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7 01:5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诸暨中学教育集团   马伯成

现状:现在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的处境十分尴尬。
让我们从《新民晚报》2011年11月6日副刊夜光杯的一篇文章说起。
孩子撒谎  作文开始
谢基立   
我家祖孙三代人分居城中两处,每天傍晚时分欢聚一堂,享受同桌共餐的天伦之乐。那天晚餐桌上,只见孙儿皱着眉头、撅着嘴,一副扫兴的模样,尽管奶奶为他制作了美味佳肴,可是未见他伸筷,饭菜似乎难以下咽。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番了解方得知,当天班主任布置一项作业,要学生写“观察日记”,记述蚕宝宝的成长全过程。
    可是蚕宝宝早已夭折,孙儿犯难了!
    那是十多天前傍晚时分,奶奶将孩子从学校接回来,只见他满面笑容,说是老师给四年级同学每人发两条蚕宝宝,说着,他兴冲冲地打开那纸折小方匣,天哪,那黑乎乎的小蠕虫纤细孱弱,小得可怜,比小蚂蚁还要小,能养活吗?
    这小子只知道蚕宝宝吃桑叶长大,至于桑叶是什么样子,到哪里采摘?他全然不知,一个劲儿地要大人设法弄到桑叶,真是迫不及待。平时最疼爱孙儿的奶奶,走遍市内几处公园,未见桑树的影子,只好乘公交车到郊区寻觅,在野外一条小河边,好不容易觅到一棵野桑,个头比人高不了多少,看上去已经“遍体鳞伤”,分明已经有好多人捷足先登,将它折腾成这个样子。孙儿要桑叶喂蚕宝宝,有什么办法呢!奶奶只好为小桑树“忍痛”再采摘一把,临别时,还对小桑树打个招呼:很抱歉,对不起了!
    孙儿见奶奶终于觅到桑叶回府,真是欣喜若狂,笑逐颜开。令人遗憾的是,这两条蚕宝宝偏偏短命,只活了三天就不幸夭折了,孙儿懊恼不已,曾为它伤心落泪呢!
    这个观察日记怎么写呢?不是难煞人么!爷爷说,不妨实事求是地写蚕宝宝夭折的事情,也是一篇好文章嘛!而孙儿说,不行,老师布置了写作提纲,关照大家要按照这个路子写。也就是说,明明蚕宝宝已经死了,也得按活着写,诸如,蚕宝宝吃了桑叶一天天长大啦,一次次“入眠”和蜕皮啦,“沙啦沙啦”地桑叶吃得更欢啦,身体日渐粗壮,泛白发亮,最后上草笼吐丝结茧啦!
    如今蚕宝宝死了,一了百了,难怪孙儿那会儿愁眉不展,食不甘味,还要发犟脾气。没办法,爷爷只好勉为其难,给他找来几篇参考文章,又为他求助于万能的电脑网络,最后总算拼凑成一篇“美文”,按老师的要求如期完成,交了卷。
    有人说得好,孩子撒谎从小时候做作文开始。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在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此乃至理名言也
问题:到底谁在说谎?到底谁在培养孩子说谎?即使孩子说谎了,难道就从这一篇作文开始吗?
说谎的是作者。我家祖孙三代人分居城中两处,每天傍晚时分欢聚一堂,享受同桌共餐的天伦之乐。那天晚餐桌上,只见孙儿皱着眉头……(文章作者到底是奶奶还是爷爷,或者别人?读到最后也弄个不清楚)
平时最疼爱孙儿的奶奶,走遍市内几处公园,未见桑树的影子。(不可以打电话?也不可以让其父母解决?文中父母的角色始终缺失,既然每天傍晚时分欢聚一堂,享受同桌共餐的天伦之乐,怎么会缺失呢?要知道,对孩子作业最关心的是父母!)
奶奶只好为小桑树“忍痛”再采摘一把,临别时,还对小桑树打个招呼:很抱歉,对不起了!(在骗谁啊?)
