探讨少,研究的整体理论水平偏低,“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很多文章还处在一个经验层面”, [18] “相对实践来说,还有些滞后”[19] ;研究的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多,缺乏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的畸轻畸重现象,“实证太少”;[20]这说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还没有真正运用到主持人研究中;主持人研究整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是很强,研究视野尚不够开阔,“主持人研究方面的学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太扎实”。[21]至于造成目前研究现状的原因则可能是:
1、学科年轻,理论积淀少
    虽然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在学科名称上把主持艺术当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一门学科来命名是在90年代。“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有培养播音员的播音专业被调整改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2]毋庸置疑,在这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主持艺术学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社会科学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理论积淀相比,主持传播学在理论建设和理论积累方面还尚欠缺。另外,在世界范围内,把主持艺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中国还是独此一家。所以,在进行主持人研究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关的理论铺垫与参考。这与其他学科可大量引进国外理论假设,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也是其劣势之一。
2、重实践、轻理论的学科特点导致研究未被重视
节目主持人这一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出真知已成为主持人行业的公认法则。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播音是专业,而主持,只是‘岗位’”,[23]并认为主持人的职业素质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远不是接受理论教育所能担待的。即使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指导,只要在实践中摸索,也能够胜任这一工作。所以说,重实践,轻理论是这个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导致主持人研究始终不被学界、业界所重视,即使是理论研究,也仅从归纳总结的角度探讨业务问题,不具备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主持人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型人才欠缺,不管是实践中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还是高校中培养出的理论人才,都大量涌向业务岗位,与其他学科相比,节目主持这一学科真正从事研究的人才较少,这也是导致主持人研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3、学界还未摸索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门新兴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主持人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讨。如何在业务实践指导和理论研究培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如今的培养模式,高校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专业人才,既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业务方面的精英,又无法在理论研究方面独当一面,成为研究型人才,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培养不出“专、精、尖”人才。而在节目主持业务领域,主持人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但在理论研究领域,研究型人才只能通过理论方面的指导教育来培养。所以说,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要使理论研究更加规范科学,就必须培养出专业性的研究型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学界、教育界尽快探索出一套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业务型和研究型人才能各取所长、各尽其,,能。
4、各种体制性、制度性压力使然
发论文、出专著已成为高校学者、业界人士评职称、评优秀、获奖励的必备条件。特别是从事科研教学岗位的老师,研究著作出版数量更是评价其学术成就的关键要素之一。另外,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众多的研究生们面临的是公开出版研究论文、著作的制度性压力,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处心积虑的制造出大量重复且不规范的研究,甚至出现“论文买卖”、“出版发表买卖”等现象。正是这一系列体制性、制度性的压力,使得学术著作满天飞,数量上与日俱增,但质量上却得不到保证,重复性、陈旧性的理论文章盛行。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1XNI01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传播理论创新研究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and the Research Fund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11XNI013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5]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8]陈韬文:《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第3页。

[9]陈韬文:《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第3页。

[10]何光先:《新闻学研究亟待深化》,《当代传播》,1996年第1期,第15页。

[11]郑保卫、郭平:《论学术规范与新闻学学术研究》,《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第18页。

[12]丁昊:《中美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新闻大学》,2009年12月(下半月),第92页。

[13]陈韬文:《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第2页。

[14]丁昊:《中美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新闻大学》,2009年12月(下半月),第93页。

[15]陈力丹:《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当代传播》,2003年第2期,第4页。

[16]陈力丹:《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当代传播》,2003年第2期,第4页。

[17]吴庚振、张恋恋:《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论文集,2006年,第420页。

[18]王学锋:《主题: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19]李一成:《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综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20]王学锋:《主题: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21]王学锋:《主题: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22]孙祖平:《忽悠主持:主持能成为一门专业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5页。

[23]孙祖平:《忽悠主持:主持能成为一门专业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3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0:44:3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年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分析
          ——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现代传播》为样本来源
高贵武 邓燕玲
[摘要]今年是中国主持人诞生30周年,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究竟呈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该如何调整。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期刊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三十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经验主导,研究方法尚待规范等特点。
[关键词]主持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现代传播

Titl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hos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ree decades: taking China Radio and Television Academic Journal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as the sample source

Abstract: It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the Chinese host this year. In the course of the past years,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trend wa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how would it adjust in future? This paper selected sample articles on host research from two journal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s are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led by experience and so on..
Keywords: host;research;China Radio and TV Academic Journal;Modern Communication

