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言三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06: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言三影
从维熙


憨实的外表
  用人体造型美的视角,去扫描莫言,他不能算是文苑美汉。过早谢了顶的脑袋,没有窄腰而只有肥臀的线条;窄窄的一双眼睛,似乎也不具备穿透生活的光泽。老实说,从相貌上很难找到他一点潇洒的神情。记得,在他还身穿着橄榄绿军装的时候,有一次亮相于电视屏幕上。不是那身军服不合他的身腰,而是他的身腰没能撑起军装的一派英豪之气来;因而当我看到他按着导演的指点,时而行走、时而静立沉思的时刻,我当真笑出了声,并对正在收拾屋子卫生的妻子说道:“快来看莫言,你也当过兵,看看这个男兵,是不是有点像熊猫?”
  妻子甩了我一句:“你不能要求文职军人,都像国旗班的旗手一样。重要的是,他在内在应该是个真正的男人就行了。”
  我和她争辩说:“我是说外形,又没有涉及他的五脏六腑。”
  她说:“外皮仪表堂堂,一肚子草的男人多了。你们文坛里这号人,也可以装几车皮。莫言这几年写了多少东西?这是那些酒囊饭袋的冒牌作家,根本无法相比的。”我说的是外在。她说的是灵肉。
  她说这些话是由衷的。这些年来,凡是莫言发表在大刊物上的作品,她都是先于我的第一个读者。虽然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偏软,可是感悟文学的能力却十分过硬;在九十年代之初,她特别欣赏莫言发表在《收获》上的《野骡子》。我往往是在她的启迪之下,阅读莫言近年大量作品的。但当时面对电视屏幕,我仍然忍不住对莫言的光辉形象窃笑不止,心想莫言的尊容,真是有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形象。当然,后来他脱了军装,我也就把“绿色熊猫”的印象,渐渐地淡忘了。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一细节被她记住了。1998年中国大陆9位作家应海峡对岸之邀,出访宝岛台湾。当天,她送我到机场时,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对我耳语说:“当过军人的莫言,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你看,别人都慢悠悠地磨蹭;只有莫言像个搬运工,不惜力地帮大家集中行李。你应当承认你那天,说莫言不像军人,至少是个偏见。”
  我说:“那是他性格里具有的憨厚,当然啦,与他当过兵也可能不无关系!”到底是孰是孰非,这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莫言是个一贯没有文场中娇气,肯于在集体中吃苦负重的人。早在1987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德国的时候,莫言在团队中也拿出他的那份朴实,在往返的机场上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其实并没有人让他这么干,其闪光点在于出自他的行为本能。因而,在访德归来作总结时,他是全团一致公认的劳动模范。这些看起来貌似平常的行为,正是身背娇骄二气的同行们,最为匮乏的精神。是不是因为我经受过劳改的原因,我特别看重莫言身上十分浓烈、在知识分子中最为欠缺的素质。因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总把莫言看成我的忘年小兄弟。在访问德国和访问我国台湾期间,只要有两个人同住一间屋子的机缘,我都愿意与他为伍。
  
阳刚的内核
  该怎么说呢,那是一段文学低迷的时期。这年的年节前的12月28日,友人们在我家中欢聚,迎接九十年代的文学之春。那天,来的友人很多,我的同辈人自不必说,该来的都来了;在比我年轻一代的作家中,莫言也来了。在我记忆中,他当天说话很少,酒却喝得不少。在我的认知中,文人有两种酒态:一种是酒后忘我,一种是酒后沉默。莫言属于后一种,当他与在座的王蒙、叶楠碰杯时,只是往嘴里倒酒,没有叶楠等友人酒后的高声喧笑。最有意思的是,当友人们离开我家之后,妻子才发现莫言带来了年节的礼物:一个竹编篮筐里,卷卧着两只颜色相异、绒布做成的小猫。
  “这有点像他今天的肖像,今天他的话很少。”
  “应当说人家十分腼腆。”妻说。我笑了:“老虎醉酒后也是腼腆而无声的!”
  妻说:“你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莫言。”为了论证出一个真实的莫言来,我对妻子说:“你看他的《红高粱》,是不是充满了人性中的野气?蔫人出豹子。这个山东高密小子,骨子里藏有豪气、义气、霸气和匪气。”
  妻子笑个不住:“你别侮辱我们军人。”“怎么是侮辱呢,这是最高的褒奖。你没看见文坛上那些‘排排坐,吃果果’的乖乖们,骨头里最缺的就是这种钙质吗?”
  她无言了——她对文坛缺乏起码的了解。大概是第二年的早春,一位山东的编辑来我家组稿。言谈之间,他从背包里拿出了一瓶酒,说是奉莫言之命给我带来的家乡烈酒。那瓶酒的名称,今天我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酒瓶上的商标,我却一直记忆在心:那是《水浒传》中的汉子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画面。没等这位编辑多费唇舌,我立刻应下为他们报纸副刊写稿。他连连对我表示感谢,我说你感谢莫言去吧,只要是莫言的委托,我一定尽其所能。之所以如此,我当真觉得莫言的体躯里,蕴藏着打虎人的阳刚之气。事隔不久,华艺出版社找到我的家里,说是要突破一下文坛的沉闷局面,要我出面找上几个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出一套实力派作家的书。在比我们这代人更年轻一代作家里,我找上了莫言、刘震云、陈染。现在回头一看,那套丛书外观上虽已陈旧失色;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华艺”能把这些作家捆绑在一起,在建国门外的一家饭店聚会,事后又出了一套“当代小说大系”,也算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行为了。
  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吃狼奶长大的后来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并只为自己活着———莫言与一些狼孩泾渭分明,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中国传统中的忠厚。这又是我尊重并深爱莫言的又一因素。
  
