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民国教育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3 20:5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0:52:53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教育叙事丛书”备忘录


按出生年月,民国“巨子”(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列如下:
“30后”王闿运(1833~1916,著名弟子有廖平、杨度、杨锐、刘光第、齐白石,等等)。
“40后”马相伯[1](1840~1939,著名弟子有蔡元培、黄炎培、李叔同、胡敦复、邵力子、于右任,等等)、郑观应(1842~1921)。
“50后”沈曾植(1850~1922,著名弟子有王国维、胡先骕)、廖平(1852~1932)、林纾(1852~1924)、严复[2](1853~1921)、张謇(1853~1926)、马其昶(1855~1930)、辜鸿铭(1857~1928)、康有为(1858~1927)、陈介石[3](1859~1917)、陈三立(1859~1937)。
“60后”齐白石(1864~1957)、吴稚晖(1865~1953年)、黄宗仰(1865~1921)、孙中山(1866~1925)、袁希涛(1866-1930)、张元济(1867~1959)、蔡元培(1868~1940)、林森(1868~1943)、章太炎(1869~1936)。
“70后” 熊希龄(1870~1937)、张澜(1872~1955)、梁启超(1873~1929)、黄节(1873~1935)、杨度(1874~1931)、汤化龙(1874~1918)、吴虞(1874~1939)、沈钧儒(1875~1963)、张静江[4](1877~1950)、张伯苓(1876~1951)、经亨颐(1877~1938)、王国维(1877~1927)、黄炎培(1878~1965)、汤尔和(1878-1940)、马裕藻(1878~1945)、陈炯明(1878~1933)、陈独秀(1879~1942)、于右任(1879~1964)、朱希祖(1879~1944)。
“80后”史量才(1880~1934)、李叔同(1880~1942)、陈垣(1880~1971)、柳诒徵(1880~1956)、郭秉文(1880~1969)、黄郛[5](1880~1936)、孔祥熙[6](1880~1967)、谭延闿(1880~1930)、王宠惠(1881~1958)、章士钊(1881~1973)、鲁迅(1881~1936)、李石曾(1881~1973)、马君武[7](1881~1940)、马寅初(1882~1982)、宋教仁(1882~1913)、蒋百里(1882~1938)、蔡锷(1882~1916)、马一浮(1883~1967)、沈尹默(1883~1971)、苏曼殊(1884~1918)、刘师培(1884~1919)、吕思勉(1884~1957)、吴承仕(1884~1939)、师复(1884~1915)、熊十力(1885~1968)、马叙伦(1885~1970)、黄远生(1885~1915)、鲜英[8](1885~1968)、蒋梦麟(1886~1964)、黄侃(1886~1935)、张东荪(1886~1973)、任鸿隽(1886~1961)、胡敦复[9](1886~1978)、陆费逵(1886~1941)、邵飘萍(1886~1926)、柳亚子(1887~1958)、钱玄同(1887~1939)、张君劢(1887~1968)、丁文江(1887~1936)、陶孟和(1887~1960)、沈兼士(1887~1947)、蓝公武(1887~1957)、蒋介石(1887~1975)、张季鸾(1888~1942)、顾维钧(1888~1985)、许崇清(1888~1969)、顾孟余[10](1888~1972)、李大钊(1889~1927)、梅贻琦(1889~1962)、翁文灏(1889~1971)。