有人说得好,孩子撒谎从小时候做作文开始。
孩子说谎自作文开始,完全是污蔑!孩子没写作文前就会说谎!以有科学证据。
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2-3岁的幼儿已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作者傅根跃王丽)
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根据多年采访和研究撰写的《天生会说谎》一书面市。他在书中提出,人天生会说谎,“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

感受:做语文教师在做冤大头!“误尽苍生”的难道真的是语文吗?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很悲哀!
(一)语文在和谐社会里遭到责问和埋怨——社会环境
(二)语文在斑斓的校园里受到冷遇和歧视——学校环境
    表现之一:学生最会拖拉的作业是语文作业。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在语文课想其它学科甚至做其它作业的事,却很少听说上其它课做语文作业的事情。一则咱们语文教师良心好,一般不会多布置作业,不会与其他学科抢时间;再则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课少听几节课也没有关系,甚至一个学期不听课也没有关系。因为语文不重要,所以许多学校都办了理科实验班,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想出状元,为招生赚钱,吸引优质生源;二是组织竞赛,想拿金牌,为学学校创所谓的牌子。有的实验班学生,为了参加数理化生的竞赛,在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以把语文课荒废了,只是到高三来突击一年,考出来的成绩也不会比普通班差。其实实验班的创办,既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的丑陋行径,甚至击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线。
表现之二:短期收效最不明显的是语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不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比人的胸怀广阔的是语文试卷。一个人的胸怀永远装不下一张语文试卷,因为世上还没有人能得高考语文满分的。那么,你怎么去补?补字音字形,加起来有三四千个,补词语成语,也有两千多条,补现代文阅读,更是云山雾海,不着边际,补作文呢?那更是不用补了。君不见,节假日数理化英语老师门庭若市,语文教师门可罗雀;君不见,开学初领导排课,先排好数理化英语等所谓关键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任意发配,因为语文影响有限,作用不大。
表现之三:校领导指责最多的课语文课。语文老师上课,领导都喜欢听,因为听了之后有话讲。尽管他平时讲话文不对题,但评起语文课来总是很谦虚的说,我是外行,不懂语文,但稍微懂得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顺便说两句。结果一说总会来个三条优点附加一个缺点什么的,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似乎比语文教师更语文教师。讲到最后,关键一句,我们的老师这么认真,这么优秀,为什么我们的成绩总是那么不理想?一句话把所有语文教师所有的努力和信心都击垮了。准噶尔(文64:3 理58:47)
在轻视语文的同时,也轻视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心,本来这是好事,但在如今缺乏民主的管理模式中,这些恰好构建成了语文教师的弱点。因为有知识、所以视野往往比其他学科的开阔;因为有文化,所以思考问题往往有独特的视角;因为有责任心,学校里敢说敢做的往往是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可能是学校最头疼最不好对付的教师。语文教师没有政治教师那样有敏锐的头脑,能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又黑又白的说成不黑不白的,并且把自己不知道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知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也没有数学教师那番苦心,把什么事情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唯有假期家教收入非得到小数点前五位不可;更没有体育教师那样对学生那么放心,只要上课不折断胳膊和大腿什么都为所谓,近视率上升到百分之百都与体育老师无关。语文教师会让领导头疼,因为语文教师知识面广,看的书多,懂得道理多,并且善于分析是是非非。
(三)语文学科在毫无意义的折腾中举步艰难——自我折腾。
     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喜欢折腾的学科,然而,语文折腾到现在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试看其他学科,数学折腾吗?不折腾。物理化学生物折腾吗?不很折腾,最多把原来的四门学科折合成一门学科,学科性质和教法没有很大变化。英语折腾吗?比其他学科会折腾,但它越折腾越有利。这几年增加了听力考试,学生、家长、老师都高兴,有关部门更加高兴,劳人家的命进自己的财会不高兴吗?
但语文就是为折腾而折腾 ,并且一直不知疲倦地折腾着。
   (1)概念的折腾 ——语文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前几年争得面红耳赤,新课标做了和事佬,定义为语文是一门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学科。与其喋喋不休连篇累牍地地争论概念,还不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学。我们现在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先有蛋后有鸡,我们不是照样养鸡生蛋吗?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下了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高中阶段的数理化生物英语甚至美术体育都是工具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呢也同样如此。但一些好事者过多地把不属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拉硬扯地拉近语文课堂,弄得语文不但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得过度承担政治社会学科的任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并没有错,但是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中心,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中心内涵,只是有害的。
(2)教材的折腾——用什么教语文?