一、研究背景
“主持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1980年的7月12日播出的《观察与思考》栏目,迄今为止,我国主持人行业已诞生30年。30年来,不仅主持人概念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主持人自身也已成为一个节目或栏目的品牌,其受欢迎程度甚至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因为主持人在业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也步步跟进,30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文章不计其数,这些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总体上呈现怎样的分布,主持人研究该如何与时俱进,与业界保持互动等等,成了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现代传播》为研究样本,对30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定量研究方法,抽取1980—2009年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现代传播》中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有效文章212篇,通过3位编码员进行编码,并将最终数据输入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及抽样
本文之所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现代传播》为研究样本,是基于两本期刊在广播电视领域所获的普遍认,前者注重业务探讨,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后者注重学术研究,在学界具有较大影响。
关于样本选择,本文采取二次检索的方法,即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先检索出1980年——2009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现代传播》发表的所有文章,然后再以“主持人”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共得到标题中含有“主持人”三字的文章,其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311篇,《现代传播》145篇,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双号(155篇)、《现代传播》的单号(73篇),共228篇,再除去16篇与研究无关的文章,剩下的212篇文章为我们最终的研究样本。
(二)编码说明
本研究共设置了11个测量指标,分别是:论题(研究主题)、论文类型、时间段、具体年份、作者身份、作者人数、篇幅、研究方法、引文数量、引文类型1和引文类型2。
1、论题
论题即文章的研究主题,具体划分为以下10个类别:(1)播音语言;(2)角色定位;(3)个性特征;(4)形象塑造;(5)修养素质;(6)管理评价,包括主持人或主持人节目管理、评估、评价、评比、评奖方面的内容,如管理机制、评估体系等;(7)传播效果,指将主持人与其节目联系在一起,将主持人主持节目视为一种传播活动或行为,探讨这种行为的行质、特点、环境、效果等方面的研究;(8)培养教育;(9)风格类别;(10)其他。
2、论文类型
分成两个类别,(1)业务总结;(2)理论探讨。凡对具体栏目或主持人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探讨,归入“业务总结”。另外运用新闻学理论对新闻现象的研究则归入“理论探讨”。
3、时段
1980—2009年这三十年中,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断,分为6个时段。
4、具体年份
这一测量指标具体分为30个类别,从数字1对应1980年开始,数字与年份一一对应,到数字30对应2009年为止。
5、作者身份
分为四个类别:(1)主持人;(2)学者;(3)业界人士;(4)其他。按常理,业界人士包括主持人,但为了研究主持人对自我行业的理论性思考在作者行列中所占的比例,本研究把主持人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类别。作者身份主要是通过文章结尾处的署名来判断。若文章有两个及以上作者,但他们的身份都不一样,那么只输入第一作者的身份(实际编码中未出现此状况);另外,实际编码中也未出现某一作者身兼双重身份的现象。其中,凡无法确定作者身份的归入“其他”类别。
6、作者人数
具体分为四个类别:(1)1人;(2)2人;(3)3人;(4)3人以上。
7、篇幅
篇幅多少的测量主要是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下来的PDF格式文章的页码为标准,分为4个类目:(1)1页及以下;(2)2-3页;(3)4-5页;(4)5页以上。其中,不足1页半归入第1类目,1页半以上归入第2类目。同理,不足3页半的归入第2类目,3页半以上的归入第3类目,不足5页半的归入第3类目。
8、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两个类别:(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所谓定量方法,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方法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方法。根据这一概念,本研究在具体的编码过程中,把有数据统计的文章归类到“定量研究”类别,其余则归于“定性研究”类别。
9、引文数量
引文数量指文章所引用的注释或参考文献的数量,分为4个类别:(1)无引文;(2)1—3个引文;(3)、4—6个引文;(4)、6个以上引文。这一指标只计算引文数量,不考虑多处引文来自于同一出处的情况。
10、引文类型1
引文类型1考察的是引文的地域来源,即有没有引自外文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分为三个类别:(1)有外文;(2)无外文;(3)无引文。外文指的是从外国文献中翻译成中文的,也包括直接引用的英文文献。
11、引文类型2
引文类型2考察的是引文的学科归属,即文章有没有引用来自其他学科的内容,分为三个类别:(1)全为本学科;(2)含有其他学科;(3)无引文。本学科指的是新闻传播类,除此之外,全部归类于“其他学科”。
(三)对各类引文数量的统计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种引文类型所占的比重,我们进一步把引文类型归为五类,并对212篇文章的引文进行了直接统计,分别是:论文引文(共72个)、著作引文(共162个)、新闻引文(共30个)、网络引文(共1个)、其他引文(共3个),其中,新闻引文指的是引用来自报纸、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或数据,网络引文指的是引用来自互联网的信息。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各变量变化趋势
1、文章数量变化趋势
研究发现,30年来,主持人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这表现在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文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尤其是在1995—1999这一时间段达到了顶峰,这五年期间的文章总数为68篇,所占比重为32.1%(见表1)。其中,研究主持人的文章总数在1996年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年共发表此类文章17篇,占总数的8.0%(见表1)。