“90后”陈寅恪[11](1890~1969)、梅光迪(1890~1945)、竺可桢(1890~1974)、汪东(1890~1963)、何炳松[12](1890~1946)、晏阳初(1890~1990)、竺可桢(1890~1974)、黎锦熙(1890~1978)、陈衡哲(1890~1976)、胡适(1891~1962)、戴季陶(1891~1949)、刘文典(1891~1958)、陶行知(1891~1946)、刘半农(1891~1934)、陈望道(1891~1977)、廖世承(1892~1970)、陈鹤琴(1892~1982)、赵元任(1892~1982)、郭沫若(1892~1978)、熊庆来(1893~1969)、梁漱溟(1893~1988)、张申府(1893-1986)、顾颉刚(1893~1980)、汤用彤(1893~1964)、卢作孚(1893-1952)、张彭春(1893~1957)、舒新城(1893~1960)、杨杏佛(1893~1933)、朱家骅(1893~1963)、左舜生(1893~1969)、毛泽东(1893~1976)、吴宓(1894~1978)、胡先骕(1894~1968)、叶圣陶(1894~1988)、宋子文(1894~1971)、钱穆(1895~1990)、金岳霖(1895~1984)、冯友兰(1895~1990)、林语堂(1895~1976)、张恨水(1895~1967)、徐悲鸿(1895~1953)、蒋廷黻(1895~1965)、李璜(1895~1991)、章伯钧(1895~1969)、李景汉(1895~1986)、沈性仁[13](1895~1943)、罗隆基[14](1896~1965)、傅斯年(1896~1950)、郁达夫(1896~1945)、徐志摩(1896~1931)、茅盾(1896~1981)、李济(1896~1979)、范寿康(1896~1983)苏雪林(1897~1999)、罗家伦(1897~1969)、朱光潜(1897~1986)、宗白华(1897~1986)、萧公权[15](1897~1981)、雷震(1897~1979)、俞大维[16](1897~1993)、叶企孙(1898~1977)、丰子恺(1898~1975)、朱自清(1898~1986)、郑振铎(1898~1958)、余家菊(1898~1976)、闻一多(1899~1946)、潘光旦(1899~1967)、张大千(1899~1983)、孟宪承(1899~1967)、方东美(1899~1977)、曾昭抡(1899~1967),等等。
此外,也有不少1900后出生的民国“巨子”,如陈布雷(1890~1948)、曹聚仁(1900~1972)、钱端升(1900~1990)、俞平伯(1900~1990)、吴景超(1901~1968)、废名(1901~1967)、吴文藻(1901~1985)、贺麟(1902~1992)、沈从文(1902~1988)、王造时(1903~1971,“七君子”中他年纪最小)、陈铨(1903~1969)、陈序经(1903~1967)、梁宗岱(1903~1983)、雷海宗(1902~1962)、杨人楩(1903~1973)、梁实秋(1903~1987)、吴国桢(1903~1984)、陆小曼(1903~1965年)、林徽因(1904~1955)、叶公超(1904~1981)、巴金(1904~2005)、徐复观(1904~1982)、冯至(1905~1993)、林同济(1906~1980)、周有光(1906~)俞珊(1908~1968)、储安平(1909~1966)、牟宗三(1909~1995)、吴晗(1909~1969)、张岱年(1909~2004)、张中行(1909~ 2006)、张允和[17](1909~2002)、唐君毅(1909~1978)、钱钟书(1910~1998)、卞之琳(1910~2000)、费孝通(1910~2005)、张兆和(1910~2003)、季羡林(1911~2009)、金克木(1912~2000)、何炳棣(1917~)、殷海光(1919~1969)、张爱玲(1920~1995)、黄永玉(1924~)、韦政通(1929~)、余英时[18](1930~),等等。

