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2 19:5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特级教师
武宏钧
教师是一种职业,需要幸福感作为基础。教师的幸福是建立在学生、家长幸福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人民满意的基础上的。
教师是师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可以通过人格的魅力,塑造师生的心灵,启迪师生的心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始终是师生仿效的榜样;教师的意志、毅力对师生有巨大的鼓舞、感染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师生有着强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一动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及人生追求等都有着巨大的直接影响;教师的一颗爱心,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催生剂。
用素质教育的光谱来检验当今的课堂教育,赖以存在的东西有三样:权威、记忆和考试。“权威”下的师生唯命是从,亦步亦趋;“记忆”下的师生墨守陈规,无棱无角;“考试”下的师生疲于应对,消极被动。如此的教育显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
观念更新比方法更重要,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教师只有引领教师把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发生了质的提升,新课改的理念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新课程的探索才有希望。教师要改变育人理念,打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要树立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建立新课堂,让孩子快乐,让教师品味职业幸福。
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导人,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去激励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对课堂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但是还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行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抓住一个个机会,掀起自主探究的一个个高潮,到那个境界,教师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到处都是学生的声音,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声音。
教师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创办特色课堂的前提。只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带出一个有创造性的课堂。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课堂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情,规划课堂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增强课堂发展潜能;讲求实效,打造课堂优质品牌;抓特色创建,打造课堂的亮丽“名片”;继承传统,素质教育再谱新篇;要时俱进,不断培植创新特色;因地制宜,提升课堂的质量水平;示范辐射,发挥课堂的引领效能。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基础教育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基础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玩学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幸福通道。我们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
教师要积极改变育人模式,树立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建立新课堂,让孩子快乐,让教师品味职业幸福。不懂教育的教师只抓成绩,懂教育的教师抓人格教育。在美国,有一个叫雷夫的老师,他从事小学教育25年,在偏僻的课堂一直任五年级班主任,所教的学生在美国教育质量检测中进入全美前5%—10%的行列(不仅仅是文化成绩,综合评估),学生有礼、谦虚、善良。毕业的学生还经常回到56号教室,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打扫、布置教室。他非常重视人文、情感教育。雷夫认为课堂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教师把学生任何一次犯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来对待。人一生每个阶段需要的教育内容都有必要性,缺乏就会产生缺陷,以后无法弥补。
反观我们的生活教育是薄弱的。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教师最大职责。教师要引导教师善于发现、纠正、助推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性格偏激是危险的(如马家爵)。课堂就像医院,教师是医生,把教育看成给犯错误学生治疗的过程。教师要让教师在治病过程中,寻求成就感,品尝转化师生的幸福感。
改变育人方式必须打造智慧课堂。智慧课堂,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智慧课堂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在幸福课堂里,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智慧课堂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提供资源。教师应试图打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局面,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资源,包括课外读物、电子读物、学习软件等,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使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化格局。二是提供机会。课堂不应仅仅成为教师的“讲堂”,而应成为学生的“学堂”。提供机会,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做中学”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对教学结构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组合和对教学时间的把握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三是提供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尤其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帮助,同时注意把握“帮助”的度,不使“帮助”导致“包办”,而是通过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帮助的“发展性”。
智慧和谐的课堂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课堂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堂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课堂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课堂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课堂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着眼于儿童主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