图1  主持人研究文章随年度变化趋势
主持人研究在1995—1999年间出现高峰,说明主持人研究与当时广播电视和主持人的发展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以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开始了新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中同时也出现白岩松、敬一丹等一批个性鲜明的新闻主持人,堪称“我国主持传播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ii]特别是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开播,其主持人崔永元一炮走红后,国内的谈话节目便风起云涌,造就了一批新的个性鲜明的主持人,“主持人队伍步入了‘职业化’发展的新阶段。”[iii]主持人的大发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使其研究成果也出现了飞跃式繁荣。当然,数量上的繁荣与研究总体质量并不能划等号,“理论上持续复制式的扩张、鼓胀,生产的只能是理论的泡沫,也许并不代表真正的理论研究的繁荣。”[iv]
2、论题汇总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1)、论题汇总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关于主持人研究十类主题中,关于“修养素质”的研究比重最大,共51篇,占总数的24.1%。其次是“传播效果”论题,共42篇,占19.8%。“播音语言”、“角色定位”和“个性特征”这三类论题所占比例相当。相比之下,“风格类别”和“形象塑造”两类主题的文章相对欠缺。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与中国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普遍较低、一直为学界业界诟病有某种内在关系。或许也能说明国内主持人研究的视野尚存在某些局限。
2)、论题变化趋势
表1同时显示,1994年以前,主持人研究的论题类型相对比较单一,说明当时对主持人的研究还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尚未形成更为宽阔的研究视野。而从1995年2009年的近十几年间,主持人研究的主题逐渐开始多样化,其中1995—1999年这一时间段论题最多元(“其他”一类所占比重最大,也说明了其论题的多样化),这或许可以说明1996年以来主持人行业新发展不仅使主持人受到了更多关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开拓了主持人研究者的思维和视野。
表1  不同主题研究分布情况(篇)
年度
80~84
85~89
90~94
95~99
00~04
05~09
%
播音语言
1
0
2
4
4
2
13
6.1%
角色定位
0
0
3
9
1
5
18
8.5%
个性特征
0
1
0
7
1
7
16
7.5%
形象塑造
0
0
1
1
2
1
5
2.4%
修养素质
0
3
6
16
16
10
51
24.1%
管理评价
0
2
11
10
4
6
33
15.6%
传播效果
1
3
4
12
11
11
42
19.8%
培养教育
0
0
3
0
3
5
11
5.2%
风格类别
0
0
0
2
0
0
2
.9%
其他研究
1
0
6
7
4
3
21
9.9%
3
9
36
68
46
50
212
100%
3、论文类型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中很容易发现,在主持人研究中其实存在着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极不平衡的现象。从构成数量上来看,在所有关于主持人的研究中,属于“业务总结”类的文章数(占总数的75%)是“理论探讨”类文章数(占总数的25%)的3倍。从变化趋势来看,“业务总结”类的文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占绝对优势,从90年代以后,“理论探讨”类文章才有所增加,而此后每个阶段的数量比值较稳定。尽管如此,“业务总结”类文章仍旧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比重有所增加。这些数据说明,三十年来,国内对主持人的研究大多仍以“业务总结”为主,还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浅层次上,缺少真正的理论探讨,说明主持人研究目前仍水平不高,有待更多更深的研究成果出现。
4、研究者身份及其变化趋势
分析结果发现,从文章作者的身份分布情况来看,主持人研究似乎更为业界关心,没有真正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投入。在我们所统计的文章作者中,业界人士占绝大多数,占58%,其次是学者、主持人,分别占到27.8%和8.0%,其他人士占6.1%。“业界人士”所占比重是“学者”所占比重的两倍还多。尽管从总体趋势来看,学者参与主持人研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00年—2004年期间几乎与“业界人士”数量齐平,但这一现象仍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至今仍大多属于业界人士的“自说自话”,尚没有引起学界多的关注,或者学界人士对此研究并无太多兴趣,这可能也是造成上文所说目前国内主持研究理论不足、学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数据统计也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作为主持人传播的主体,“主持人”对本行业的业务总结或者是理论思考都显得严重不足,只占所有研究者中的8.0%,说明主持人对于自身工作尚缺少更多深入的总结和思考。
5、文章篇幅及其变化趋势
尽管文章篇幅并不能完全代表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但基于有深度的研究很难以短小文章表达的常识,本研究还是试图从文章的篇幅方面来来判知30年来国内主持人研究的现状和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关于主持人的研究性文章篇幅仍以短小为主,其中篇幅在2—3页的占一半以上,达到62.3%,4—5页的居其次,为19.3%,5页以上的最少,只有7.5%。按照一页篇幅大约容量近2000字来计算,主持人研究的文章主要仍以3000—4000字为多,其中不乏2000字以下短文。而从文章篇幅的变化趋势来看,“1页以下”和“2—3页”的文章呈曲线上升趋势,“4—5页”和“5页以上”的则有明显下降趋势,5页以上篇幅的文章数在2005—2009年为零,这说明主持人研究仍有朝着越来越短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学术期刊的某些偏好,但同进也反映出主持人研究的水平目前仍不是很高,并有某些下降的趋势。
6、研究方法及其变化趋势
在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对主持人研究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存在极不平衡的现象,其中定性研究在主持人研究中占压倒性优势,在总计212篇研究性文章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仅有3篇,所占比例仅为1%,这除了说明国内对主持人的研究目前在研究方法上尚处于过于单一,定性研究过多,定量研究不足的境况。尽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方法本身上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在社会研究中,定性和定量方法都很实用、都很合理”,“一些研究情境和议题最适合使用定性方法,另一些则适合用定量方法”,[v]但由于主持人研究本身非纯思辨型哲学命题,两种研究方法出现畸轻畸重仍可从某些方面说明国内主持人研究的不成熟。毕竟,如果“能精通两者,就会成为一位比较高明的研究者”。[vi]
7、引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无引文以及引文的多少和规范常常是衡量某项研究成果科学性含量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所做的统计中,总共212篇文献,“无引文”者占绝大多数(171篇),占80.7%,其余三类,即含有“1—3篇”、“4—6篇”和“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数分别为12、15和14篇,所占比重相当。从变化趋势来看,尽管“1—3篇”和 “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逐渐增多,其中,“6篇以上”在1995—1999年以后,呈现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但“无引文”的文章则占主导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尽管国内目前关于主持人的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更为科学规范的道路迈进,但整体研究仍然不科学和不规范,亟待改进。
8、引文类型1和引文类型2汇总
除了引文数量,我们也试着通过分析引文来了解其大致内容,以期在质量方面有所把握。结果发现,在有引文的文章中,引文类型中“无外文”的多,占10.4%,有外文的少,占7.1%(无引文占80.7%);“含有他学科”多,占10.4%,“全为本学科”的少,为9%,这说明尽管主持人研究目前尚不太具有国际化视野,但也在努力地向他学科汲取养分。另外,通过对文章引文类型的直接分析,我们得出了另一组数据:论文引文共72个、著作引文共162个、新闻引文共30个、网络引文共1个、其他引文共3个,这似乎说明尽管主持人整体研究尚缺乏科学性,但某些具有科学性的研究却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1、时间与论题、作者身份、论文类型、研究方法、引文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时间轴线的发展来看,30年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时间点,而从对一个研究领域的关注来看,30年间似乎又会有许多可能发生。在扫描30年来国内关于主持人研究的总体发展路径之时,我们也试图通过此次研究来发现30年来主持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在时间的异同,结果发现:主持人研究的论题尽管近年来有趋于集中的倾向,但总体上体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走势,其中从更多学理层面研究主持人的“传播效果”表现尤为明显;而在作者身份方面,主持人研究在经过初级阶段只有学界、业界关注之后,其研究主体也表现出某些扩大的趋势(这可以通过其他一项的增长以得证实);在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方面,尽管其中的“业务总结”和“定性研究”仍旧居主持人研究的绝对主体,但也能看出某些理论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的趋势;在引文方面,尽管无引文文章在主持人研究中一直居于优势,但总体上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含其他类型(主要指“1-3篇”、“4-6篇”“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却已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2、作者身份与论题、论文类型、研究方法、引文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试图寻找30年来主持人研究主体在研究关注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结果发现,主要参与主持人研究的两类群体,即学者和业界人士在主持人的研究方面既存在某些共同点,也存在显著差别。从图2可以看出,在论题的选择上,学者更侧重于对“修养素质”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对其余论题的研究较少,而业界人士对论题的选择范围则较为全面,几乎涉及所有论题,但大部分集中于“修养素质”、“管理评价”和“传播效果”,二者都对主持人的“修养素质”和“传播效果”给予了一定关注。这说明业界可能对主持人的发展更为了解,更能从主持人的实践方面对主持人研究进行全面把握,如近年来在业界发展最快、最受业界关注的主持人“管理评价”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便是例证,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在媒体进入品牌化竞争时代之后,“主持传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主持人的使用与管理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vii]