[1] “桐城派”大师吴汝纶(18401903)与马相伯同龄。吴汝纶于民国之前去逝(1903),虽不是民国人物,但民国巨子严复、林纾、马其昶等人拜其为师。

[2] 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为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五人皆曾经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胡适自美国归,提倡文学革命,主张废古文,用白话,陈独秀、钱玄同从而和之,他和家兄永朴,妹婿马其昶,遂被迫辞去北大教职。”钱玄同视之为“桐城谬种”。

[3] 著名弟子有马叙伦、汤尔和。后来陈介石与这两位弟子都成为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据冯友兰回忆:他讲的是温州那一带的土话,一般人都听懂,连好多浙江人也听不懂。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出来。上课时候,他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见冯友兰的《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载(陈平原、夏晓虹编的《北大旧事》。

[4] 张静江(字人杰),张静江与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被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后人称之为辛亥革命的“财政部长”、“民国吕不韦”。

[5] 黄郛与陈其美、蒋介石订为“盟兄弟”,曾先后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部长等职,著有《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战后之世界》等。其妻沈性真(字亦云)著有《亦云回忆》,受到胡适等人的肯定。

[6] 这里暂时悬隔有关“四大家族”的“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的判断,只关注其求学或留学经历及其教育思想、哲学或政治思想(含经济思想)。“四大家族”中,陈立夫与孔祥熙在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就“立言”来看,孔祥熙著有《二十五年来中国之工商》、《西安事变回忆录》、《抗战以来的财政》、《孔庸之先生演讲集》。而陈果夫“一生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字一百九十余万字,台湾当局将其编成‘全集’十册。”四大家族一说最早是由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后来陈伯达在国共内战中写《中国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称四大家族借抗战为名聚敛民财。目前大陆学术界已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蒋、陈的家产并不构成经济上的大家族。

[7] 与漫画家华君武(19152010)同名。

[8] 鲜英以重庆的“特园”著名,跨越军、政、商、学四界的传奇人物,毛泽东称他为“当代孟尝君”。

[9] 胡敦复与其弟胡刚复均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胡敦复师从蔡元培、马相伯,于1912年创办私立大同大学。动员他的弟、妹胡明复、胡刚复、胡范若、胡芷华,堂弟、妹胡宪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亲属,在国内外学成后到大同大学服务多年,他们也都全力支持父、兄的事业。

[10] 顾孟余博学多才,颇受北大师生爱戴。他在北大期间,曾以教务长的身份先后主持为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授博士学位。在典礼发表演讲词时,顾孟余先讲一遍中文,再讲一遍英文,接着又讲—遍法文和德文。其措词、发音,隽雅、准确。每逢顾孟余上课,都是座无虚席,一定要安排在北河沿北大第三院的大教室才容纳得下。19411年,顾继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8年,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院长,邀请顾孟余入阁,顾未就。次年,李宗仁任代总统,再邀顾接替孙科任行政院院长,顾又未就。不久,经日本赴美国定居,后病逝于台北。顾氏一生就职离职,既不发表《通电》,也不公开演说,更未印行过《言论集》、《演讲集》,仿佛是一个忽隐忽现、忽进忽退的影子。顾病逝后,史学家钱穆评论他是“能隐的人物”。详细内容参见百科词条。

[11] 陈寅恪、梅贻琦、潘光旦、叶企孙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

[12] 何炳松与何炳棣兄弟俩都是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他们与的堂侄何德奎(18961983年,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市副市长)一起称为“何氏三杰”。2008年,浙江金华成立了“何氏三杰陈列馆”。

[13] 沈氏三姐妹(沈性真、沈性仁、沈性元)和家中的独子沈怡都受过新式教育。老大嫁给当年风云人物黄郛;老二和老三都嫁给了当时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专家。老二沈性仁嫁给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老三沈性元嫁给教育部常务次长、“长期主持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钱昌照(钱昌照是陶孟和的师弟,他们都留学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沈怡是留学德国的水利专家沈怡,著有《水灾与今后中国之水利问题》、《黄河年表》(1934年出版)、《黄河问题》(1935年出版),曾做过南京市长。父亲沈秉钧曾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14] 罗隆基、吴景超与闻一多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15] 萧公权、陈寅恪、吴宓、李方桂曾被誉为成都燕京大学的“四大名旦”。

[16] 俞大维的家世显赫,不但名人众多,还跟许多知名的家族结为姻亲。父亲俞明颐曾任湖南督练公所(清政府训练新军的部门)兵务总办。母亲曾广珊为中国清朝末年名臣曾国藩之孙女,他是曾国藩的外曾孙。大伯俞明震为晚清著名诗人、教育家,曾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即校长)。1895年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堂哥俞大纯曾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堂哥儿子俞启威曾与江青同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第一任部长。 堂哥孙子俞强声,是俞启威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北美情报司司长,1986年叛逃美国。 堂哥孙子俞正声,是俞启威次子,是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姑丈陈三立是知名诗人。表哥陈寅恪是知名历史学家。表姐曾宪植的丈夫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妹俞大彩是知名学者、国立台湾大学前校长傅斯年的妻子。妹俞大缜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妹俞大絪亦曾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曾昭抡的妻子。弟俞大纲是中国戏曲专家。弟俞大绂是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子俞扬和,娶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为妻。

[17]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人被称为“合肥四姐妹”。 大姐张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四妹张充和是诗人卞之琳的苦苦追求的情人,但后来嫁给美国汉学家傅汉斯。卞之琳的苦涩的爱情在他的《断章》中隐约可见: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8] 被认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0:58 , Processed in 0.0722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