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教学如何巧用教材
2012年02月22日 来源:《成才》 一、我的教学片断
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诚实与信任》的第二部分(对话部分)的教学片断,这篇课文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停靠在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的故事,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对话部分),尤为情意真切,生动感人。
师:红色小车的主人看到“我”留下的字条后,被“我”的行为感动了。三天后,“我”接到了红色小车的主人打来的电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我”与红色小车的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摩一下对方说话的心情和语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我”和红色小车的主人的通话中,进行了几次对话?
生:进行了三次对话。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三次对话,去体会一下“我”和红色小车的主人的当时的心情吧!首先请两位同学来读读第一次对话。
(指名朗读第一次对话)
师: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红色小车的反光镜被碰坏了。
生:我还知道了红色小车的车主自己把碰坏的反光镜给换了,并且向“我”表示感谢。
师:听到这里,老师就有点不明白了,为什么“我”碰坏了他的反光镜,他不找“我”赔偿却自己换了,还向“我”表示感谢呢?
生:因为“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车主留下字条的行为感动了车主,车主从“我”留的字条上感受到了“我”的诚实,所以车主不但不要我赔偿,还向“我”表示感谢。
生:因为红色小车的主人觉得“我”很诚实,而且非常信任他,被“我”的真诚感动了,他觉得“我”的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他甘愿自己换被碰坏的反光镜。
师:读了这一次的对话,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生:我想说,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以诚相待是多么可贵呀,希望我身边的人都能像他们一样。
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诚实的品质,并且对别人多一份信任,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矛盾和争吵,关系都会非常融洽。
生: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诚实的人,信任身边的人。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吧!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二次对话)
师:联系上文,这里“无人知晓的情况”是指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生:指的是没有人发现的情况。因为当时“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
师:那么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怎么看?
生:当时他完全可以走掉,反正没有人看见。再加上责任又并不全在他,可他却没这样做,反而留下字条,主动要求赔偿,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生:我觉得作者留下字条体现了自己的诚意,还可以体现他非常地信任红色小车的主人。
师:当车主发现这一字条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肯定会想:对方是多么诚实,对我是多么信任呀!
生:这真是个品质高尚的好人呀!
师:正是由于作者的诚实和对他的信任,使车主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深深地被感动了!看看接下来,他们又说了些什么?
(指名读第三次对话)
师:听完这次对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因为有了“诚实和信任”,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误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
生:虽然反光镜的价值是有限的,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和信任却是无价的。
生: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自己不吃亏,不管别人会怎样。我觉得这些人应该都来读读这篇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师:同学们刚才都体会得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来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三次对话吧!
(为了让大家读好这三次对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提示语,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每句话前应该使用哪个提示语最能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出示小黑板:友好急切坚决意味深长真诚诚恳)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吧!
(学生各抒己见,汇报交流结果)
师:大家刚才都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把这些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的段落中,来分角色读读这三次对话吧!老师读补充的提示语,女生读作者的话,男生读车主的话。
师:我真诚地说——
女生: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师:车主友好地说——
男生: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师:我急切地说——
女生:不,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过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师:车主坚决地说——
男生: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让我很感动。
师:我诚恳地说——
女生: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师:车主意味深长地说——
男生: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宝贵。我再一次谢谢你!
二、我的问题研究
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新理念的成长,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我承担小学课改年级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鄂教版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在选编课文、设计练习、内容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进一步的优化,借鉴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因此“用好这个教材”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和反思,也觉得收获了许多,尤其在创造性地“用教材”,开辟直接对话朗读教学的新天地方面有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在课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人物的直接对话的内容非常多,那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就会有一些麻烦。由于每一句人物的对话前,没有对人物说话时的神情或语气的提示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体会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比,在揣摩人物的说话神情语气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难度较大。如果在对话前有提示语,如“他愤怒地说”,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能很好地将人物愤怒的语气读出来,愤怒的表情表现出来,做到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记得有一次执教一篇课文时,文中有六个自然段的内容全都是两个人物的直接对话。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读着读着到后来居然连哪句话是谁的,归谁读都混淆了,那就更谈不上有感情的朗读了。出现这种情况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何采用一种有效的教法来处理课文中人物大量的直接对话,让学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实践,我觉得“补充提示语”,“填补文本空缺”确实是个好办法。老师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出每句对话前能体现人物当时心情的提示语,然后在朗读时,将这些补充的提示语加到文本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我的教学思考
通过实践,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教师多视角、全方位地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教育价值是新课程中教育的追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上有《诚实和信任》这篇课文,这个故事内容很简单,描写也很平实,极少有气氛渲染,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让人物“诚实”的品质跃然纸上,使文章感人至深。由于作者与红色小车的主人的三次对话是阅读的重点,因而在教学中,我就在这三次对话上进行挖掘,让学生读中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研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面提到“作者与红色小车的主人的三次对话是阅读的重点”,再看看文本,这三次对话不仅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还包涵了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宝贵”。因此,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必须得动一番脑筋。这部分内容全部都是直接对话,没有人物当时心情的描述,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就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人物“打电话”部分的内容。认真研读教材后,我发现这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于是我想,可以结合人物的语言,给句子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再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说话的神情,在老师出示的一组提示语中来选择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再将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段落中体会揣摩,最后与老师共同配合,加入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为了给这一教学环节铺好路,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三次对话时,我就必须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情。首先,我牵引着学生走进对话,了解对话的内容,然后去深入理解体会。像“读了这一次的对话,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那么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就让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最后顺利地完成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提示语这一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处理这种人物对话的朗读时,教师们习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指导朗读,或是表演读。时间一长,老师觉得老套,学生也没有新鲜感了。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得有创新精神。课程改革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赋予了教师创造性地、超越性地使用教材的权利。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我们想给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的、好的学习方法,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尝试,创造性的“用教材”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按部就班地读书上的原话,而是加入了一些补充的提示语,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算得上是开辟了阅读教学中朗读形式的新天地。语文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有形的、死的;而教师心中的教材却是无形的、活的。我们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理解和驾驭教材,让手中的教材成为自己心中“活”的教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2.关注学生,真正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给课文中的三次对话添加提示语时,我没有灌输式地强行规定每句话前必须加哪个词,而是让他们在出示的六个提示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表面上看,我好像还是给学生画了个圈,只能在我给出的范围中找,并没有体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其实不然,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自由添加提示语应该说难度较大,我是在认真斟酌后才选择了片断中的教学方法,算得上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并且在教学时,我的确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然后各抒己见,谁的发言最有说服力,就确定该句的提示语。因为我在备课时,发现有些句子中所表达的人物心情很相似,如“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和“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都体现了“我”十分坦城,因此教师就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套住,每个句子必须选哪个提示语,只要学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自己转化为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情感体验并还比较恰当,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的选择呢?事实证明,学生有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自由的绽放。(武汉市董耀红名师工作室 肖艳琴)
《成才》教育月刊2012年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