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被给予的”变成“被思维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3 16: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被给予的”变成“被思维的”
——关于冯友兰“人生境界”的“觉解”札记(一)
徐江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们必须从一个被给予的概念走出”(《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李秋零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174页)。如果不能走出来,也就是停留在对“被给予的”本身,那么,“他所知道和判断的,只不过是被给予他的那么多。……他是按照别人的理性增长知识的,……尽管这种知识客观上当然是一种理性知识”,但人们仅仅是“正确地领会、保持了,也就是学会了,但却是一个活人的石膏模子。”(同上,第612页)
  现在的语文学习,培养石膏模子的倾向比较严重。甚至,有的连石膏模子的层面也没有达到。因为“正确地领会、保持”都做不到。这是语文界不愿直面的问题。这种状况要改变,必须改变。
  我在这里就示范一种改变,以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为例,示范怎样从被冯友兰所给予的概念中走出来,下面就是我关于什么是“人生境界”的思考札记。
人生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境界”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有“境界”,画有“境界”。我们这里说讲的“境界”是人生境界。搞懂人生境界还得先说清“境界”。从汉字本身的意涵去讲“境界”,其中“境”字是名词“境”,即“境况”、“境地”,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就是这个意思;“界”也是名词之“界”,即“界线”,如范晔《后汉书》中《马融传》有云“奢俭之中,以礼为界”,意思是说奢侈和省俭的区分标准要以合乎“礼”为“界”。“境”、“界”二字组成一个词“境界”,根据方才所讲意涵作会意性解释,很显然它是一个褒义词,往往指事物的某种现状从积极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档次。所以我这样解释“境界”——是指事物的状况从积极方面达到一定的界线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认识“境界”本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人生境界”。这个词能否准确解释将标志着对冯友兰这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根据某些语文老师讲《人生的境界》实录判断,我以为人们并没有将这个词搞清楚,这也就意谓着没有读懂《人生的境界》。老师讲《人生的境界》,不明白“人生境界”的含意,这表现了语文教学专业性判断存在极大的缺陷。
  关于“人生境界”,可以从冯友兰的文章推究。这一点他讲得很好,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是学此文意义之所在。冯友兰说:“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从这个阐释中可以体会到“人生境界”的构成——“觉解”的行动及行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升华归纳——“人生境界”——是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意识,就是所“觉解”的,包括生存的追求以及理想的合适的追求手段、方式等,这种“觉解”就是有“境界”的人生之“界线”。“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对。人生的境界,是在一种明确意识到的人生精神指导下的生存境况。它是一种现实的状态,既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含有实践方面的东西。再抽象一点儿说,“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知其“应然”到应“应然”的“实然”。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及怎样追求,然后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奋斗,这种人生状况就是他的“人生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54 , Processed in 0.0897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