图2 作者与主题的关系
研究中还发现,对于“业务总结”和“理论探讨”这两种类型的文章,学者在两者之间把握得比较平衡,而业界人士和主持人则更侧重与“业务总结”, “理论探讨”的文章相对较少。而在研究方法上,主持人研究存在方法过于单一的情况,而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恰恰来自于业界人士,这说明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学者并没有发挥出学者的优势和特点。
从研究文章引文的情况看,学者的研究则显得稍为规范、稍为扎实,其中“有4—6篇”引文的文章大多出自学者之手,而出现“1—3篇”和“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较均衡的分布于学者和业界人士当中。但从引文数量这个指标来考量的话,业界人士中有“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并不少于学界人士,如果再从引文 “含有其他学科”的类别来比较,学者所占比例多于业界人士,也就是说,学者在文章引文的选择上,更多的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而业界人士则更多的是引用来自本学科的内容,知识面比较狭窄。从有无外文的角度比较,学者和业界人士“有外文”引文的文章数量相当,而“无外文”的文章数量则是学者多于业界人士。这似乎说明学者虽然重视引文,但在文章中的引文数量并不多,与业界的差别不是很大,并没有体现出学者在研究方面的特色和功力。
3、研究论题与论文类型、引文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前面的研究中已经发现,30年来主持人研究者在论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某些差异。除此之外,我们亦想发现对于某些相同论题在研究时的不同。结果发现,在论文类型方面,“业务总结”类的文章涉及所有论题,而“理论探讨”类文章则集中在“修养素质”、“传播效果”、“角色定位”和“管理评价”这四个论题中,其中又以前两者为多。对于“播音语言”这一论题,则没有“理论探讨”类文章,只有“业务总结”。这再次说明业界人士对主持人研究关注的广泛,同时也说明似乎“修养素质”、“传播效果”更具学术理论价值,而“播音语言”则理论性和学术性相对较弱。
从引文方面的统计分析也可证明这一点。在所有带引文的文章中,有“6篇以上”引文的文章大多集中于“传播效果”这一论题,其次是“修养素质”和“角色定位”,而对于“播音语言”、“形象塑造”、“管理评价”、“风格类别”和“其他”论题则没有一篇文章有“6篇以上”引文。 “4—6篇”引文的文章未出现在“形象塑造”、“管理评价”“、培养教育”、“风格类别”和“其他”论题中。“1—3篇”引文的文章则相对较均衡的分布于前7个论题。引文类型中“有外文”的大多集中在“传播效果”这一论题,在其他论题中分布较少。“含有其他学科”引文的文章较多的分布于“修养素质”和“传播效果”这两个论题,并在前三个论题中分布较均匀,只有少量分布于“管理评价”和“培养教育”论题,其他论题中没有出现这类引文。这似乎又说明,在对某些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论题研究中,主持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及研究视域还是强于其他论题。
(三)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更精确地说明30年来主持人传播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也对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某些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引文数量与论文类型之间的显著性系数明显小于0.05,这说明论文的不同类型确实会影响的论文的引文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主持人研究总体上为何“业务总结”和“无引文”占多数的原因,也侧面反映出主持人研究总体理论水平偏低和不够严谨科学的现状。
2  Correlations      