伴随着概念的争论,教材也在不断地折腾。我们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地修改教材是必需的。但如今,老师们手头可能有苏教版的必修一到五,人教版的小说阅读、《论语》选读、外国小说选读,语言文字运用,加上配套的选读教材,参考资料,作业练习,具体几本书可能一下子难以报出个数字来。我教了一轮新课标教材,觉得许多地方还不如过去人教版。
最大的问题有三个,一个知识无层级,二是选文不规范,三是文章编排不科学。
知识无层级。就写作来说,必修一内容:第一单元 激活我们的诗情 第二单元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的灵魂第三单元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第四单元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用墨如破惜墨如金 第二单元 恰当地运用叙述角度  第三单元准确及时与便捷  第四单元 看好处 说门道 必修三 第一单元生成诗歌的意象 第二单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第三单元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四单元无
选文不规范。必修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斑纹》三大弊端
编排不科学。苏教版的教材始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编排体系。一道五册是按照什么来编排的?没有一个完整的额体系。就一个单元来说,也会死去了一个自己认为有点文化或诗意的标题,吧一些文章凑在一起就行了。如必修一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感悟自然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湖山沉思《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莫名其妙!课文的练习设计也不科学。
   (3)教法的折腾——语文怎么教?
现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坛浪潮汹涌,流派纷呈。什么目标教学法,情感教学法;什么阅读四步法,导读五步法,写作七步法:什么课题法,体验法,探究法,非指示性阅读,快乐作文,快速作文等等。教学上一会儿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一会儿又提出以老师为主体,最近又有新说: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简直搞得老师一头雾水!还有所谓的专家把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定位七性八性的,挺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故弄玄虚。听说有的地方推行30.15讲练工程,即老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学生要练习半小时以上。老师如果讲课超过15分钟,即视为不合格老师。有的为了推销自己所谓的经验,召开这样的论坛,那样的峰会,一开就是全国性、国际性,真可谓闹哄哄,乱糟糟。
但折腾来折腾去,看现在,似乎又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了!那不是多折腾吗?黄厚江先生2011年2月出了一本书《语文纯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38元。
在座的诸位基本上会开车,您的师傅是运用非指示性还是指示性的教法教你的吗?其实大家都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法。何必这样瞎折腾呢?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折腾有好处,可以出所谓的名师,所谓的专家。作文一线的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师,用胡适之先生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来谈语文教学上,那就是八个字:“少谈性事,多干实事。”
  (4)考试的折腾——语文该怎么考?
    以前选先生,总要选年纪大一点的,因为年纪大一点的有威望,走过的桥多几座。但现在家长选语文老师,最好是年轻的刚生孩子不久的嫂嫂。因为这批老师是学校里的敢死队,尤其是嫂嫂级的语文教师,是敢死队中的突击队。因为她们有法宝:会抓分数!
这是笑话,请有关教师不要生气,不是说抓分数不好,而是说不要光抓分数。但我们冷静下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其内在原因,其中一个是现在的学校已经肆无忌惮不择手段地抓分数了。
对付考试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是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现行的应试教育消磨着我们的才华,糟蹋了我们的智慧!
语文考试内容缺少一定的无层级差异。一张语文试卷分不清是哪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高一的试卷可以给高二考,也可以作为高考模拟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与高一高二的试卷差异也不大,除了几个语段,几句默写。
语文试题形式单一。不管是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模仿高考试题的的形式。作为单元试卷,言文与现代文应该有所区别,各个单元的试题内容应该完全不一样的。但现在很少有老师去区分开来,教研室的试题也同样如此。
考试频率过高。以前是期中期末考试,后来高三有月考,现在各个年级都有月考,有的学校光有月考还不过瘾,还要周考,以考代练、以考代教,长此以往,何来教学?