和谐课堂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所谓生命成长,最根本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和谐课堂建设的核心是调整课堂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课堂生活的发展愉悦,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个性飞扬,有后劲,在天赋能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积极拓展变大延伸的,比如建设心理咨询室、袖珍科技馆、风云气象站、百草园、羽毛球馆,积极创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课堂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全校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组建课堂合唱团、管乐团、戏曲班等,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体验的乐园,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语文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教师应该是智慧的和谐课堂里文化领袖。一位教师代表一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形象,乃至成为最具象征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教师需要努力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在长期的学习、探索、钻研和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文化;要有丰富深厚的情感,宽广博大的胸怀,自觉高尚的职业操守,守得住寂寞的坚韧。最具有代表性的“幸福教师”是大教育家孔子,他不仅身体力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更是将儒家文化发扬成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宝典,至今仍然传唱不衰。
教师的动力来自于工作的幸福感。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能够舒心的工作。教师应该积极促使自我专业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幸福。
提高课堂办学质量,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素质全面、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重在“关心、赏识、引领”,课堂管理做到知人之情、扬人之长、念人之劳、帮人之难、谅人之过、奖人之功。在课堂管理中,将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科研、继续教育视作蓬勃成长的“源头活水”。
教师是一所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课堂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特色。一名好的教师除了要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外,还要围绕课堂的特色主题坚持不懈地进行不断学习,启发指导学生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培养他们成为课堂特色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应将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体,建立一种友好的平等关系,通过互动活动增大信息,扩大空间,增加知识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探究、解放兴趣、激活问题、最优化过程。从而,影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体现生命的成长经历,生成富有特点的,具有积极个性的品格。教师要树立“五种意识”:品牌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发扬“三种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课堂发展建功立业。
安全工作是课堂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应积极创建一个平安课堂,使家长放心的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课堂,家长的满意是教师幸福的源泉。教师必须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实现课堂安全工作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保障他们的安全,是家庭和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
开展课堂安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行为失范,导致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要经常思考:课堂常见的安全事故到底有哪些?妨害课堂安全的隐患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应对?
教师要树立“责任重于山,安全大于天”的思想,坚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不安全因素和不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位一体的课堂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完善规范课堂安全档案,做到课堂安全工作布置要具体、检查无缝隙、整改要彻底,坚决实施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将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安全教育渗透在每一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和实践机会,期间还需要结合观察法、模仿法、强化法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模仿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安全自护行为的内在动因。
社会的满意和赞同是教师幸福的基石。教师应该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办人民满意课堂,教师把科学求实、优质高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把课堂文化建设作为课堂的最有效手段,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的重要目标,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的重要保证,把加强教育学科研作为课堂的重要支撑。
我们必须着力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建设上做文章:关注学生成长,构建课堂、家庭、社会一家亲的幸福德育圈;注重老师发展,打造在小组内外研究幸福课堂的幸福智育圈;丰富文体活动,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幸福美育圈;优化人文环境,形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润物无声、师爱无言”的幸福文化圈。
语文课堂的教育,熏陶着生态课堂里教师独特的文化生活,也丰盈着生态教室里学生的童年故事。教师应把每一件课堂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使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家园和丰富人生的起点,让师生获得发展的机会、享受成长的愉悦,懂得责任与良知,持之以恒地发掘潜能,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
创建和谐发展的人民满意课堂,教师应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是我分管,责任在我;强化管理目标意识,明确方向,扎实推进;强化团结合作意识,精诚互助,实现共赢;强化求真务实意识,真抓实干,拒绝虚假;强化公仆服务意识,履行职责,真诚服务;强化榜样示范意识,向我看齐,和我共进;强化课堂精品意识,讲究品位,体现能力;强化无私奉献意识,甘于付出,乐在其中。语文教师必须牢牢地记住: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比分数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打造新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控制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亲和力、感召力,以人格魅力来影响身边人。语文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为之奋斗并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项事业。一所优质课堂的创建是一个过程,过程的精彩在于探索;语文教学是一项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语文教学是一类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语文教学是一种境界,境界的高远在于追寻。语文语文教师的成功与魅力,在于他以激情激发激情!语文教师的幸福与快乐,在于他以智慧启迪智慧!语文教师的高尚与尊严,在于他以生命点燃生命!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0:00:5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的河流
特级教师 武宏钧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瞬间化,地球正在变小,人们与外界的沟通日益便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主动“出击”,多方位、多角度“摄取”、“筛选”“加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拓展其广度,开掘其深度,如果没有这样一点“当代意识”,不与时俱进,将外面的“精彩”之处拒之与自己的视野之外,在当前“文化反哺”的大背景下,是当不好教师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变成一条与时俱进、奔腾不息的河流。