引文数量
论文类型

引文数量
Pearson Correlation
1.000
.272**

Sig. (2-tailed)
.000

N
212.000
212

论文类型
Pearson Correlation
.272**
1.000

Sig. (2-tailed)
.000

N
212
212.00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论文篇幅与引文数量、论文篇幅和论文发表时间以及作者身份与论文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Sig.=0.008、Sig.=0.000和Sig.=0.048,均小于0.05,这既说明国内主持人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发展容量在不断增加(体现在篇幅上),也说明主持人研究主体在研究成果上的差异,以及30年来国内主持人研究由简单、粗放逐渐走向深入、科学规范的事实,是对本文上面对某些变量之间关系分析的验证。
四、讨论与结论
根据以上统计,不难总结出国内近30年来关于主持人研究的一些特点:
1、30年间,主持人研究的兴衰总是与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主持人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也说明主持人研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节目主持学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节目主持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viii]
2、尽管近年来主持人研究的总体数量出现了某些下滑趋势,但30年来,国内关于主持人的研究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关于主持人的研究正日益受到更多关注;
3、虽然近几年来主持人研究出现了某些论题越来越集中的趋势,而且存在某些反复,但30年来,国内主持人及其节目的研究总体仍呈现论题分布平衡、日益多元的趋势;
4、30年间,国内主持人研究总体上是业务总结多,理论探讨少,研究的整体理论水平偏低,“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很多文章还处在一个经验层面”,[ix]“相对实践来说,还有些滞后”[x]
5、30年来,国内主持人研究的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多,缺乏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的畸轻畸重现象,“实证太少”;[xi]
6、30年来,主持人研究整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是很高,研究视野尚不够开阔,“主持人研究方面的学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太扎实”;[xii]
7、30年来,主持人研究的研究主体在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学者更偏重于理论化研究,业界人士则更注重业务方面的认识与总结。学者大多采用定性研究,业界人士则有少量定量研究。学者更注重引文,且引文出处较广泛,来自外文的和来自其他学科的引文多于业界人士。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如在样本的选择上,并没有完全涵盖30年来所有的主持人研究成果,如未将学术性更强的《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中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统计在内。对论文类型的编码,“业务总结”和“理论探讨”有时候难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另外,在论题的设置上,有些类别之间的相互排斥性不足等。但这些不足总体上对研究结果的信度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邓燕玲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生张丽、朱文赫亦对本研究有贡献)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ChenYang,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of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study,(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P68.]


[ii] 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第57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Gao GuiWu, Introduction  of  Host   communication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 ) P57.]


[iii] 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第2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Wu Yu et al., Study  Of  TV  Programme  Hos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Of China,2007) P20.]


[iv] 应天常:《节目主持理论研究的回望与思索》,《声屏世界》1999年第12期。[Ying TianChang:"Ever Returning and exploration Of Show host theory ,"Voice  And  Screen  World(1999,12).]


[v]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2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Earl Babbl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iu ZeQi Translate,( BeiJing: Hua Xia Publishing house,2005)P27.]


[vi] 同上。[Ibid.]

[vii] 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第257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Gao GuiWu, Analysis Of Host communication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2004)P257.]


[viii] 王群、马力:《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研究的新思考》,《声屏世界》2006年第6期。[WangQun, MaLi, "The New Thinking About the Research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in China,"Voice And Screen World (2006,6).]


[ix] 王学锋:《主题: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Wang XueFeng ,"Theme: About the Study of  TV Host",Modern Communication(1996,3).]


[x] 李一成:《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综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Li YiCheng,"Review About the Study of TV Programme Host"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ournals TongRen(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8).]


[xi] 王学锋:《主题:关于主持人的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Wang XueFeng , "Theme: About the Study of  TV Host",Modern Communication(1996,3). ]