语文试题改卷随意性强。阅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育界由来已久的问题。但现在似乎更加突出,因为考得多了,出题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一份试卷往往以出卷老师的答案为答案。以致闹出许多笑话。如:钱汉东先生《龙井问茶》。
小结:语文教学自我折腾的原因:不缺少语文教学的理论,缺少的是能够切切实实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不缺少语文教学方法,缺少的是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手段;不缺少语文教学专家,缺少的具有相当语文功底的语文教学行家;不缺少勤奋的语文教师  缺少的是会思考的语文教师;不缺少出人头地的雄心,缺少的是教书育人的爱心。

思考:坚守良知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一)坚持一个理想——良师。
康德说,唯有两样东西长久的震撼我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吴非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多次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读书,不认真对待写作,不重视语文学习,言辞激烈。他们所反映的,也许是事实。只是教师能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作些反思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经常关照学生“这个一定要记住,会考到的”,有的则苦着脸告诉学生“这次我们班‘统测’掉到年级第八名了”,和学生谈话,动辄拿高考中考吓唬学生……这样的“教学境界”,能让学生爱上你任教的学科么?有位学生回忆,他的语文教师公开对学生说“我来教书不过是为混口饭吃”,致使每节语文课他都无法忘掉老师曾经的猥琐庸俗。——这类教师的“反思”,能有什么价值呢?教师没有职业理想,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所谓“专业成长”也许只能是自欺欺人。
梦想来自社会担当。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理想缺失,道德滑坡,公平公正比大熊猫还要稀缺。我们在感慨生活的同时,总要反省一下,我们为这个社会到底做了什么?我们自己是否有理想?我们的信念是否坚定?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我们的道德良知是不是只是停留在一时的闪念之中?
在我心中,总以为我们的教学要把语文放在首位,切勿误把此事视为“非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一个语文不通或拙劣的人,他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出优良成绩,有所成就——我很难相信。(周汝昌《语文第一课》)
有人问过我:“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我讲:“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杨叔子《同根生  融则利》)
校友赵忠尧先生,他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是李政道、杨振宁教授的老师,是唯一一个亲临没过第一颗原子弹爆发的中国人。在中学诸暨读书时,就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这为他以后的科学发明创造打好了很好的语言功底和精神底子。
梦想来自职业自觉。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打好精神的底子”。从理论上来说,教育的要旨在于立人。第一个系统探讨教育立人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到“立人”→“立国”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把传道放在首位?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得到什么?能得到多少?
教师应有理想,甚至是梦想。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尊严会思考的教师。践行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思想。我们的陶行知先生、晏阳初先生,他们以贫民教育家著称,他们的升学率是多少?
于漪老师老师早在2004年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庄文中的心中说道:
现在的许多老师要说有点本事,就是解题,一课一练,没有本事高谈阔论,也写不出文章,思想枯竭,文采全无。除了有些新生代、新新生耍笔杆子,吊什么前沿学问来唬人外,踏踏实实教学,为了学生语文蓄养的的全面提高而尽心尽力奉献的实在不多见。可悲!
(二)培养一种品德——思考。
    一个境界不高的教师,他对学生的形成会有负面作用,但这种负面作用也有限:毕竟学生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而一个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地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笨时,教育的饿不行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而且,他会让学生紧紧跟随他做傻事。如果一个愚蠢的人因受到更愚蠢的青睐当了直接的小小的领导,那你就死定了。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高三年级组长为了把教师的脑油刮得更加干净,尽其所能,要求教师不断地加班加点考试,从人家那里找了一条以考代练的笨路子,并正儿八经地对全体高三教师说:“我们不要投机取巧,世上本来就没有事半功倍的事情;我们需要用汗水换分数,追求事倍功半,甚至是九分耕耘一分收获!”人傻到这等地步基本无药可救了,被这样的人带领的教师是多么可悲啊!