教师要有感知新事物的敏锐性。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纳米技术”、TI产业, “库尔尼克”打捞出水……对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作为一名“学高为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至少应该是粗线条地掌握;必要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入课堂,结合学生们的认识水平加以剖析、评判,还学生一个“明明白白”。没有这点敏锐性,钻在象牙宝塔内捣鼓那点干巴巴的“学问”,教育视野就会越来越窄,就只能等待自己的学生“反哺”的份儿了。

一、有创新自成体系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高考命题取材的创新更注意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增加综合能力的测试和考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考察。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身应在一专多能上下功夫,在挖深挖透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向与之联系的新领域、新边缘“渗透”,时时给课堂送去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们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化学生的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多学生在获取新信息手段方面、接受新洞子方面、感知新事物方面、运用新技术方面可能大大优于老师。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来参与争鸣,使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教学相长的境界。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用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县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作风,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新的认识、新的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于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而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是好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内在资质。笔者不才,坚持自学二十年不缀,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立足岗位,追求创新,选择了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探索30年,学以致用,总结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基础作文法,在中国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如今已经出版了《小学基础作文法》丛书、《小学生快速作文一点通》、《小学写作课本》、《轻松学语文》丛书等183本。这就是30年汗水的结晶。

二、有生命就应学习


古谚云: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为巧。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
世界就是我们的大学,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大学中的教师。愚以为,只要你真有向上的志愿,你应当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益你的知识。假使你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灌输你许多印刷的技术;一个泥水匠,能告诉你建筑方面的技巧;一个普通的农夫,有他做人、做事的经验,你能从他身上得到许多人情世故。


从每种可能的处所,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唯一途径。当教师的人更应该如此。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人们胸襟广阔、开通;不至流于狭隘、鄙陋。这样的人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这样的人大致是饶有趣味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一般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有过于看重大学教育的趋向。一般因家境困难,或身体残疾,而无缘进人大学的人,总以为他们是遭受了一种不可复得的损失,以为在他们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补救的缺陷。他们以为纵使日后怎样的自修自习,还是没有用处,无补于事。但就事实而论,那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往往是那些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甚至是那些连中学也没有跨进过的人。

不幸的是,现在有许多老师整天围着桌子转,“明日复明日”“万事成磋砣”。笔者不才,笨鸟先飞,30年利用全部的空闲时间,全神贯注地摄取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充实、更博学的人。虽然没有有惊人的表现,但也发表了500多篇论文,编写出版了180多本书籍。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开放自己的耳目,那每一分钟都可以摄取许多知识。然后在空闲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深思”的方法,将那些零碎的知识整理、组织起来。

三、有境界自成高格。

国学大师王维国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做学问的三境界,我对此感触颇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志当存高远境界。愚以为,高远之境,体现在我们教师职业上,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坚定地追求美好的教育目标和方向。2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一个当好教师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我对世俗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充实在科研的忙碌和愉悦之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成了一个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坚韧不拔的教书境界。30多年来,我有过调动从政的机会,下海经商的机会,也有过消沉的时候,失败的时候,但这一且却没有令我后悔。公开课上砸了,我不愧;一句话得罪了领导,我不愧;见到好书就买书,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我也不愧;进行科研遭受讽刺挖苦,我不愧……事实上,憔悴的只是我心灵、我的精神、我的面容。我的思维、我的智慧,却在“憔悴”中闪射出火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乃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我看来,教育乃是一种人生修炼的事业,修事业而炼人生,修人生而炼事业。“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渐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则是事业上的一种顿悟。教师的个性,最根本的差异,乃是事业境界上的差异,人生境界上的差异。我们应该超越生活,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境界,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种精神上寄托,这生活才有滋味,这工作才有动力,这献身才有冲动,这奉献才有源头。认同了这一观念,我们的眼中,教书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教书的过程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过程。我们应该像珍爱生命一样去珍爱教书这一事业。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进入生命的境界,我们才能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发展。我们才会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生命价值,我们才能真正做一个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才能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创新者。

时代呼唤有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更多的教师进入自己的生命境界。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课堂教学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学术研究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为人处事的高格。

现在,北京流行这样一个故事:草原的夜幕下,一头狮子在沉思: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一定要拼命地奔跑,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与此同时,一只羚羊也在琢磨: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要拼命奔跑,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的追赶。亲爱的朋友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愿意做狮子还是愿意做羚羊呢?反正你不是“狮子”就是“羚羊”!