[xii] 同上。[Ibid.]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0:46:1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主持人的源流、特质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高贵武 邓燕玲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承载着信息传播任务的第四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网络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应运而生。
一、网络主持人的产生
何为网络主持人?简言之,就是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主持人这一角色的职业群体,网民们习惯称其为成为NJ。 所谓NJ,全称为Net Jockey(网络骑士),译成中文就是网络直播节目主持,其实就是网络电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如今,NJ一词已被用来泛指网络主持人这一职业。
网络主持人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虚拟的网络主持人,二是真实的网络主持人。所谓虚拟主持人,即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按照人体的三维指标,制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并把它置于信息播报的角色上,在网络或者电视上担当“主持人”。[①] 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持人当属2000年4月19日诞生的阿娜诺娃(ANANOVA),她是英国新闻机构联合社下属的高科技公司(PA)在硅谷的帮助下,历经9个月,耗资高达1.4亿美元才制作完成的。“她一头黛青色的秀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冷艳而不失随和的作用,给人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她有着“迷人的性格:可爱、恬静、聪明、敬业”,“她的声音雌性磁性十足,流利而准确” 。[②]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播报以及从不出错的出色表现,使得阿娜诺娃这一虚拟的主持人形象一出生就受到世界网民的普遍关注,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阿娜诺娃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纷纷效仿,从欧美到日韩,再到我国,不少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虚拟主持人,例如美国的Vivian,韩国的丽丽等等。2000 年5 月13 日,我国第一位虚拟主持人———GoGirl,也在www.51go.com上问世了。虽然在技术上无法与阿娜诺娃相比,但是GoGirl为她的网站仍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点击率。[③]
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国真实的网络主持人也出现在网络荧屏上。2000年5月20日,由263首都在线组织,历时两个月的“中国互联网第一主持人”评选活动结束,来自清华大学的苑杭获得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网络主持人。[④]
时至今日,网络主持人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大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都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网络主持人,举行网络主持人大赛等。可以说,网络主持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网民的亲睐,网络媒体也日益重视培养和发展这一行业的人才。
二、网络主持人产生的动因与条件
网络主持人因何而生?从哲学上来说,这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使得这一职业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把这一哲学概念具体化,则可认为,网民的需求和竞争的需要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则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首先,网民的需求是网络主持人产生的内在动力。网民的需求又可分为实用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实用性需求主要是指网络主持人可为网民提供信息向导的服务,使得人们能够高效率的获取信息。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和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使得网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他们徜徉在信息的海洋中,容易迷失方向,经常是花了大把时间却没有如愿以偿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此一来,这些网民们急需一位信息向导者,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后传递给网民感兴趣的信息,成为网民遨游信息海洋的导游。从而为网民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让网络成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媒体。
情感性需求主要是指人际交流替代人机交流后的情感性满足,这是促进网络人性化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的人,人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群体性和社会联系性等方面。任何人都渴望与人交流,与人互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他们需要倾诉与发泄,经历了快乐与幸福,他们需要吐露与分享。然而,这些都是枯燥的文字所给予不了的,面对电脑屏幕毫无生气与活力的信息,人们或许倍感孤独与无助。只有真正的人或人的形象出现并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满足网民们社会性的需求。另外,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与互动还给网民带来一种参与的快乐,他们感觉到自己已成为真正的主角,而不再是旁观者。正是从这种心理需求出发,网络主持人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其次,与传统媒体竞争的需要是网络主持人产生的外在动力。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担负着传递信息的职责,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这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高科技的优势使得网络不仅想具备传统媒体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且还想发掘传统媒体无法拥有或者还没有的东西。主持人这一职业诞生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紧随其后,发展具有网络特色和满足不同需求的网络主持人,可以说,网络主持人所包含的范围要比传统意义上广播电视的主持人的范围广得多。虚拟主持人这一新的创意最早也是出现于网络媒体,后被电视节目所借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就是在不断竞争中相互借鉴与学习,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是催生网络主持人的土壤。
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支撑网络主持人产生的外部条件。要成功打造网络主持人,离开了技术的支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近几年,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从Web1.0到Web2.0,用户从信息的浏览者成为了信息的参与者与制造者,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新技术的出现,则为网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的平台。由于网络技术向用户端渗透,网民具有了表达、参与、聚合资源等丰富的技术手段,他们形成的微内容、微价值和微力量由于网络的聚合作用而强大得令人刮目相看。正是有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才出现了播客主持人和论坛主持人等一部分网络主持人,这些网络主持人有的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有些是具有组织性的团体打造而成的。当然,网络媒体推出的虚拟主持人等具有网络特色的主持人就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了,若没有网络技术,动画和音效的制作和有效运用便无从谈起。
三、网络主持人的分类
网络主持人从整体上可分为虚拟的网络支持人和真实的网络主持人。虚拟网络主持人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人赋予其含义的一个鲜活的形象。而真实的网络主持人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按照主持人所承担的角色划分
按照主持人所承担的角色来划分,可以把网络主持人分为传统广播电视意义上的主持人;论坛或主题网站的版主;播客、拍客和视频网站的解说者三大类。