     现在的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一个愚蠢的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标准在具体入微的教育着一百多个聪明的学生,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我在那教学中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并加以研究。如:
《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一幅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课本没有注释,许多学生不知道这一句话该怎样理解,朗读时应有停顿。下面,根据本人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谈一点看法。
   落款中的“同乡”容易理解,就是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世教弟”是对年长的同辈的一种自称,表明双方是同学关系,双方的父辈也是同学关系。“勋袭”的意思是因功勋继承、承受封爵或职位。“东安郡王”是当时东安郡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红楼梦》还提到“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等。“勋袭东安郡王”表明落款者当时的职务。以上的理解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对“莳拜手书”的理解就有点麻烦。有人理解为:“穆莳拜”为落款者的姓名,“手书”是亲手题写的意思。这种说法不够正确。“莳”是一种植物,即“莳萝”,或者作动词解释,义为“移植”、“栽种”,取名为“莳拜”显然不好理解;“手书”如同“草书”一样,显得较为随便,不合常规与礼节,如改为“谨书”则还勉强可以。我认为,“穆莳拜手书”应解释为:“穆莳”是落款者的姓名,“拜手”是一种表示恭敬和祝贺的礼节,这里表示恭敬和祝贺,“书”是写的意思。其理由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穆莳”条目的解释是:“东安郡王,贾府世交,荣国府正室堂屋对联书写者”,这里十分明确,“穆莳”是人名。《辞海》(缩印本,1638页)对“拜手”一词的解释是:“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既跪,两手拱合,俯头至与心平,而不至地,古称‘拜手’,也叫‘空首’”。又,《汉语大词典》(12卷本,第6本,427页):“‘拜手’,也称‘拜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显而易见,“拜手”作为一种礼节讲较为合适,在这幅对联中的落款中可解释为“恭敬和祝贺”。
   我们搞清楚了落款的意思,再来划分其语音停顿就容易了,可以把他划分为:“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又如,生用学习数理化的方法来学语文,我觉得不应该。但有苦于人微言轻,所以不敢公开表达,就把我的想法整理成文,分别寄给北大的钱理群教授和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教授。《学习语文,要有“死记硬背”的功夫》
马伯成老师:
   你好!
   我是在病房里收到你的来信的。
   因病未好,浑身无力,只能略说几句。字迹也潦草,这是要请你原谅的。
   我赞同你的观点,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应该强调记忆、朗读与背诵的,学语文“不闻书声朗朗”是件怪事。在我看来,朗读与背诵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的,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背诵中感悟与理解,二者并不矛盾。
   大作中所指出的轰轰烈烈、赶时髦的现象,即教学思想上的浮躁之风与教学方式上的形式主义,也许是更加值得忧虑的。如果我们不扎扎实实地进行读、背、写的训练,忽视积累,忽视习惯的培养,是最终会受到惩罚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水平大幅度下降,一些人定会将这一切都算在“教改”的帐上的。因此,一切真正关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老师与社会人士,都应该如大作中所说 “少赶点时髦,多一分实在”,这实在是关系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途的。
   再一次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谢谢大作对我的启发。
   匆匆写此。
   即颂
教安!
                                                       钱理群
                                                             2000年12月5日
   后来,此文发表后,被多家刊物转载,有的老师把整篇文章复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如我们诸暨的湄池中学。
课件的运用   作用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必须、简洁、少用。
教师会思考,往往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学到别人可能一时不明白的知识,往往会比人家走得更远。
(三)追求一个结果——有效。
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现在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此为浮躁。我们不必刻意去打造什么特色。教育哪有那么多花样和口号?面对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帮助学生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师生共享语文教育的快乐
以情感人
特级教师高润华,时年近六十,在教朱自清《背影》时说:“你们看,朱自清先生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父亲对儿子的爱,全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
学生们坐在下面听着,每一双眼睛望着她。
“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把任务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高老师停了一会,又说:“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她边问边用询问的目光望着孩子们。
大家议论了一会儿,只见高老师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哪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起初,有几位同学笑了起来,可是当高老师攀上去的一刹那,一切声响都没有了,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过了几秒钟,高老师慢慢地放下一条腿,又缓缓地松了手。她轻轻地拍了拍手中的粉笔灰。转过身来。孩子们这才看到,高老师由于太吃力,脸都红了。她活动了一下手臂,微笑着,那慈祥的目光,又落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高老师的一个“攀”字,极具温度,它是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港湾的船,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让学生体验了,也让学生懂了。
这样的教学没有喋喋不休的解释,也没有天花乱坠的说教,更不是机械地背诵,也不是简单地选词填空。一个富有情感和温度的动作将永远铭刻在学生心中,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突出重点
作文有效批改。原则:全面衡量,突破重点,鼓励为主,少改多就。
(1)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
批语:到底是谁决定的呢?