弄潮的桅帆
  我们很少通电话——除非有事要谈。记得,偶然通电话时,他总劝我写写家族史。我说我不能,因为多年来让我梦里也相思的东西,是劳改队褴褛的衣衫,是一条茫茫的驿路。生活坐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各人笔墨驰骋的领域。可以这么说,从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我就觉察出这是一匹挣脱了笼头的野马。基于这种认知,我除了激动地写下《五老峰下荡轻舟》,对莫言的告别文学惯式,另辟蹊径的艺术之勇表示赞美之外;还在我主持的一家出版社,责令编辑迅速将其几篇处女作,纳入“文学新星”丛书出版。当时进入那套“文学新星丛书”的青年作家有四十多位,历经十多年时间的磨砺和检验,莫言不仅是其中的长明之星,而且创作势态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纵观莫言三十多年的创作,近年来又多了些他昔日作品中没有的幽默,这绝非莫言自作多情,而是他生命中的野气升华和挥发。
  谈及莫言作品的幽默,不禁使我想起两件往事:其一,1987年中国作家访德期间,因为德国汉学家顾彬有辱中国作家尊严之举,莫言曾将其比喻为“玻璃耗子琉璃猫”,此话曾引起同去访德作家们的大笑;其二,1998年10月,他在台北图书馆,与两岸同行们共议21世纪文学命题时,莫言曾让在场听众捧腹大笑不止。他似乎不是在发表讲演,而是与在场的听众诙谐地对谈。他那张憨态毕露的熊猫之脸,使会场上笑声一直不绝于耳——在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个山东高密小子,越来越向平民型的作家靠拢。之所以如此,在于童年生活高密田园,对他的影响太深远了。如他笔下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包括《蒜苔之歌》《檀香刑》和近两年的长篇新作《生死疲劳》和《蛙》在内,都深深地蕴藏着山东民间文化对他的雕塑。他从不作高深的哲理思考状,更鄙视故作深沉的假道学,如果硬是把学院派作家,与生活流的作家分开的话,他地地道道属于后者。
  在人品上,莫言绝不是文苑中的跳蚤之类,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一天,我与他在电话中聊天时,告诉他一件我的生活琐事:我们这儿正在粉刷楼房,其中的一个打工仔从楼里得知我是个作家,有一天他乘升降梯经过我家楼窗时,突然问我是否认识莫言。我没置可否,反问他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那装修工告诉我他是山东高密人,他们那方水土出了个莫言;既然我也是个作家,想必我也认识莫言。我没有正面回答这小伙子的问题,只是把一包“红塔山”香烟,递到他的手里,这个高密小子脸上溅满了白灰点子。其实这只是我与莫言聊天时,信马由缰说出的一件生活趣事,没想到几天之后,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按响了我家门铃,原来是莫言送来两条“红塔山”和一瓶“五粮液”。我打电话给莫言,说我不解其意。他说这是出于对老哥的友情。事后,我仔细想了想,怕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友谊,更包容了对高密土地一草一木的一往情深。以此生活细节来探讨莫言的创作源泉,以及他的为人之道,不是比枯燥的评论文字,具有更形象的说服力吗?这就是从文到人的一幅莫言肖像。我想,去年全国作代会后,莫言虽出任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一职,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味的好作品来的。然否?读者和我都在拭目以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50 , Processed in 0.0981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