    传统广播电视意义上的主持人包括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移植到网络媒体的节目中出现的主持人,如各大广播、电视台都已经拥有了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网站,这些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播出后,再把这些节目移植到网上实现“二次传播”,有的还实现了网站与广播、电视同步直播。这些从传统媒体中产生而依托于网络进行内容传播的主持人也可以算是广义上的网络主持人。另外,各大网站的原创视频或音频节目中出现的主持人,如“新浪网络电视Sina TV”,其原创频道是新浪网播出自己制作的网络节目的平台,该原创节目包括娱乐节目、财经节目、体育节目和文化节目等,这些视频节目的主持人也可以算是传统广播电视意义上的主持人。因为他们与广播电视主持人承担着一样的任务,充当着一样的角色,也需要同样的外在内在素质。
论坛或主题网站的版主指的是主持或者管理某个论坛或主题网站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论坛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建立和活动的虚拟社区,群体成员在这个社区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版主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版规、发起讨论话题、策划和组织活动,以及调解内部矛盾等。版主本身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活动在群体中,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和兴趣爱好,一般来说版主可以自由灵活的发起话题讨论。这样的论坛大多是文字的,但也可以是音频的、视频的。如很多网站开设了专门的网络电台板块,比如“ 清风音乐论坛”就有自己的“清风网络电台”板块。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们可以自行拍摄音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中,这些网民被称为播客、拍客。一些网站为这些播客、拍客建立了专门的播客、拍客频道,如新浪网的播客频道。有些视频网站则是专门用来接收和传播这些民间音视频素材的,如土豆网、优酷网等。这些播客、拍客上传音视频中出现的信息解说者或信息呈现者,虽然其解说、主持水平与专业的主持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由于他们承担着主持人应有的角色,所以也属于广义上的网络主持人。
(二)       按照节目类型划分
按照节目类型划分,可以把网络主持人分为新闻播报类、访谈类、脱口秀类、文艺类等四大类主持人。
新闻播报类类似于传统广播电视中出现的播音员,他们充当的是信息传递的角色,一般不参与新闻的采编和策划。访谈类主要是指聊天室主持人,一般是邀请各界名人到聊天室进行访谈,主持人代表网友问一些大家较关注的问题,这类主持人一般要求较高的素质,有时也可参与选题的策划和内容的组织安排等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性。脱口秀主持人指的是诸如讲故事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讲得绘声绘色,还要表演得声情并茂,这就要求主持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艺。文艺类主持人主要是指借助网络平台播出的晚会中出现的主持人,这类主持人一般是由广播电视中已出名的明星主持来担任。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节目具有一定规范性和专业性时候,才能将之归类于不同的节目类型,否则按照节目类型来划分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民间的一些播客、拍客们上传的不太规范的音视频也就无法将之归于这三类节目类型中。
(三)       按照主持人的身份来划分
按照主持人的身份来划分,可以把网络主持人分为明星主持人、形象主持人、专家主持人、网友主持人。[⑤]
明星主持人指的是娱乐界、体育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网站可以邀请他们主持某一领域的节目,这些知名人士也可以自己创办网站,并成为该网站的主持人,如姜昆的“昆朋网站”。
形象主持人指的是网站出于各方面利益考虑而推出的形象大使,他们基本上扮演着聊天室主人或BBS论坛版主的角色,既做主持人,又是形象代表。这类主持人一般较少参与节目或活动的策划与创作,只是承担传达信息的角色。
专家主持人一般指的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说服力,凭借自身的学识和权威,受聘出任网站或栏目的主持人。这些专家主持能够独立的策划选题并组织实施。
网友主持人的概念比较宽泛,他们可以是聊天室开展一个话题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是上传视频或音频节目中的主持人或解说者,更有甚者,他们中的很多职业网友与网站联合开办专题讨论,担当主持人。这些网友主持一般是热心的社会关注者或写作爱好者,热衷于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交流与互动。
四、网络主持人的特点及与传统主持人的区别
网络主持人是借鉴或从传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这一角色发展而来的,因而与传统主持人之间有一定联系,如两者都承担着信息传递及信息桥梁的任务等。但网络主持人作为一种正在摸索中前进的新兴事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主持人之间的区别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   概念界定范围不同
     传统主持人狭义上的概念特指广播电视的主持人,节目形式包括嘉宾访谈、新闻播报、文艺晚会、脱口秀等。而网络主持人的所包含的范围则相对较广,有以文字传播为主的论坛版主,也有以音视频形式传播的主持人;有专家学者明星参与主持,也有平民草根阶层的主持。所以说,网络主持人这一群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所有人都可以网络这一传播平台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   选拔标准不一样
虽然说网络主持人这一群体较庞大,即使没有通过正规的选拔也能成为不同形式的网络主持人,但如果要成为一些门户网站和网络电视台原创节目的主持人,还是要跟传统主持人一样,经过一定的考核和选拔。
传统主持人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即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外在条件要求形象好,有气质,普通话和声音条件好等。内在条件则要求一定的政治文化修养,语言功夫好、反应灵敏等,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而网络主持人的选拔标准则更加多样化,外在的形象气质不是必要条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不是绝对标准,他们更看重的是个性化和平民化。主持人出身的草根性有助于了解网民,跟网民打成一片,这也有利于主持人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网络主持人还应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网络工具,熟悉网络环境,掌握各种新兴的网络语言等也是网络主持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与网民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程度不同
传统主持人一般很少与受众互动,如果节目中有现场观众,则表现为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之间的语言或眼神交流等形式的互动,但因为受到节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互动往往是极少数的。其他形式的节目互动方式则表现为观众来电、来信或网上留言等反馈,但这些反馈一般是节目播出后的行为。除了一些现场连线或现场短信参的节目外,受众不可能与主持人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可以说,传统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较弱。
而网络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则弥补了传统主持人的不足,其互动形式多样,如在线互动、博客互动、短信互动、留言互动、飞信互动等。更重要的是,网民们跟主持人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网民可以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发表观点与看法,为节目提供意见等。不仅是网民和主持人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流,网民与网民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这种互动的覆盖范围之广、传播空间之密集正是大众传播人际化的突出表现。网络主持人这种实时的连续的广泛的与受众互动,是传统主持人无法企及的。
(四)       主持风格不同
     网络主持人和传统主持人在主持风格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与受众对象不同有关。传统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比较婉约古朴,相对比较柔和,用语规范,倡导主流价值观。这是因为广播电视面对的是来自于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受众,作为大众媒体必须起到引导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而我国绝大多数网民都是来自于年轻的文化程度较高的一族,他们追求新锐与潮流,发明各种负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言表达,能接受不同的文化与价值,他们充满活力与激情,但又面临各种挑战与压力。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受众群决定了网络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他们主持的节目诙谐幽默、无厘头,使用网络流行语,以个性化吸引人,尺度相对较大,以达到知识性和娱乐性兼备的效果。