(2)撒不同的网,结不同的果。
批语:好网!
(3)本来可以考起北大。
批语:通俗,实在通俗!
(4) 我曾经这样地傻。
批语:现在还是有点傻,去掉“地”字,就会聪明许多。
(5)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生病,因为生病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爱。
批语:真的吗?真的真的吗?偶小时候最怕的是生病。
(6)拿着一张面目狰狞的数学试卷,眼泪不知不觉划过脸颊。正当我迷惘无措的时候,一只温暖的手搭在我肩上。泪眼婆娑的我一抬头便望见好朋友鼓励的眼神。我们谁都没有说话,因为我们都懂得: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批语:不会是梦话吧?
因地制宜
对联 花开花落春常在  云去云来山更幽
(四) 养成一个习惯——读书。
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读书追求。语文教师读书的追求教育和人文。
《庄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但语文教学恰恰需要的是“杂家”。
订阅报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报》、《书法》、《中国国家地理》、《新华文摘》、《新读写》、《新民晚报》、《散文选刊》
购买书籍:藏书将近五千册,以文学和教育为主。成套的有《鲁迅全集》《郁达夫全集》《蔡元培全集》《卡夫卡全集》《资治通鉴》《诸子集成》《全唐诗》《全宋词》……
获得“诸暨市十佳藏书家庭”,今年被评为“诸暨市十佳教师阅读标兵”,并作为代表在市校长大会上作专题发言。
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给我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高考三次猜到题目 “一枝一叶一世界”  “于细微处见精神”  《蚊对》5月17日全文分析   今年高考  数字书写
家庭读书氛围的养成,有利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小孩子的培养,我给儿子单独建了书房,他也喜欢看书,今年以较好的成绩考入大学深造。
建议大家经常看看下列博客:周国平  李镇西  吴非  朱永新
(五)追求一种境界——淡定。
   做到三多三少
(一)多珍惜声誉少追求荣誉
最折腾人的是荣誉。所谓的这些光环,毫无意义,在一个教育发达、文明进步的国度,不需要这些东西,甚至也根本没有这些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西方的学校评什么“模范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某某拔尖人才”之类可笑的头衔。
有一个校长为了得到一个荣誉称号,动用了不少“学校资源”,也花了一些公款,被否决了,他哭了,说“那不是我的荣誉,我是代表学校来申请这个荣誉的,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先是“请求”,然后是“恳求”,接着是“哭求”,一位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此报以鄙夷的神色。当然,根据官场的潜规则,他终于得到了那个“代表学校的”个人荣誉,可是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作为一名正常情感的教师,你愿意抛弃个人尊严吗?你羡慕他那种“快感”吗?
现在有许多荣誉是忽悠人的。譬如:咱们市每年评选一次“家长信得过的教师”“家庭事业兼顾型教师“活动。每校均有一个名额,难道只有一名教师是家长信得过吗?只有一位教师是“家庭事业兼顾”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对家长不信任的其他教师又有什么办法进行教育培训呢?其他家庭事业兼顾不到的教师,领导有解决教师困难的具体行动吗?这类评比很多,真实滑天下之大稽!
元朝王冕有句诗: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尽管不能做到清气满乾坤,但也绝不能只是有好颜色而无清气。
(二)多几分淡定少几分浮躁
《伊索寓言》:“你一次只生一个小狮子,我一次能生12个。”狮子说:“你别忘了,我是一头狮子。”我们不妨审视一下,有多少狮子?又有多少猪崽?
