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来爱我们的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7 01:4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来爱我们的语文
——警惕语文教育情感荒漠化的倾向

(发表于2005年11月15日《语文报》第一版)

冉正宝

语文是一条饱含情感的江河,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掬起一捧一捧的水,浸润学生的心田。然而,走过百年的语文教育,离情感却越来越远,把教育过程走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表演,把教师变成了一名出色的演员。
被人称为“北钱南孙”的钱理群教授和孙绍振教授,曾进行过一场“精彩的高峰对话”,汇聚成了一本新书《对话语文》(见《中国教育报》200591日第12版)。钱先生对语文教育是不太买账的,认为她“有个重大的失误,就是把原本有无限趣味的课本,变得枯燥乏味,令人厌恶,甚至害怕”,他最担心语文教育的改革成为“一场表演”。而孙先生对语文教育也不是照单全收的,他认为传统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语文搞得像政治课,或者是道德修养课,不太像是语文课”。的确,语文教育应该是有趣有情的,有其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规律,把汇聚人类情感的文本内容平实地传递给学生。如果语文教育像表演,呈现的不是人类朴实无华的情感,如果教师像演员,表达的不是主体真实的情感,那么我们的语文将成为这出“戏”的牺牲品,导致以牺牲情感为代价的悲剧结局。

讲课大赛把语文教育推上表演情感的舞台

伴随着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社会上流行的“大赛”风潮也侵袭了这个领域。各级教育机构、各种学术团体、部分权威媒体等组织的各类语文讲课大赛,可谓铺天盖地,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利用假期去“赶场”,参加完了这个“杯”,又去加入那个“杯”,忙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语文教师开始推向公众表演的舞台,语文教育也悄然成为一种舞台情景剧,被涂抹上一层厚厚的彩妆。走进大赛的会场,或打开获奖名师的录像,女教师略施粉黛,满面春风,把微笑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分钟;男教师则西装革履,一招一式大有“舌战狮城”的辩手姿态;请来的学生们认认真真,发言踊跃,铭记“别给学校丢脸”的嘱托。
大赛多了,各个学校的大赛录像也多了,观看和接受的人也跟着多了,语文教育的表演气息就开始形成并散布开来。舞台表演是一种承载观赏意义的艺术形式,演员把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打动观众,可以称之为“表演情感”。语文教育显然不是这种“艺术形式”,她虽然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手段,但本质上是情感在施教者、受教者和文本之间的自然流淌,教师不必像演员那样刻意追求动人的情感效果,学生更不必一定接受教师的情感体验,面对文本提供的宏大的情感内涵,谁都可以用自己的心灵自由地去感受。表演免不了做作,做作免不了麻木,而一旦麻木了,还能有多少真实情感的迸发呢?语文名师李镇西参加了20057月在北京举行的“六一杯”首届中国“新生代”中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杰出(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大展示活动,他婉约地“拒绝”了让他展示“教学艺术”的要求,他说,让他来这里谈谈体会可以,做示范课就不必了。李镇西是聪明的,一旦什么事情成为一种表演,就难以出现打动人心的真情。有不少名师经历过这样的无奈。

语文教师对阅读的淡漠情感会直接传染给学生

按道理讲,基于专业的优势和职业的特性,语文教师的情感应该是很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应该是比较深刻的。但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由于缺少阅读或干脆不阅读,已经导致了他们情感的衰竭、人文底蕴的浅薄和对从事语文教育的淡漠。韩军老师曾在不同场合调查过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的竟无一人(《中国教育报》2005622日第4版)。做语文教师而不读书,在中国似乎已成公开的秘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具体建议。面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做好阅读的准备了吗?
阅读是汲取人类丰富情感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积蓄情感力量的主要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是很难构建出动人心魄的情感大厦的。而进出情感大厦的学生,面对冷冰冰的房间,自然会缩头缩脑,希望尽早逃离。语文教师一旦远离了阅读,对文本缺乏情感的解读,甚至厌倦阅读、厌倦语文,就会把这种淡漠的情感直接传染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的不完整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关注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感情)的影响的,也是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总目标”中又强调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是可以深刻影响学生对祖国、对母语的情感走向的。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在反复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另外还有“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等非常具体的表述。
但是,这些关注是不全面的,并没有把语文教育的情感内涵完全揭示出来。一方面,语文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对“祖国”和“母语”产生可贵的情感,还能让他们对祖国以外的世界大家庭、对充满真、善、美的人间产生一种博爱的情怀,否则,我们的教科书为什么要选编那么多篇外国文学优秀作品呢?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不仅能提供博大的情感体验的平台,而且还提供无限的抒发情感和创造情感的空间,课程标准过多地强调了“情感体验”,无疑会冷落了“情感抒发”或“情感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行动指南,指南中缺少了情感要件,语文教育怎能不受到影响呢?

多媒体把语文教育变成消费情感的花花世界

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育的方式带来悄然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立体、有趣而生动。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站在屏幕(而非黑板)前的语文教师时,突然觉得他们似乎也成为多媒体中的一个元素,失去了主体独立性,变成了一台没有主体情感的机器人。当然,这是指那些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人,他们把很大的精力投放到课件的制作上,课件越来越精美,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却越来越形式化,最终导致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样子:教师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情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神和自己的声音。
没有人会否认多媒体的存在,但不假思索地滥用它,结果会适得其反。古代摇头而歌的私塾先生,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理解了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也在情感上接纳了汉语,这与私塾先生们的主体独立性作用是分不开的。多媒体的滥用,只能把语文教育变成消费情感的花花世界,而不是创造和积蓄。

谁来爱我们的语文

语文教育正在走向情感荒漠化的边缘,除了上述倾向以外,应试教育早已淡化了语文教育的情感色彩,把语文教育变成了一张面无表情的考官的脸。而标准化的试题使语文教育多元的感情走向,日趋统一和规范,情感成为一种模式,使从文本中走入学生心田的情感惊人的相似。学生对《Q版语文》的追捧、对网络文学的痴迷,对文学名著的远离,应该让我们有所警觉了:如果语文教育继续向情感荒漠化的地带迈进,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可能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
钱理群教授和孙绍振教授的对话中还指出了语文教育的另外一些问题,比如知识陈旧的问题;从过去忽略学生主体性这个极端,矫枉过正,走向忽略教师作用的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脱离文本的问题;评价体系问题等等。语文教育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学生从感情上能继续接受她吗?学生都不爱语文,谁来爱我们的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25 , Processed in 0.0664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