(五)       话语主导权不同
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单向传播,它更注重表达传者的意图,而忽略了受者的反馈。传者和受着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传者掌握话语主导权。即使是拥有现场观众的节目,其反馈和交流也不足以弥补受者一方话语权的缺失,因为受到节目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留给观众发言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观众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只能被动的接受主持人的传播内容。所以说,传统主持人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
而对于网络主持人来说,他们与受众的话语权是相对平等的。因为传者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受者可以主动的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传受双方是平等的。网络主持人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而这些网民们的发言其实已成为该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话语权返璞归真成为现实。而主持人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让更多的受众发言。所以说,网络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话语权相对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绝对的,因为主持人也有主观的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把某些观点放大,而有意的忽略某些观点。
(六)角色和作用不同
传统主持人充当的是引导者和解说者的角色,他们传播的内容更多的是反映了其所在媒体的传播方针。但在节目传播过程中,传统主持人无疑具有操纵现场或观众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对话题的选择、引导以及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中。主持人在整个节目过程中都掌握着话语权,而受众接收的其实是经过主持人过滤的信息。另外,传统媒体主持人在节目中兼有“真实的个人”和“大众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作为“真实的个人”,要用自己的口气说话,作为“大众传播者”,自己的观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使嘉宾、受众的思维沿着话题的方向进行。[⑥]
相对于传统主持人,网络主持人的自主性更强。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受众的一员,参与话题的选择,并以个人真实的身份而不是媒体的身份发表观点,品评话题。网络主持人对受众和节目的主导权较弱,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
一方面,网络主持人为网民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传递给网民感兴趣的信息,成为网民遨游信息海洋的导游,让网络成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媒体。网络主持人担当的是“信息向导”和“话题操盘手”的角色。[⑦]
另一方面,网络主持人是网友与网友沟通的桥梁,是一种“信息载体”,这个“信息载体”与我们看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不同,他(她)是话题的创造者,这个话题具有了主持人的气息,被人格化了,把话题传递与网络主持这一“活”的信息载体合二为一了,使话题具有了情感和个人魅力。[⑧]
五、网络主持人的未来——路在何方
网络主持人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职业,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一群体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形成一些特有的群体特征,如网络主持人这一群体出身的草根性、传播内容的原创性、传播风格的新颖性以及在传播中所体现出的人际传播的优势等,这些特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正因为这些特有的优势,网络主持人不仅在广大网络受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而且是各网站重点发掘和争夺的对象,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宠儿。
然而,网络主持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诞生历史较短,群体成分构成复杂、传播水平、传播情况迥异,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网络主持人的认识均存在一定模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也没有探索出一条稳定的发展道路,还处于摸索中前进的阶段。当然,业界在不断的挖掘和探求这一群体所能带来的效益,如这几年全国各地的网络主持人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这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主持人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影响力,有些甚至还不被人所知。倒是一些在网络中长期从事主持人这一职业、并逐渐形成自身的主持特点、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的主持人开始崭露头角,在网民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大。
面对这一尴尬境地,网络主持人的未来发展该往何处去?笔者认为,网络主持人未来的发展至少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保持自身特有的个性不动摇;二是培养自身特有的素质不放松。
首先,网络主持人应该保持自身特有的个性。一方面,网络主持人虽然已在网络世界中声名远扬,但在现实社会中的威望和名声却远赶不上传统主持人。所以,举办一系列的网络主持人大赛或选秀活动等,为这一群体的发展壮大造势是必要的。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网络主持人这一群体,从而增强这一群体在人们心中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在举办各种比赛和选秀活动的同时,不能把这一具有个性特色的群体与传统主持人同质化。网络主持人作为网络世界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如人员构成的平民化、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风格的个性化等,这些个性特征是区别于传统主持的主要依据,也是吸引网络受众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保持这一群体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网络主持人应培养自身特有的素质。网络主持人这一队伍的发展壮大还离不开群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网络主持人除了须具备与传统主持人一样的政治、思想、文化修养外,还应着力提高自身洞察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网络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话题和发起讨论的自主性,他们必须是网络世界中的活跃分子,是纵览全局的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家,因为他们组织的话题或活动必须是网民感兴趣的、引起普遍关注的,同时又对现实社会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主持人这一角色的作用。同时,网络传播是一个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其互动性之强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网络主持人作为互动环节的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网络主持人的话题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与网民的双向交流中,所以要求话题具有贴近性,贴近网民群体的生活与工作。当然,在交流过程中,还要求主持人谈吐不做作,质朴无华,观点真实独特,交流时真情自然流露,成为网民们的知心朋友。另外,网络主持人的网络技术能力也是不能忽视的,主持人必须懂得网络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懂得使用一些基本的软件或程序,只有具备了这些硬性条件,才能在网络主持中游刃有余。
(本研究得到网易研究基金支持)


注释:
[①]杨先起:《电视虚拟主持人的生存空间探讨》,《新闻界》,2005年3月,P92。

[②]陈革非:《虚拟主持人挑战未来荧屏》,《中国传媒科技》2001年第8期,P7。

[③]杨先起:《电视虚拟主持人的生存空间探讨》,《新闻界》,2005年3月,P92

[④]木工:《263网络主持人——炒作还是务实》,《信息世界》,2000年7月,P12。

[⑤]廖声武:《网络主持人成为新传播者》,《传媒观察》,2004年第5期,P20。

[⑥]李桃:《网络主持人与传统媒体主持人》,《现代语文》,2010年1月,P88。

[⑦]孔德轩:《网络主持人:信息向导,话题操盘手》,《视听界》,2010年2月,P113。

[⑧]李桃:《网络主持人与传统媒体主持人》,《现代语文》,2010年1月,P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28 , Processed in 0.0971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