现在的学校很喜欢搞教育科研,校长也把教育科研当回事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过一段时间就会冒出几项教科研成果,但有多少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得到的?空洞的概念、胡编乱造的数据、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教学成果鉴定,生产了许许多多假成果、伪论文,学校俨然成了一个制造假货的工厂。更奇怪的是,每个教育局还设有专门负责制造假冒伪劣论文机构——教科所。这里并不是说语文教师没有在其中充当论文科研成果二手贩子的角色,而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尤其是一些有思想能个基本守住道德的语文教师。我们每所学校都不缺乏有思想有才能的语文教师,但他们往往与学校当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是很远的距离。2010年度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本次评审共收到参评论文258篇,经评审组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5篇,二等奖40篇,三等奖45篇。还有分学科论文、课题研究。
我们如果搞科研,努力产狮子,少产甚至不产猪崽。
(三)多几分情趣少几分俗气
许多老师读大学做学生时,最爱听的话是:我爱你;工作之后,最写好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比某某老师平均分高0.5分;到了行将退休时,也许你最喜欢听到一句话是:肿瘤是良性的。
我又想起了斯霞老师,这位从诸暨的深山坳里走出来的伟大教育家,一生勤勤恳恳,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退休以后也没有离开教育岗位,真正做到了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就是这样一名享誉全国的教育家,你可曾想到,她的生活是多么清贫啊!
据斯霞之子孙复初回忆,每天清晨,她都挎着一个篮子到菜市场买点青菜、豆腐,用铝锅煮一锅稠粥,把炒熟的青菜、豆腐放在粥上,这就是全家一天的饭菜。一次,斯霞接待几位来访的日本友人。一位日本妇女问斯霞:“您的年龄这么大,皮肤怎么那么好,您用的是什么化妆品?”斯霞不知道如何回答,女儿孙小平替她解了围:“妈妈什么化妆品也不用,她皮肤好是吃冷饭吃的。”大家都会心地笑了。1978年,组织上任命斯霞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但她一再向组织反映自己连校长、教导主任都没做过,不会当局长,只会当小学老师,认为这样的任命不合适,即使当挂名的副局长也不合适,坚辞不受。当时有人劝斯霞,即使不去当局长,挂个名也可以改善一下8平米的住房条件和工资待遇。斯霞回答:“我做什么工作,就住什么房子”。
我们诸暨人民的好儿女,新中国基础教育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斯霞就是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这个信念。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老师感到自豪”。有了这个情怀,吃得差一点,住得简陋一点,又算什么呢?何必整天为不住别墅、不开豪车、不吃生猛海鲜、燕窝虫草而闷闷不乐呢?
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文强临死时不也想明白了:“一个富裕的人,也只能一日三餐,也只能睡一张床。”与其临死时忏悔,不如听听华夏第一村的带头人吴仁宝怎么说的吧:“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睡一个床位”。至今,他住的是70年代的建的房子,每月工资900多元,奖金10万元,把上级政府批给他的5000多万元奖金全部留给集体。人就是这么奇怪,想不明白的人欲望无穷,想明白的人就是那么简单;想不明白时前程诱惑多多、迷雾重重,想明白时前方天朗气爽、一片坦途。
我们吃穿不愁,医疗有保险,退休有工资,还要更多的钱干嘛呢?
张爱玲有一句话出名趁年轻,我要说,享受美好的生活趁年轻。人生活在世上,不是来煎熬的,也不是来苦斗的,也不是完全来奉献、来牺牲的,是来创造美好、享受美好的。
老师们,以上所谈的只是我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粗浅认识,限于本人的知识,更限于本人的学识,所说内容一定有许多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大家不吝赐教。
最后,以李镇西先生为拙作《杏坛守望》的题词与大家共勉:
永葆童心,坚守良知,以爱育人,与梦飞翔!