伴随着新世纪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入,境外的教育资本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为我国的教育创造出更为有利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同时,开放的教育市场也将对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形成强烈的冲击,充满危机的“狮子”和“羚羊”会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已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尽管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知识面狭窄等等,这一切都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当前人类知识每三年增加一倍,更新周期日趋缩短的大背景下,那种“管用一生”的教育理念正向“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转变,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通过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做一只永不疲倦、不断奔跑的羚羊,从而避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新世纪新阶段,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时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新世纪的“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时代,真正的教师,自尊而尊人;悟道的教师,以责任树立威信;智慧的教师,有创新和坚持真理的胆识;勤学的教师,永远是社会前沿的专才和通才,而不会让新人类问的目瞪口呆;治学的教师,求知求真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真正的严师,必然又是慈师……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丰富而扎实的知识是头等重要的。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那些在教学上从容自如、游刃有余的教师,无一不是善于“充电”、终身学习、知识丰富的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决心继续以不懈的努力,加强自学,扎实“充电”,成为一名优秀的幸福教师 !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0:07:5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境界

湖北省宜都市西湖中学
张常美

近读鲁迅先生的散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其中有一段话颇令我们为人师者回味。文中说:“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鲁迅先生记住太炎老师倒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很好,《说文解字》讲得好,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二者不是正好能做个互证吗?它说明了什么?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育是有境界的,教师也有境界,教师的境界有高有低,有“匠”有“师”之分。一般只为稻梁谋而从教的人顶多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而只有那些把教育真正当作事业经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教师。那么“匠”与“师”又有何区别呢?“匠”重眼前,而“师”往往更重长远,“匠”重辅导而轻育人,他们对学生常说的话往往是“这个题怎么做才能得高分,你怎样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也许也有学生会感激这样的教师,但深记的人很少。而“师”却更注重育人,他们找学生谈话往往是从聊天开始,总是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有什么特长啊?”然后会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对其人生规划提出建议。很多人还真会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做了,因为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学习上的事一般就不要老师再操心了,至少不需要你去找他来辅导。

“匠”与“师”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在心理上,“匠”总是难以满足,犹其是物质方面的,因为他们从教的根本目的仍在于获取物质的回报,他们总是喜欢与其它行业相比,一旦有差距,就会心理失衡,牢骚满腹。而“师”却不同,真正的为师者,他能够从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他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找到灵魂的栖息地。他们也要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质财富,但仅此而已,而更注重的却是学习与提升的机会。

“匠”与“师”还有一个更大的区别。“匠”者重技能,而往往忽略为人品格的巨大影响力。而“师”则不同,他懂得,一切教育皆始于身教,身教是最有信服力的教育。所以,他们能真正做到时时育人,事事启人,尽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皆能发挥教育功能。他们更不会在课堂上说脏话乃至骂人,不会在公众场合抽烟还把烟头公然丢在路上或草坪上,不会日夜打牌却叫喊着没时间看书学习,不会见了学生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所以,我们读到的回忆教师的文章大多都是感激老师对自己的鼓励的,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真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如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是为人刚正不阿有血性的,如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是的,学生读书学习,最终记住的往往是教师这个人,而非他所教的知识;是教师给学生人生施加的影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这还包含着教师的人格力量。所以说,做一个高尚的人,才可能当好一个教师。也只有人格相对完美的人才能进入“师”的境界。我常想,我何时才能上到“师”的境界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2:30 , Processed in 0.0823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