谢谢大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2:03:30 | 只看该作者
教坛清音                                           ——读马伯成的《杏坛守望》
                                        何心乐
   “爱是教育的真谛,不分贫富,不论贵贱,不嫌弃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唯有博爱,才有真正的师爱。”
    “骨头炖萝卜,不在于火力有多猛,而在于火力持多久。教书育人的功力,在于耐心和毅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一生的付出,才会有永远精彩的四十五分钟。”
    “备课细而精,讲课明而精,作业少而精,试题新而精;只有业务‘精’了,学生的负担才能‘轻’。”
    ……
    在马伯成老师的教学论文和思想随笔中,处处可见他思想的光辉。马老师凭着教师的良知认真思考着严峻的教育现状,无论是教育管理的死板与教学方法的僵化,还是教育的公正与公平,马老师都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予以认真的反思。上海著名作家、《新读写》杂志社社长、《文汇报》高级记者钱汉东先生预见,每个有良知的老师当读到马伯成老师这些犀利的批判文章,心灵肯定都会震撼。
    20多年来,从山里教到城里,马老师认真实践着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主张,力求落实“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努力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着重提升学生语文精神”的语文教育理念。
    马伯成是一位语文教师,因此他更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从马老师朴实而严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读到他思维的深度和思考的力量,如《学习语文要有“死记硬背”的功夫》、《中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等。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马老师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摸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卓有成效。在他的《中学生“自主探究作文教学”的研究》、《网上阅卷与作文应试》、《转身但不完美——谈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等等文章中,我们可以感知马老师对作文教学研究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的。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积淀,是美学的殿堂。语文学科多功能的高度综合,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它需要教师保持一颗敏锐、灵澈而又善感的心灵,有丰富而又充沛的激情;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它需要教师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至于指导学生写作,我坚信“下水方知水深浅”,语文教师只有自身有了写作的经历和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能真正拥有指导学生作文的“话语权”。
    在马老师的一篇篇“下水”作品中,凝聚着他深沉的感情,不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叙述,无处不流淌着善良而美好的人间真情,如《堂叔》,如《老师》,如《涨潮的日子》,如《短信,美丽的花朵》……我读出马老师的散文追求的是一种真率和质朴。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中,能有这么一种追求,更见马老师的难能可贵。
    老师在《“真”与“诚”是公开课的生命》一文中,他竭力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上公开课,以真正教师的身份认真地上公开课。”他坚决反对“以演员演戏的方式,课前作过无数遍的排练,把课堂的一切都让教师控制得死死的”那种公开课。马老师认为,你在还没有达到可以上公开的水平时,你就不要上么!只要你具备了能上公开课的水平,而且你的公开课是真诚而不做作的、原生态的,那么在这样的公开课中就必然会有生气和活气,会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灵光和思想的火花。
    夜阑人静,妻儿入睡,作为浙江省教师藏书家的马伯成老师脱离白天的喧嚣,走进又一个宁静温馨的世界——他坐拥书城,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罗杰斯叫他茅塞顿开,叶圣陶、于漪、魏书生又让他取之不尽,韩军令他仰望、程翔引他追慕……
    钱汉东先生花了半天时间认真阅读过马伯成老师的《杏坛守望》,认定马老师是一位积极进取、有思想、有才华的老师,是一个有情有意有思有想的书生。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给马伯成老师的《杏坛守望》题词:“永葆童心,坚守良知,以爱育人,与梦飞翔。”而今已是诸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马伯成老师给自己列出了成为教育家的五个条件,一是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二是深厚的教育理论;三是独立的人格精神;四是扎实的工作态度;五是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马伯成老师的确有着自己崇高的“梦想”,倘再能以深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其独立的人格精神为依托,甘于奉献,扎实工作,刻苦读书,努力去争取更加优异的教育成绩,相信马老师离“教育家”的“梦想”一定会越来越近!
    闲时,我喜欢听阿炳的《寒春风曲》,是道家失传之音,低沉的二胡伴以“叮、叮、叮”惊心的磬声,旋律刚劲、明朗,总是带给我一种清晰的伤逝和哀婉,让我如同沉浸在一种被寒气之中,冷瑟而清醒。近日里,读马伯成的《杏坛守望》,竟也有聆听《寒春风曲》的那种感觉,于是,我认定《杏坛守望》当是一曲“教坛清音”无疑。

                                 20101220 晚啸阁  
附:1.本文刊登于2010年12月24日《诸暨日报》文化周刊。
     2.《杏坛守望》已于2010年11月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
       3.何心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随笔散文系列集《心乐四雅》,即《雅事——心乐随笔》、《雅室——心乐随笔》、《雅思——心乐随笔》、《雅人——心乐人物随笔》四集,长篇文学传记《玫瑰夫人——魏珍传》、《村官边奠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11 , Processed in 0.1026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